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天荟未来之光城一期 | AAI国际建筑

点击收藏 [ 建立属于你自己的在线项目数据库,带你一起进入知识管理时代 ]

笔者多年前在美国时住在Baltimore,一直喜欢去Harbor East街区,并不大的社区里混合了居民、游客、职员以及城市服务人员等不同的社群,每逢周末,这里就会组织大量的街头集市、表演,外摆区的餐位永远是人挤人,一旦想到我们可以通过一个社区跟一个城市发生关联的时候,我们看到城市就不是一个 1000 万人的城市,而是一个个由100-200 人的社区组成的Place,你就会自然地感受到具体的记忆、具体的人。

640.jpg

Harbor East总一层平面

640 (1).jpg

Harbor East街心广场

640 (2).jpg

Harbor East外摆与街道

多年之后,当我接触到位于良渚新城的天荟未来之光城项目,我脑海中的第一直觉正是Harbor East那种混合社区的氛围与调性,一个理想的未来生活的样本正是项目起手的灵感。


“人行道一定要足够宽敞,让孩子自由玩耍在其中;街道必须短小,让行人每每产生转弯的新鲜感。”

—《美国大城市生与死》

640 (3).jpg

天荟未来之光城五千广场氛围实景



为什么是良渚?

当五千年悠久文化,沐浴在长三角的现代科技之光下, “天荟未来之光城”项目既有我们对未来科技的展望,也有对深厚文化的致敬,以TOD模式连接高速发展的城市片段,又是对良渚遗址公园、良渚博物院等文脉切片形成柔和过渡。把一束“未来之光”照耀在科技与人文的十字路口上。延续经典并发展理论,以“街区”之名,行“人本位”之事。

640.png

文脉分析图

640 (4).jpg

天荟未来之光城“望向”良渚遗址实景

八公顷的用地范围内,整合了SOHO、商业、办公、酒店、剧院等功能,街区开放,功能混合,城市才能充满活力,人们穿梭其间,才能感受不一样的“天荟未来之光城”。

640 (5).jpg

天荟未来之光城整体鸟瞰实景

640 (6).jpg

功能分析图



01

这次,有不一样的街区


当步入街区,宜人的步行尺度、小路密网系统和多样化的公共空间,都会让人感受到处处而现的惊喜。

640 (7).jpg

规划生成图

我们用B-Business(商业)、L-Lie fallow(休闲)、O-Open(开放)、C-Crowd(人群),K-Kind(亲和)作为开放街区维度的锚点,印证空间的关联与独立性,场所精神,异质性以及混杂性和矛盾,都是对开放街区经典理论的本土化延续。

640 (8).jpg

社区入口生活广场实景

640 (9).jpg

城市界面引入社区公共空间实景

640 (10).jpg

城市公共开放轴实景

640 (11).jpg

中央广场实景

640 (12).jpg

组团公共空间实景

这种以城市空间使用者为主角的新型空间范式,抽离于传统的城市“车本位”空间模型,让人成为了空间的中心。

640 (13).jpg

未完成的中央广场活动实景



02

这次,有不一样的连结

探索关系是建筑不变的主题,我们通过开放式街区模式与公共空间的植入,在空间拓扑关系上,凝练出一张源于空间而内生自洽的网络关系,为不同元素、城市切片建立和谐连结——在当代高密度的城市肌理下,让外部与内核、人与人共同组成城市与空间的华章。

640 (14).jpg

典型组团小鸟瞰实景

【01:外与内】

接驳于城市路网并同时在复合的标高与交通枢纽相粘连,设计师让城市尺度到社区尺度的转变实现了柔性的空间过渡。单边70M为标准的社区组团赋予了场所小路密网的属性,街道高宽比也依天视角而优化,进一步提升了社区步行友好性。

640 (15).jpg

“窄街密路”人车混行区域近人尺度实景

640 (16).jpg

窄街密路”近人尺度步行街实景

设计师在各个组团内以塔楼与裙房结合的布局手法围合出连贯的高活力界面、组团内院,并适度退让出公共空间与广场空间,形成活力挤压,织补社区游憩场所与邻里生活场景,让人以怡然姿态融入社区,让社区以开放的姿态融入城市肌底。

