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四大街公共环境更新 |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

点击收藏 [ 建立属于你自己的在线项目数据库,带你一起进入知识管理时代 ]
近日出版的《建筑学报》2025年4期,在“关注城市更新的不同面向”这一特别专题中,重点推介了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执行总建筑师柴培根及团队参与的“北京西单北大街一线”系列实践。本文《大街上的“薄”与“厚”——西四大街公共环境更新》为该系列的第二篇文章。我们将在近期持续推送介绍这一系列城市更新样本的其他文章与作品。
我们生活的城市中都应该有这样的街道,它稳定地嵌套在城市结构中,承载着周边居民日常的公共生活,同时也向每一代人讲述着城市发展变迁的故事,让我们知道身边的环境是如何改变的。这样的街道应该是属于本地生活的,而不是用来展示给别人看的;这样的街道应该是朴素沉稳的,而不是在时代的催促下忙乱慌张的;这样的街道应该是复杂鲜活的,而不是在某种愿景的推动下被刻意装扮的。西四大街对于北京老城而言,应该就是这样一条街道(图1)。

▲ 1  西四大街上,带着“缸瓦市菜蔬商店”老店招的新川面馆(2024年,李季 摄)

西四大街以西四路口为中心,向北至平安大街,这一段为西四北大街,长度约1km。街道西侧是西城区保存最为完整的西四北八条胡同片区,透过头条胡同向西望去,顺着历代帝王庙的红墙还能看到白塔寺耸立的白塔。西四路口向南到丰盛胡同,这一段是西四南大街,长约800m,沿街的万松老人塔是始建于元代的国宝文物,还有北京基督教会缸瓦市堂,以及义达里门楼等文保建筑(图2~5)。西四大街及两侧胡同的现状,依然能体现肇始于元大都规划的城市空间特征——街道-胡同的关系。西四大街在元代是鸣玉坊和集庆坊、咸宜坊和安富坊的坊界,街道两侧布置服务百姓生活的商业铺面,胡同里则是一片宁静的居住环境(图6、7)。这样的格局也影响着今天的街区氛围,使得西四地区一直保持着贴近日常生活的商业活力。

▲ 2/3/4/5/  1960年代的西四路口/1990年代的西四路口/西四大街旁的万松老人塔/北京基督教会缸瓦市堂

▲ 6  明代西四与东四地图(明嘉靖四十一年《京师五城坊衚衕集》)

▲ 7  西四牌楼(清嘉庆十年《唐土名胜图会》)
这条街上有乾隆年间开业的砂锅居(图8),有老北京“八大祥”的丽丰祥绸布店,有怀仁堂老药店,有建于1935年的成文厚账簿商店,还有曲园酒楼、二友居、西四包子铺、新川面馆等老字号。1949年后,政府为方便居民购物,在西四丁字街路东相继建成西四百货商场、西四副食商场。1979年后,在西四以北重点发展了“西四电子一条街”,到1993年商业服务业网点发展到328个。1980、1990年代至今,这一区域不断更迭的商铺与时代生活变迁密切相关,既有婚纱摄影、箱包五金等反映时代特色的店家,也有华清池、牛羊肉铺、百货超市等服务两侧片区老百姓的店铺。近些年市井生活的味道还在,但城市街景似乎也被掩埋在这些琐碎变换的日常之中,模糊难辨。

▲ 8  砂锅居老照片(左 1962年;右 2011年)

我们在2021年对这里进行线性街区更新规划的调研过程中,沿街看到大片锈迹斑斑的格栅和简易的铝合金背板、玻璃幕墙,还有贴片仿古面砖,似乎想把破旧的房屋遮蔽起来;很多商家只是借用一层表面化的、单薄的门脸和广告,简单直白地吆喝着自家的买卖。这些门面中私房和公房混杂,自用和出租交错,有的经过多次转租,甚至房主都已经联系不上,陈旧的店面透着生意的萧条。面对这种杂乱的状态,过往在迎接重大活动时,相关部门只能用些简易临时的办法,遮挡住无序复杂的权属边界和违章搭建,把面儿上的事先弄好。大街在夸张的广告招牌、杂乱的门脸橱窗、破旧的围挡格栅的包裹下,呈现出一种简陋临时的状态(图9)。尽管还有几处文物矗立街边,但就大街总体的空间质量而言,从材料到界面都表现出某种“单薄”的质感,让人全然感受不到应有的历史街区的“厚度”。
▲ 9  改造前西四北大街沿街界面的面貌(2023年)

