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洋湖湿地公园|AECOM

点击收藏 [ 建立属于你自己的在线项目数据库,带你一起进入知识管理时代 ]
一幅台州“山水画”,河网纵横、草长莺飞|鉴洋湖湿地公园

◎ 首启区建成后的暖香观荷区

///


几年前的鉴洋湖,正面临着自然肌理受损、水质污染、生态环境受周边地块开发影响等生态问题,以及生境退化致使鹭鸟栖息地流失的危机。当时鉴洋湖上围湖筑堤、种桑养蚕的种植历史痕迹清晰可见,而常年疏于管理又让它因污泥淤积,湖面面积从原来的两千余亩逐渐缩小至一千亩。

今年五月,鉴洋湖湿地公园首启区迎来了崭新面貌,再次焕发生命力。AECOM在首启区的景观设计中,以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对圩田湿地进行改造,修复受损生态环境,为区域内丰富的动植物物种提供自然栖息地,引导场地内生态系统逐步恢复而进入良性自循环,以期再现《黄岩县志·光绪》中所记载的,“鉴洋湖,在三十九都鸡笼山下,修广二千亩许,纵一里、横五里,为东南巨浸。中有沙洲芦荻,鵁鶄鸂鷘翔舞其际”,生生不息、欣欣向荣的繁盛光景。


自然,回归良性循环

——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


鉴于渔业养殖等历史给场地遗留下的场地肌理混乱、水体污染严重及景观空间单一等各种问题,并为保留场地内兼具地方特色与文化特征的堤埂、植被以及荷塘,设计团队选择采用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ature-Based Solutions,简称NBS)作为设计理念,希望通过最小干预来最大程度地提升场地的生态功能。

*NBS 是指,依靠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与自我组织能力使其向有序的方向演化,或者在利用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的基础上,辅以人工措施,使遭到破坏的生态系统逐步修复或使生态系统向良性循环方向发展。

一幅台州“山水画”,河网纵横、草长莺飞|鉴洋湖湿地公园

◎ 首启区圩田现状 

一幅台州“山水画”,河网纵横、草长莺飞|鉴洋湖湿地公园

◎ 现状垂直驳岸


以此为基础,AECOM提出 “保留-打破-整合”的设计概念,用尽可能小的改动修复场地肌理。“保留”是指保留外围有防涝功能且植被丰富的堤埂,以及作为隔断的部分塘梗;“打破”是为了增加不同水塘之间水体流动,断开塘埂以扩展水体在湿地中的流动线路;“整合”则是指将打破后相互连通的水塘整合,在场地中心塑造一处广阔的湖面空间。

一幅台州“山水画”,河网纵横、草长莺飞|鉴洋湖湿地公园

◎ 圩田“保留–打破–整合”的设计概念


设计团队将湿地净化系统嵌入原有肌理之中,也是在力求通过建立根孔湿地系统来修复浅滩栖息地的同时,尽量地维护和利用圩田湿地的生态本底与智慧,保留鱼塘经多年生产留下的历史痕迹。

一幅台州“山水画”,河网纵横、草长莺飞|鉴洋湖湿地公园

◎ 总平面图


项目过程中种植的水生植物,也会顺应圩田湿地的肌理生长演替,让圩田在四季更迭中都能焕发新的生命力,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林,再现鹭飞鸟鸣

——因地制宜构建多样生境


根据台州鉴洋湖湿地生物多样性调查统计,鉴洋湖地区已知动物种群包括鸟类、兽类、两栖爬行类和昆虫类等共计114种,场地内的鸟类资源尤其突出,特别是鹭鸟。

一幅台州“山水画”,河网纵横、草长莺飞|鉴洋湖湿地公园

◎ 场地植被以及鹭鸟分布现状


首启区的改造设计,采取保育为主、修复为辅的生态保护策略,既是为了修复环境,也是为了给丰富动植物提供优质栖息地。场地在完成改造后,建立起“净化湿地缓冲区+五大修复保育区”的空间架构,五大修复保育区包括堤北圩田修复区、堤南浅滩修复区、堤顶林带保育区、农田修复区及荷塘修复区。

