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3年,一个能够容纳三千坐席同时办公的大型央企客服园区在天津东郊风景如画的东丽湖开始了其工程建设的序幕。同济设计集团在竞争激烈的国际设计竞赛中拔得头筹,成功的获得了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客户服务中心北方基地(一期)的设计资格。设计范围涵盖建筑设计,以及室内、幕墙、新能源、智慧园区、信息化基础设施等专项设计,保证了设计的一致性,从始至终把低碳绿色理念融入建筑设计,保证了理念的连续和实现。经过多年建设与运营,本项目已成为该地区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工程,并以简洁干练的形象与低碳绿色的设计理念获得了极佳的用户口碑与社会反响。
该项目近期荣获2023年度上海市优秀工程勘察设计项目 建筑工程设计(公共建筑)一等奖。此外,项目所获荣誉还包括:第八届Construction21国际绿色建筑解决方案奖国际特别提名奖;亚太经济合作组织能源智慧社区最佳实践奖智能电网银奖;2017年度中国电力创新奖技术类一等奖;城乡建设领域碳达峰碳中和先进典型案例称号(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与产业化发展中心2022)。
►项目概况
△一期园区功能组成示意
经过对设计任务的梳理以及后续空间拓展可能性的研究,设计形成南北分区格局:北侧沿城市主干道东丽湖环路形成对称构图的生产组团,以十层高的运营监控中心作为中轴,两侧布置四组六层高的呼叫中心单体(其中一期包含两个单体),最终以中轴南端承载园区食堂与会议中心功能的公共服务中心A将各组单体连接为一体。中心对称的构图形成富有纪念性的建筑体量,在复杂的周边环境中建立秩序,并与远期开发的北侧地块建立联系;而各组建筑单体在高度与形体比例的灵活组合,丰富了对称布局的层次感;其围合形成的内部空间庭院,则与巨大的建筑体量形成对比,在较为空旷的城市空间之中创造出近人尺度的户外场所。
△生产组团庭院空间
△黄昏时分的倒班宿舍
△冬日里的公共服务中心B
本项目设计未采用在北方较为常见的体现厚重感与暖色调的立面,选择了以金属板与通透玻璃幕墙为主的具有“科技风”特征的建筑形式。而在设计的细节上,项目通过多种建筑语言的变化以及近人尺度的处理,力图实现形式与功能的统一。
△运营监控中心通透的主入口
△呼叫中心东立面的“虚实相间”
△呼叫中心室内中庭
△公共服务中心B立面细部
项目设计之初响应建设方打造全球能源技术和服务创新交流平台的目标,将可再生能源技术与建筑结合的创新作为设计目标。
其具体技术路径包含:1、引入太阳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采用冰蓄冷空调、地源热泵和蓄热式电锅炉构成能源站,以太阳能空调、太阳能热水系统为补充,以蓄冷蓄热装置为能量调节,配合传统冷热源为园区提供制冷、供暖和生活热水;2、规模化应用太阳能光伏发电、风力发电,采用储能系统进行能量调节,实现园区供电安全、经济、清洁;3、采用能源网运行调控平台为核心的系统优化能源网调度、运行控制和继电保护,实现了可再生能源智能利用的创新;4、综合园区整体冷、热、电、热水情况,实现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利用率(30%)。
项目创新点一:实现可再生能源之间的互通,提出智慧能源网概念,通过能源中央管理系统建构能源互联网平台,将各可再生能源系统植入此平台。将各可再生能源子系统,结合全钒液流储能、水蓄热、冰蓄冷、微电网等储能调控平台进行系统集成,同时通过大屏终端对外展示,展示能源空间、能源分类管理、能源优化调度。
尤其是可根据各可再生能源系统建立数据模型,结合气象预测信息计算最优化的能源供应方案。安排能源的最优化生产、最大限度利用不同气候条件下的优势能源。
项目创新点二:建立起一套混合电池储能系统,将可再生能源发电与储能系统组成微电网,将光伏发电盈余电量存储,结合智能电网相关技术,也用作微电网技术研究。同时另外采取冰蓄冷系统(10000吨级),水蓄热系统(2500吨级),利用峰谷电能优势最大化新能源系统效率。此外本项目还创新性使用发电单车,及国内首个应用于工程实践的发电地砖等。项目最终取得设计、运营绿建三星标识。
△项目屋面的集成光伏发电面板
节能低碳作为设计理念也作为一种建筑表现的手段得到了充分的体现:玻璃幕墙采用连续横向穿孔遮阳板,减少建筑能耗;生产组团连廊以及公共服务中心A南立面采用立面光伏板,成为项目可再生能源系统一部分的同时,丰富了立面表达的层次。
△设置于连廊立面的光伏发电板
△公共服务中心立面光伏板
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客户服务中心北方基地一期的建设至今已接近十年,经过时间的检验,近期荣获上海市优秀工程勘察设计一等奖。设计最初对这个坐落在优美环境之中的高科技园区的愿景也在逐步从构想化作现实,而项目当初奉行的绿色低碳理念也在逐渐成为行业的一种共识。
△运营监控中心远眺东丽湖
△总平面图
△首层拼接平面图
△剖面图
项目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