曾经有一个阶段,很多城市在历史街区的更新中都是从风貌入手,依据大家熟悉的历史特征,选定一种最有代表性的风格和类型,一次性地对沿街立面进行整体的改造。这种做法带来的问题是,只是把某个静态的历史面貌复刻出来,更像是布景式的场景,或者是一种迪士尼化的卡通假面,尽管有的街道改造后,也是人来人往、熙熙攘攘,但终归与真实的城市生活相去甚远。卡洛·斯卡帕曾经提醒我们,历史是在为了迈向未来,并在与现实的争斗中被创造出来的,历史不是怀旧的记忆。这种意识不但揭示了城市发展的动态演进的本质,也成为我们思考西四街区更新的起点。

本次西四大街的环境更新整治工作,风貌同样是绕不过去的主题,如何向各方描述街区未来的面貌,也是开展工作之初要面对的问题。但我们很警惕,不要因此陷入风格化的讨论中,或者进入仿古贴面的模式里。因为在今天的时代语境下,再对老城进行“风貌整容”是行不通的,风格化的装扮是对老城不负责任的做法。虽然我们不能一上来就说清楚未来街区更新的整体风貌特征,但有一个目标很明确,那就是在这样一条承载老城日常生活的历史街道上,应该让人体会到城市发展演变的复杂性、街区生活的多样性、时间印迹的真实性(图10)。

▲ 10  改造后的西四北大街颁赏胡同建筑群片段(2025年,柴培根 摄)

另一方面,街区更新也不只是风貌的问题,还要面对市政交通、权属业态、环境景观、公共设施等诸多问题,把这些问题的解决和街区整体风貌结合起来,才能真正提升城市环境质量。或者说与单薄的现状对比,这种质量可以理解为更新后的街区环境所呈现出的某种“厚”度,这种“厚”是综合的、总体的感受,既有视觉和物质层面的信息,也有感知和精神层面的经验。

西四大街街区环境的更新是一项由政府推动主导的自上而下的更新工作,要想把握好分寸,既不过度干预,又要切实地解决现实问题、展现城市自然生长演进的厚度、实现政府的目标,确实难度不小,但事情总要一步步去做。

第一步是直觉上的、也是理性的做法。当我们看到沿街的364个门牌号,那么多点位,很自然地想到首先要去分类。分类的依据要结合产权、业态,分辨违建和房屋质量,分类整理之后就有了大致的判断,对于不同点位要区别对待,下手要有轻重之别(图11)。沿街房产产权类型大致比例是,直管公房占比30%,单位产占比35%,私产占比 28%,其他产权占7%。

▲ 11  建筑类型、产权、修缮方式多样

直管公房可根据拆违情况,酌情结合结构加固开展提升工作;单位产则鼓励采用统规自建的方式,合法合规自主提升;私产房屋通过“一户一策”的沟通确定整治方案,既要解决问题,又不能太铺张;文保建筑直观呈现着历史记忆,要尊重其本来的历史原貌,对临近的建筑和周边环境进行整理协调;部分质量尚可的现代房屋也无需大动干戈,采用轻介入的方式,整理空调和飞线线缆,优化广告牌匾。

不仅从房屋的角度分类,还要从街区的尺度分段。1.8km的大街两侧,因为老城细密的肌理,有近30个东西向的胡同或支路交汇。我们把街面尽可能结合这些胡同口分成段落,一段段去结合拆违后轮廓的高低变化、界面的长短节奏、业态的分布、店家的需求,去寻找每一段的特点(图12)。街道界面节奏的变化,在很大程度上也反映了过去的地权关系,合并的地块就出现了大尺度的建筑,连续的不同业态的小店铺往往也和现有交织的产权关系对应。这种关系提示我们要去维护界面传统的小尺度和拼贴感,即以立面的方式记录并表现出真实的地权变化和场地肌理。这种分类和分段的工作方式,化解了工作中整体性和一次性的倾向,也让街区保有更多信息,展现出空间的“厚”。
▲ 12  分段修缮立面方案