一幅台州“山水画”,河网纵横、草长莺飞|鉴洋湖湿地公园

◎ 场地被划分为5个生境修复区和一个净化湿地缓冲区


除此之外,考虑到人类活动产生的噪音对鹭鸟栖息造成的影响,人类活动场地和道路与堤南浅滩修复区中鹭鸟栖息地核心区之间的平均距离控制在50m以上,并设置了人工湿地净化带,作为鹭鸟栖息地的人为影响缓冲区;而首启区外侧的鉴洋湖水域则有效缓冲了城市建成区的交通噪声、建设活动等对场地的影响。

一幅台州“山水画”,河网纵横、草长莺飞|鉴洋湖湿地公园

◎ 堤北圩田修复区

一幅台州“山水画”,河网纵横、草长莺飞|鉴洋湖湿地公园

◎ 破埂连通后的堤北圩田修复区剖面图

一幅台州“山水画”,河网纵横、草长莺飞|鉴洋湖湿地公园

◎ 堤南滩地修复区(滑动查看更多)

一幅台州“山水画”,河网纵横、草长莺飞|鉴洋湖湿地公园

◎ 堤南滩地修复区剖面图


项目针对不同区域特点实施不同强度的栖息地修复策略:


堤北圩田修复区

全面实施缓坡岸线营造、水下地形改造和水生植被群落优化提升等措施。将相互独立的现状圩田进行破埂连通,将单一水深环境改造为深浅交替的湿地水环境;用砾石堆出大面积浅滩,在其中稀疏种植湿生草本植物并将其覆盖率控制在25%以内;在保证湿地自然风貌的同时,保障了足够的鹭鸟停栖与觅食的滩地空间。


堤南浅滩修复区

保育现状条件较好的阔叶林地、竹林和挺水植物带,在西部未种植植被区域通过局部改造水下地形形成浅滩和鸟岛;营造三种顶部标高各异的小岛,分别为砾石浅滩岛、草本植被岛和乔木树岛,以应对鉴洋湖水位变化;各岛屿之间由深槽相连,可作为冬季低水位时鱼类的逃生通道。


堤顶林带保育区

主要实施现状林地的保育。


农田修复区、荷塘修复区

合理配植香樟、柑橘、栾树等蝴蝶幼虫的寄主植物,海桐、大花溲疏、野胡萝卜、胡颓子等蜜源植物,以及女贞、构树、枸骨等鸟嗜植物。针对荷塘修复区的生态岸线,采取营造缓坡岸线、沿岸铺设大石块等生态修复措施,服务于游禽、林鸟、蝴蝶、两栖类等多种动物。

一幅台州“山水画”,河网纵横、草长莺飞|鉴洋湖湿地公园

◎ 暖香观荷区的观景木栈道


水,重归清澈

——净化湿地及湖体水质


水是生物赖以生存的关键要素,更是鉴洋湖的主要自然元素。为改善水质、提高场地的景观品质,实现中心湖水质达到透明度大于1米的水质净化目标,设计团队以西侧进入方向为起点,利用现有鱼塘布局作为人工湿地净化带主轴,建立水流依次经过“沉淀池–气浮一体化设备–生态塘–高效脱氮除磷生态滤池–表流湿地–水平潜流湿地–中心湖–生态溪流–清水池”的系统,循环净化鉴洋湖湖水。随后,通过涵管和局部破梗的方式设置的三条换水支线,遍及全岛水域,保障全岛水系健康及水位稳定。

一幅台州“山水画”,河网纵横、草长莺飞|鉴洋湖湿地公园

◎ 水处理设计示意图


此外,为吸附生态塘内的悬浮颗粒物,项目团队设计出一种兼具观赏性和生态功能、可灵活装配的实验性装置。利用当地自然石材和吸附材料,制作出针对不同粒径的大小不一的吸附圆盘,形成多层的预制结构,最终完成类似于荷花与荷叶造型的“水中花”过滤装置。

