中国的景观设计行业呈现出很大的差异性,一方面,传统的园林设计在规划设计层面上的主导性似乎变得越来越弱;与此同时,商业设计公司或者说以地产项目为导向的设计公司其工作精度和细致化程度甚至赶超了室内精装设计公司。
在这种巨大的差异性之下,景观设计行业和景观设计师具有什么样的共性和特点?何为设计的附加值?数字化时代下的景观设计师面对着怎样新的机遇和挑战?景观设计师应该更强调跨界思维还是设计回归?希望借由本文,启发大家的思考。
全文2465个字,阅读约需6分钟
曹凯中
中国的景观设计行业呈现出很大的差异性,传统的园林设计院无论在工作内容和方法上依旧和前10年甚至前20年没有太大的差别,尤其在epc模式成为大型公共项目建设的主流时,园林设计院在规划设计层面上的主导性似乎变得越来越弱。另一方面,商业设计公司或者说以地产项目为导向的设计公司又进入了另外一个极端,其工作精度和细致化程度甚至赶超了室内精装设计公司。这两种趋势甚至呈现出一种极端的景象:即大型的公共项目为了政治正确不再谈论和美学相关的任何字眼,而商业设计却日益的呈现出了过度视觉消费的网红化特征。当下整个景观设计行业和景观设计好像很难有共性,如果真有一个共性的话,就是这个行业更多的是“利益共同体“的结盟,而缺少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信仰共同体”或者说是“理想共同体”。
在景观设计师这个群体来看,也有同样的分化,不过有一个共性就是大家都很忙。
我们随处可见这些在一线做商业性设计的景观设计师觉得被甲方压榨得很痛苦。而那些辛辛苦苦搞“有追求的创作”的设计师和商业设计师的状态也一样,基本都是全线加班。
从社会认知的层面来讲,景观设计师作为一个特定的工作群体目前很难得到广泛程度的社会认知,这个可能比起建筑师甚至室内设计师来说都差很多。
其实造成这个结果的原因有很多,但是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有些景观设计师并不能给予自己从事的行业或者项目更高的设计附加值。设计或者设计学是一个古老的职业和学科,最早的设计学产生在文艺复兴时期的佛罗伦萨美术学院。设计学的发展往往伴随着时代新的机遇与产业的变化,比如在机械化大生产时代的德国诞生了包豪斯(被认为是当代第一个设计学院),而在通讯技术发展的时代则诞生了麻省理工大学的媒体实验室(media lab)。可以说设计在整个时代的发展中扮演的角色至关重要。但是我们今天往往有一个误解,将设计理解成为一种温婉的艺术创作而不是基于时代问题的解决应对。设计是在资本主义历史的特殊阶段应运而生的,而且在工业财富的创造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然而当前文化的单一性让设计囿于视觉角度,失去了其自身的经济作用和思想潜力。
精心被设计的产品可以唤醒沉睡的意识,随后产生出欲望的变化,进而影响到消费模式、资源利用模式、也由此使得生活方式改变。于此同时,不同于新闻、广告和小说的影响,设计能将我们对自我和行为的认知铸造成具体而永久的形式。这就是我说的设计附加值,这种可以带来附加值的设计活动不是简单的绘图,而是经过自己的思考和探索,形成某种解决问题的方式和创造新机会、新财富的可能。这种活动不与商业盈利冲突,其自身就能带来新的商业可能。
如果从这个角度来审视我们当下的设计实践的话,显然是和很多风景园林师的具体工作是不符合甚至是背道而驰的。我们要么排斥甚至鄙视商业与资本,要么则彻底为资本和商业打工。
如何摆脱当前的困境和局面?首先应该加强理论和历史的学习,即便到了今天,我们所在的知识领域很多原理是长久不变的,这里所说的理论和历史涵盖了很多的方面,因为景观是一个交叉学科,所以倒不一定非要读本专业的理论著作,可以将视角拓展到建筑史、艺术史等等。如果有人问学习理论有什么用,那么我可以告诉他理论不仅可以提升自身的认知,也是对消费者、使用者、买单者所进行设计教育的基础。
其次,我们需要与这个时代链接,与工业、科技、互联网行业密切合作,由此实现对整个消费世界的复兴,促使原本的绿化行业不再依赖手工业生产。从宏观政策和发展来看,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影响正深刻地影响着工业体系发展,美、德、中三国先后发布了工业“战略规划—工业互联网”、“ 工业4.0”以及“中国制造2025”。新工业革命对设计人才素质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新工科背景下的设计人才是指面向未来新技术和新产业发展的设计人才,是对传统的、现有的学科进行转型、改造和升级。新工科设计人才是相对于传统工科而言的,其内涵主要体现在以新经济、新业态为背景的教育新理念、学科专业的新结构、人才培养的新模式。由此看来,新型的设计人才最重要的是对创新的需求,这里的创新不仅仅指技术的升级与创新,更需要其他专业的知识融合。从个人的微观视角来看,今天的社会组织越来松散,越来越趋向网络化、扁平化。这种扁平的信息地形,特别有利于年轻人通过自身的跨界学习形成最终的“针状突破”,换句话说,通过跨领域、学科的学习可以让年轻的设计师在上升期间形成一种费效比极低的资源聚纳方法。
我们目前强调所谓的“跨界”其实都是万不得已被市场倒逼的结果,因为10年或者20年前甚至更久远的那些基础知识在应对当下的新零售、新业态的时候是完全不够的,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国外的设计院校基本都开设了java语言、硬件组装等技术类课程,因为当下对于设计基础的定义远远不同于巴黎美术学院和包豪斯时期的设计基础。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以往的基础不重要了,只是说对大家的要求变得更高了。
不但要求原本的基本技能,也同时需要新的思维方式、工作方法和技术能力的介入。作为一种改善人居环境、激发商业潜能的手段,景观设计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具有的含义是不同的,比如在奥姆斯特德时期颇为看重公园或者绿地所具有的公共性,而在我们这个信息时代和媒介时代,显然新的技术为整个的景观设计赋予了新的机遇与可能,更拓展了设计实践的边界。
但是现在谈“跨界”,确实也存在一个误区,就是拿其他专业、行业非常简单的东西直接嫁接在现在的景观设计中,误以为这样的嫁接做到博人眼球就是一种胜利,但是理性的思考一下这种方式因为没有新的业态支撑、产生新的商业可能也不会存活很久,所以大家在讨论跨界的时候,还是要回归到设计的原点,在深入思考设计的可能同时,跨界思维和跨专业的集成才会产生出意义和可持续的发展。
公众号对话框回复关键词【跨界】
获取本文思维导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