第二步就有一定的偶然性,我们虽然有预期,但并不确定会发现什么。在研究街区历史变迁的过程中,我们找了不少西四大街各个年代的老照片,也在调研中搜寻着老街坊对于当年生活的记忆,还有各个时期的历史地图,甚至是一些电影资料。这些凌乱的信息汇集在脑海中,让我们走在街头的时候,总在试图寻找一些能和过去对应的特征。的确有些路段大致的尺度和店面节奏与老照片类似,但模样又完全不同。这也激起了大家的好奇心,因为我们确信,在这样一条老街上总是能找到一些过往生活留下的痕迹,于是我们提出了“考古式研究”的想法。

现场的工作是从拆除违建开始的,我们也一再提醒现场施工人员,拆除过程要小心谨慎,仔细分辨被违建包裹的界面,搞清楚材料特征,留心门窗洞口。先是在义达里门楼剥离贴面的面砖后看到了门楼两侧石质的楹联。在西安门大街正对的一段,拆除大明眼镜店包裹的铝板立面后,发现一片水刷石立面和清晰的菱形图案,对照1960年代的老照片发现,居然和1930年代成立的明明眼镜店一模一样(图13)。拆除蜜雪冰城硕大的绿色门头广告、拙劣的罗马柱以及西洋檐口后,清晰看到土黄色耐火砖立面和层间剪刀纹样,完整的立面也基本保持了1950年代中天理发馆的模样(图14)。之后拆下香妃烤鸡店的门脸,就露出1980年代“新兴贸易货栈”的牌匾(图15);还有藏在新川面馆招牌后面的1950年代“缸瓦市菜蔬商店”的招牌(图1),以及一些点位发现老泥砖墙、砖券等细节。
▲ 13  原大明眼镜店位置(左 2024年;右上 2022年;右下 1960年)
▲ 14  原中天理发馆位置(左 2024年;右上 2022年;右下 1960年)
▲ 15  原新兴贸易货栈位置(上 2024年;下 2022年)

这些发现让我们很兴奋,也一下就意识到应该用一种去伪存真的方式,把这些时间印记都展现出来,街区自然的面貌就会呈现出一种生长的感觉和沉淀的厚度。对于基本完整的立面,就尊重历史风貌、整理空调飞线、修补破损的区域、按历史样式更换门窗,让这些老房子重新体面地出现在街头。对于片段痕迹,也本着少触碰显本色的原则,让留存的时间印迹成为每个区段的特征(图16~19)。顺着这些印迹,结合历史街影的轮廓和节奏,我们也就大致找到了风貌的方向。不同时代的痕迹集聚在一起,唤起了人们的记忆,真实地刻画了时间的“厚”。

▲ 16  大小酱坊胡同建筑群(上:改造后,2024年,柴培根摄;下:改造前,2023年)

▲ 17  小拐棒大糖房胡同建筑群(上 改造后,柴培根摄,2024年;下 改造前,2023年)

▲ 18  改造后的西四北头条段建筑群沿街立面(2024年,柴培根摄)

▲ 19  改造后的西安门丁字路口(2024年,李季摄)

第三步更像是个必然的结果,却影响着我们投入工作的方式和角度。随着施工的开展,因为每天泡在现场,团队的年轻建筑师和施工的老师傅、沿街的商家、胡同里的街坊都熟络起来,从开始面对时的冷言冷语到客客气气递上一根烟、聊两句家常,大家对于现场更多了一种日常的视角和情感,对于现场的问题也不再是置身事外的旁观视角,并且很多问题也不是坐在屋里画图能解决的。这种变化让大家更能体谅大街沿线商家百姓的现实处境,也能站在街头,从他们的角度看到更多具体的问题。超市入口解决高差的临时钢板能不能改成坡道;有些店家门口的台阶是不是应该加上栏杆;临街私房的门窗和外墙如何能减少外面的干扰;能否适当调整辅路宽度让占道辅路、违章停靠的车辆进不来;能不能压缩临街停车场的进深,补种一排红枫,照顾一下过路行人的感受;哪些位置可以设置座椅,让走累的老人不再坐在台阶或阻车桩上。我们希望这些改变的细节,能让生活在附近的市民感受到更多被关照的温暖(图20~23)。

▲ 20  大红罗长街西口改造前后:清理占道停车;利用胡同口零散用地建设小微绿地

▲ 21  大小酱坊胡同建筑群前区改造前后:多杆合一、箱体三化净化街道空间;绿色围栏统筹非机动车停放、休憩座椅及垃圾桶等城市家具设置
▲ 22  北京基督教会缸瓦市堂前区环境整理前后:停车场空间整理,贯通主入口步行;箱体改移后绿植隐蔽;增种红枫增补夜景照明提升宗教场所品质氛围
▲ 23  水规院商住楼前区改造前后:核实用地边界,优化停车布局,实现人行步道贯通;以乔灌草多层次绿化带替换硬质围栏,推动城市界面和街道环境美化

