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当下,“城市更新”早已不再是简单的拆旧建新,而是对城市结构、功能、记忆与生活方式的深度再组织。在中山东区这一典型“老城区+混合用地+生活织补”的场域中,本次城市更新景观设计尝试以“拼贴城市”理念为方法论,回应现实中的空间碎片化与多元使用诉求,探索城市微更新的另一种可能。
01
项目语境:
老旧小区的典型样本
本项目位于中山市东区,涉及5个社区、15个小区,已建成约二十年,从城市肌理到建筑材料,片区的特征犹如大量应用在建筑立面的马赛克一般,呈现出大斑块小颗粒的特征,多元镶嵌。开放小区形成的小尺度街道空间中商业开始自发更新,行政办公+公共服务+大型商业综合体+大量沿街商业+开放式老旧住宅小区+城中村多元城市功能镶嵌其中,夹杂着旧社区、闲置地块、开放空地、退化街角等典型“低效城市空间”。
城市空间碎片化,用地权属与使用功能复杂交织,居民构成与需求高度多元这些因素共同构成了“拼贴城市”策略的现实起点。
▲ 场地肌理/尺度
▲ 项目场地空间/植物现状
对于网红经济活跃的区域,我们沿用原有开放街区理念,将小区充分与城市衔接,引导城市人流进入小区,激发小区活力;对于封闭意愿强烈,且不便于串联网红经济的小区,我们以“完整社区”的理念,以创造活动场地,创造连廊的方式,构建服务老人、小孩,社区社交的完整社区系统;基于局部更新需求的小区,我们挖掘低效空间,在其中置入活动设施,通过创造活动内容,吸引居民走下楼,到小区里活动、社交。
同时我们以马赛克为基础元素,将功能融入不同模块,拼贴镶嵌进城市不同区域,通过对环境主题色提取,区别不同社区,在统一中变化。
▲ 片区功能空间梳理
▲ 更新后场地实景鸟瞰
▲ 更新后场地实景鸟瞰
利用立体空间,嵌入式设置多元空间单元,如口袋公园、街头展台、小型体育节点、微型集市位;提供弹性家具、模块化设施,赋能日常与事件双重使用;空间用途并非预设,而是引导居民参与日常激活过程。
▲花苑社区紫荆阁功能梳理
▲花苑社区紫荆阁更新后实景鸟瞰
▲花苑社区紫荆阁更新后实景图(图片来源于网络)
▲花苑社区紫荆阁更新后实景图(图片来源于网络)
▲花苑社区紫荆阁更新后实景图
使用马赛克再构公共空间肌理;将原有空间记忆“显影”于新的城市叙事中,形成历史与当下的对话。将场地中现有大树、废弃景墙再利用,历史的场景,新的活力。
▲花苑社区海棠阁更新后实景图(图片来源于网络)
▲桃苑社区更新后实景图
本次更新项目并非“完成式设计”,而是“过程型治理”的起点。设计过程伴随大量社区调研与居民访谈,更新路径结合街道、社区、业委会、开发方等多方共识,形成一套具有在地适应性的“渐进式空间治理策略”。
设计通过可持续材料体系、易维护植物群落、参与式更新机制等,构建出既能承受城市演化,又能不断被使用者重构的开放式景观系统。
▲竹苑社区更新后实景图
▲花苑社区更新后实景图
▲花苑社区更新后实景图
在当代中国复杂的城市语境中,更新的关键不在于重建统一,而在于如何以最少的投入、最低的冲突,在空间缝隙中激活公共性、引发共鸣。中山东区城市更新项目用一套现实感的“拼贴语言”,回应了城市空间的杂糅与居民生活的多样,在碎片中找回秩序,在拼贴中生成新的城市诗学。
这不是宏大的规划叙事,而是一种“微观尺度”的城市关怀。拼贴的,不只是砖石与街角,更是生活与情感,是城市温度的再编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