一幅台州“山水画”,河网纵横、草长莺飞|鉴洋湖湿地公园

◎ 去水体悬浮物生态艺术装置

一幅台州“山水画”,河网纵横、草长莺飞|鉴洋湖湿地公园

◎ 水质提升后的中心湖及水中植被

一幅台州“山水画”,河网纵横、草长莺飞|鉴洋湖湿地公园

◎ 水平潜流湿地


而在湿地区域,项目团队采用湿地净化工艺—水平潜流湿地。水平潜流湿地由湿地植物种植床(选用场地既有的芦苇、香蒲等)和滤料基质层(取材自本地)组成,可为湿地中的多种微生物提供了可附着的载体,在植物根系吸收、滤料基质吸附和微生物的生化反应的共同作用下,保障整体湿地处理流程的完善和稳定。

一幅台州“山水画”,河网纵横、草长莺飞|鉴洋湖湿地公园

◎ 和汀步结合的湿地溢流设施 

一幅台州“山水画”,河网纵横、草长莺飞|鉴洋湖湿地公园

◎ 由圩田改造的水平潜流湿地


系统,持续稳定

——适应性措施应对气候变化


场地所在的台州地区,平均每年都会受到台风的正面侵袭,随之而来的强降雨会增加当地的内涝灾害风险。然而,经过数据分析,原场地可能连20年一遇的暴雨都难以抵挡。为此,设计团队在湿地中引入排涝泵站,当实际水位超过设计水位时,即启动强排泵站开始排涝,降低场地内水位,保障场地足以抵御100年一遇的暴雨。其次,水岸带植物配植也充分考虑了耐淹特性。

一幅台州“山水画”,河网纵横、草长莺飞|鉴洋湖湿地公园

◎ 设计前后的淹没范围


而在极端干旱气候发生时,可通过连通管涵从鉴洋湖湖体取水进行生态补水,以避免由于首启区内部水塘水位下降,导致湿地植物特别是沉水植物无法健康生长,以此来保障生态湿地系统的健康运转。


远处山峦与场地内的湿地景观交相辉映,营造出丰富的景观层次以及独具魅力的湿地游览体验。基于“大面积保留、局部区域打破、多层次整合”的NBS设计概念,项目建立了具地域特色的“林–塘–田–湖–岛”复合生态系统,形成紧凑、高效且低维护的湿地净化系统,以提升鹭科鸟类的栖息地环境质量。设计团队在7月底进行现场回访时,发现鹭鸟已在施工结束后回归场地,在场地塘埂及两侧滩地上都能观测到白鹭、大白鹭、池鹭、黑水鸡等物种的身影。我们相信不久,鉴洋湖将会完全重现水重归清澈、鹭飞鸟鸣的繁闹景象。

一幅台州“山水画”,河网纵横、草长莺飞|鉴洋湖湿地公园

◎ 即将竣工的首启区中保留的荷塘林地、人工湿地、鹭鸟栖息地和服务设施与周边景观融为一体


项目负责人、AECOM景观设计总监陶练表示,“我们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BS)的设计策略,以最小程度的人工介入引导湿地建立自净机制。这作为我们贯彻ESG策略的实践之一,将在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同时,有效应对全球环境和气候变化的挑战,推动实现低碳发展的目标。”水生态专业负责人、AECOM生态规划设计副总监熊斯顿则表示,“这个项目包括了功能性湿地净化构建、鹭鸟栖息地修复等多个面向,体现了生态设计与景观设计的充分融合。AECOM始终坚持以跨学科、多团队合作的整合性设计为业主和城市建设提供专业服务。各学科团队在鉴洋湖项目从概念到落地的全过程中,深度协作,通力合作,以首启区的前瞻性与示范性实施经验为鉴洋湖湿地公园其他区域后续的修复与建设提供了借鉴。


* 感谢《景观设计学》期刊对本文提供的支持,文章来源于AECOM。


项目概况
  • 手机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