西四北大街83号是西城区教育研修学院附属幼儿园,在大街更新开始前,刚刚用仿砖涂料重新粉刷了立面,所以起初我们觉得就不用再动幼儿园立面了。但一次区领导现场视察,指着幼儿园灰色封闭的大铁门说:“这看起来也不像幼儿园的大门啊,能不能重新设计一个门?”之后负责这一区段的建筑师就设计了好几种风格活泼的大门,但总觉得有点突兀。有一次我们在现场看到一位老人家带着孙女坐在台阶上,边上就是放学维持秩序的活动栏杆和临时布告栏,因为是改造的幼儿园,高大的入口并不符合小朋友的尺度,空调室外机就挂在雨篷下面,两侧大窗户上装着防盗护栏。当这些问题摆在眼前时,大家都意识到这不是设计一个新大门能解决的。于是,我们先用红砖在雨篷下砌筑了一片有厚度的墙,利用这片墙重新界定了门和窗的尺度,大门上设置弧形的观察窗;用红砖铺砌了门前的地面和入口的台阶,限定了幼儿园的室外区域,同时在窗口下布置了花坛,贴着花坛设置座椅,每一处的台阶及花坛棱角都磨成圆角,防止儿童磕碰;把空调挪移到雨篷上面,利用红砖墙和原有立面的缝隙引下排水管,把坡道和花坛结合在一起。这一系列的局部改造,为幼儿园形成了一个温馨的门前区,被老师和孩子们评为这条街最漂亮的幼儿园(图24~26)!

▲ 24  幼儿园改造前后对比(上:2023年;下:2025年,柴培根摄)
▲ 25  改造后幼儿园正立面(2024年,李季摄)
▲ 26  幼儿园改造前(上)后(下)对比

这些细碎的工作,无论是一段坡道台阶,还是一处座椅护栏,又或是幼儿园、生活超市改造,初衷都是希望为生活在这儿的人们提供一点便利、增加一份安全,也让城市多一份体面和尊严。这些细节让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更亲密,在大街上也添了一份情感的“厚”。

城市更新是个持续的过程,未来一定还会有第四步、第五步……随着时代不断变化,城市公共环境总会面对新的需求,更新就是为了适应这些变化,让城市环境映射美好的生活。我们从开始站在街道上冷静理性地去梳理问题,到走进街区生活带着感情和善意去解决问题,西四大街已经不只是工作的现场,更和我们的生活紧紧连接在一起。

西四北段的工作快完成的时候,有一天我们去走现场,路过的一位大妈听到我们在讨论生活超市施工的细节,特意走过来说:“这是你们设计的啊?这环境可比以前强多了!”当然,环境的改善不只是设计的工作,还有项目专班每一个人的努力、政府各个部门的协调支持、现场几百位工人师傅顶风冒雪的辛苦,也离不开周边商家百姓的理解,但听到这句夸赞,我们还是由衷地觉得为自己生活的城市做了一件好事,大家对老城感情又厚了一分!


项目地点 北京市西城区西四大街

设计时间  2023年

竣工时间  2024年

业主单位 北京市西城区城市管理委员会


项目总负责 柴培根

设计主持 童英姿、李楠

设计团队

城市空间结构与历史研究  周凯、崔博昊

街区界面更新设计  程显峰、王益茵、唐丽、宗君杰、孔丹、陈伟、崔博昊、叶佳昶、何娜、叶文轩

市政及环境协同设计  李楠、程显峰、崔博昊

道路交通设计  洪于亮、赵光华、杜倩雨、王建彤、顾文津、张兴雅、郝世洋、樊明浩
结构顾问  孙洪波、贾天悦、石雷
文物保护修缮设计  李琛、闫金强、李子豪


规划研究顾问 北京建筑大学、北京北建大建筑设计研究院

景观顾问 北京图石空间创意设计有限公司

照明顾问 北京宁之境照明设计有限责任公司

幕墙顾问 同创金泰建筑技术(北京)有限公司


原文刊载于《建筑学报》2025年04期,总第675期


项目概况
  • 手机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