640 (17).jpg

组团与组团间的街区感实景

640 (18).jpg

组团内院实景

【02:人与人】

设计从功能与对应空间的维度梳理场地内复杂的人行动线,并划分为三类。三类不同的动线藉由开放街区的空间模式分别串接不同节点并适度相融,从而形成场所活力渗透。

商业属性流线 CORRIDOR OF LIGHT、办公属LK,每条动线都是对光之美学的实践运用,设计师强化东南-西北空间主轴、串联商业节点与公共空间,塑造具有城市能级的文化吸引点。

640 (19).jpg

不同人群类型的交通分析图

640 (20).jpg

车行出入口与城市的关系实景

人流经区域界面挤压而汇聚与广场与庭院,不同的活力与场景就此连接。

640 (21).jpg

社区居住组团人行庭院实景



03

这次,有不一样的复合

作为城市型TOD区域,天荟未来之光城在竖直与水平两个维度塑造不同功能间的高度复合。

640 (22).jpg

良渚新城整体与城市的关系实景

位于场地东南角的150m塔楼将办公、酒店、商业等功能竖向堆叠,解构了塔楼庞大的体量感,使得贯穿于室内外的立体公共空间与开放街区形成对照。

640 (23).jpg

天荟未来之光城二期建造过程实景

在水平方向上,让街区空间延展街巷界面,并将建筑与空间围合、退让出的各类公共空间相结合,露台、连廊、室外剧场等场所模糊了室内外的空间界限,增强了不同功能间的活力渗透。

640 (24).jpg

天荟未来之光城组团围合感实景

640 (25).jpg

天荟未来之光城组团外部活力界面实景

640 (26).jpg

天荟未来之光城组团内部静谧界面实景



04

这次,有不一样的光

光,本是只能被感受却无法被描述的元素,置身在这里的人,可以察觉到它的触手可及般的存在,在“天荟未来之光城”街区,光变得立体变得形象起来。设计师亲口讲述了光会讲故事的秘密:在空间布局上,设计强调45°空间主轴,以光为指引贯穿场地,强化空间结构;

640 (28).jpg

天荟未来之光城“光之主轴”鸟瞰实景

在昭示性构筑上,二期即将完成的150米高塔楼与剧院利用天横向与纵向的体型优势占据场地东南角门户,同时通过水平与垂直复合的功能叠加提升了对城市空间的吸引性;在立面塑造上,150m塔楼藉由不同的体块塑造暗语良渚文化五千年文明的“五道光”形态,将可感知的光线与无法实体感知的历史文脉相结合、赋予建筑文化属性。

640 (28).jpg

二期建造过程鸟瞰实景

而现在交付的一期被命名为“光之谷”,以场景塑造优先,核心点位设计以调光玻璃、巨型水族缸以及投影动画提升建筑场景的戏剧张力,而双层幕墙与穿孔铝板的使用则丰富了建筑表皮的光影变化。

示范区我们曾对此表皮与概念有过详解,此处不再赘述(点击此处查看示范区详情),而更多的是将混合街区的理念贯彻到底,适逢疫情肆虐的当下,社区邻里关系的重建让更多人意识到了社区的重要性,设计师通过空间的预埋,功能的混合,创造出了复合社区的雏形,为构建时间线上的邻里关系打下了良好的设计基础。

640 (29).jpg

社区邻里关系引导与构建实景





天荟未来之光城讲述了一个有机、温暖而复合的城市故事:它承接着厚重的五千年历史、也以开放的姿态展现未来社区的活力图景;它关注城市片段的步行友好属性,也塑造多功能、多类型空间的相互融合。

640 (30).jpg

名       称:天荟未来之光城一期

业       主:杭州万科

地       址:杭州余杭区

用地面积:81828㎡

建筑面积:352829㎡

建筑方案:AAI国际建筑师事务所

景观设计:OFFICE MA

室内设计:杭州甫特达室内设计有限公司

照明设计:成都佐一照明设计有限公司

联合设计:株式会社日建设计 、中国联合工程公司

幕墙设计:浙江中南幕墙股份有限公司

施工单位:浙江耀厦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浙江振丰建设有限公司

建筑摄影:曾江河

业主设计师:方海锋、施雨、聂纯珍、徐潇

设计团队:Bill Fang、James Xie、Chris Zhang、Elvis Bao、Wanqi Zhang、Gain Ling、Joy Zhang、Vincent Xing、Ozain Yu、Arlene Chen、Paul Zheng、Chen Li、Joe Zhou


项目概况
  • 手机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