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御泉谷国际度假山庄丨nko日兴设计

点击收藏 [ 建立属于你自己的在线项目数据库,带你一起进入知识管理时代 ]

【项目荣誉】

2015年度上海市优秀工程设计一等奖

第五届全国民营工程设计企业优秀工程设计-建筑工程设计类华彩银奖

中国建筑学会第八届中国威海国际建筑设计大奖赛优秀奖

2017REEARD地产星设计大奖-文旅星设计 建筑规划类 卓越奖






江西御泉谷国际度假山庄地处江西省宜春市靖安县内,风景秀丽,景色宜人。项目总占地面积约14公顷,规划总建筑面积为8.67万平方米。作为一个在旅游区内的休闲度假酒店,如何寻求在环境效益、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中的平衡,成为建筑师在本项目中探讨的一个重要课题。  


/ 策 划 调 研 /

以对话的方式介入环境


辽河之畔,青山环绕,绿水萦回,并分布着天然温泉。山谷田野间散落些许民居,土生土长,人们在其中平静生活,“不知有汉,更无论魏晋”。然而基地所在的河道急转处有一处滩涂,雨季,洪水带走了土中的有机物,造成土壤局部沙化,草木难以生长。一到旱季,荒滩裸露,成为青山绿水间的一处“伤痕”。靖安政府希望通过人工造物修复自然之伤。  


 基地原貌


如此,建筑师在策划阶段便已介入项目。由于各地的气候、风土习俗各异,理想的建筑形态亦有差异。建筑对环境的介入,应因地制宜,同时梳理人文的关怀,并适宜引入新技术,表达出对风土的尊重。通过走访村民,研究他们的生活方式和当地建筑的演进机制,建筑师深感村民对山水的热爱与保持,而当问及当地居民对温泉酒店设计的要求,得到的只是朴实的回答:“把这里的好山好水保留好”。


实地调研后,建筑师与业主达成一致:建筑以积极对话的方式介入环境,发挥缝合或修复作用,因山为景,流水相依,则宜蓄河水、隐荒滩,一可用于水土整治,二可用于发电、供给能源;同时,以尽可能多样化的酒店类型满足不同客群的需求,坚持“在地”设计,就地取材,节约成本,平衡环境效益、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一举多得。









/ 修 复 自 然 /

因地制宜,完成建筑对于环境的修复


考虑到最大限度地吸引不同客群,建筑师根据地块的私密等级、高程梯度、资源分布状况,在基地中设计了核心度假酒店区、独院式酒店区、山地别墅区和公寓式酒店区,多种类型,满足不同需求。




中心酒店 

 作为项目核心内容的中心酒店,依山而建,灵活有效地利用地形进行设施布置。建筑未刻意正对道路,随着道路的回转含蓄呈现,采用木构雨篷标识入口,增加了到访的趣味情节。人工痕迹明显的车库、设备和服务用房都设置在半地下,通过半开敞方式将自然光和通风引入其中,减少了能耗与土方回填,同时提高舒适度。在景观护坡掩映之下,半地下用房基本沉于地表,建筑体量得到进一步消隐,更丰富了半地下室的景观层次。



植入地域民居元素  



酒店正门入口  



室内外温泉  




沿河景观客房  


别墅区  



出于契合风土的考虑,别墅区的建筑基本单元采用了3开间的单体尺度,屋顶以当地建筑元素为母题,经过多次分割组合,将建筑体量感逐步消解,成为与附近民居形意相合的屋顶景观。平房坡顶,院墙柳树,建筑单体有机围合成院落,院落朝向溪流的水面敞开,以“坐卧听水、开门见山”的姿态,不断延伸复制,形成了临水村落形态。  





/ 兼 顾 成 本 / 

 回归最奢侈的“自然”体验 


自然的本真,才是最奢侈的存在。项目尝试回归式设计,贯穿着低碳理念,采用建筑手段低耗实现舒适度。通过向当地人学习,善用传统智慧,解决现代的功能需求。以最经济低廉的成本实现了最奢侈的空间体验。


建筑单体从材料视觉上模仿自然的肌理,学习当地的色彩、木、石、竹的运用,采用适宜技术。建筑墙面基础由毛石搭砌,墙面涂料厚抹并手工拉出自然肌理;碎石、原木、竹篾等材料均取材于当地;人工景观用石多取自原有河滩中的碎石,用以柔化建筑边界,既节约了建筑成本,又融入了“在地”之美。当地原生材料与消隐的玻璃、金属等工业产品共同组成了具有当代特点的建筑群落。





本项目的策划设计,由里及表地审视,提醒我们更加细致地面对自然,读懂环境,回馈生态。就地取材,低技运用,让建筑以最自然的方式融入环境,是修复自然的一种手段,更是顺应万物规律的生存智慧,也让我们体会到建筑设计从强调建筑、占有自然向从属自然、修复自然的态度转变。  


项目概况
  • 手机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