麓野公园 |乐道景观

点击收藏 [ 建立属于你自己的在线项目数据库,带你一起进入知识管理时代 ]

引言 

麓野公园发挥它支持生物多样性的潜力,坚守住了城市与自然的动态平衡。当我们掀开这块蒙尘的绿毯时,我们选择保留它原始的、野性的美。

△ 场地历史时空变化



卫星图上看,这片区域经十余年的自然演变,已从原有废弃农田逐步转化为浅丘山地,茂密的植被像天然屏障般包裹着场地,在城市发展进程中始终保持着原始生态面貌。因其幽深的丛林环境,平时鲜有人深入其中。



/Current situation analysis


场地内植被繁茂,林下生态系统良好,地势自南向北逐级递降,雨水在低洼处汇集,形成两处天然水塘,水质清澈。独特地势和森林覆盖率造就了场地独特有的微气候,更形成了一座自维持的生态宝库。经团队实地监测,场地内分布有117种原生植物、29种鸟类,其中包括城市稀客叉尾太阳鸟。


Species observation(     (栗颈凤鹛蓝翅希鹛斑文鸟




02-设计应答

克制介入,顺势而为


鸟儿和植被自主择定的栖居地,往往比图纸更懂自然的尺度。基于前期调查结果,我们将其划分为两类空间:自然栖息区、自然接触区,对应不同的保育与管理模式。在回应生态保护的同时,也探索了公园作为城市开放空间的公共性、多样性与可持续性的实践。


△ 场地空间划分/Space division of the venue



整体遵循“留—隐—退”的设计原则——因地制宜,尽量保留原生地貌与植被,以乡土苗补足生态缝隙;轻介入简设计,步道绕林而行,平台依树而设,材料取自原生;让权于野,倒伏树木作为昆虫栖息地,落叶层作种子温床,它的就交给自然和时间。


△ 场地策略分析/Site strategy analysis

/green field park




03-山野赋新

向山而行,野序共生




循迹山林,聆听地貌的语言

Following Trails, Listening to the Land


作为麓湖首个原生地貌森林公园,场地基底条件可圈可点:连绵的丘陵、高低起伏的地形,以及保存完好的原生植被,包括乔灌木、地被、竹林与堰塘。在我们勘查之初,脚下岩层、黄土、草地、落叶的触感在行进中不断切换,林下界面层次也随之层层递进,带来强烈且真实的感官冲击。穿行原生场地时的韵律体验,也成为了我们设计的叙事主线。


△ 勘查穿行记录/Exploration Travel Record


出于对自然、森林演化的探索,我们以“森林下面有什么”为引,向山而行,与山共生,在“城市→森林”之间架构一条渐进式探索之路。步道于自然肌理中展开,沿着山脊线组织动线,避开集中林区和湿地系统,在地势自然抬升或收束位置,形成森林台地与折返节点,引导视线穿越林隙,邀请人们以全新的视角探索麓湖,丈量脚下的山野。


△ 设计效果图/Design rendering


路径随势而走,微调角度与坡度,以保证行进的舒适性;而节点处的停留,也往往围绕自然展开——借一道山坳设一方小平台,借一处林隙开一段眺望视角。山林间我们不设置“观景台”这种明确指向性的物件,而是在林间保留“被发现”的余地,让景观的意义由体验者自行赋予。

我们使用的材料也并非形式选择,而是出于对山林气息的延续:枕木、红砂岩、整石、原木桩被简洁地安放于林下,它们不强调存在感,而是在地貌与植被之间完成质感的衔接。这种“隐于自然”的设定,是希望整个场地在视觉和体验层面,都不过度强调设计本身,而是让人感受到,它本就该如此。




环湖一侧的坡地因早期开挖形成陡峭边坡,岩石护坡面层已出现不同程度的风化,部分红砂岩裸壁上,偶尔可见苔藓自然附着。尽管岩石质地坚硬,风貌质感也颇具特色,但整体环境仍显生硬,与周边山林生态衔接不够自然。我们最终决定采用喷洒草籽的方式,依靠时间与自然的力量,在一至两年内促使坡地缓慢复绿,使其渐渐归入山林。


△原护坡现状/Current status of original slope



延水生境,续写生态栖息

Shaping Water, Reviving Habitats


山脚之下,静默的水塘令我们印象深刻。塘不大,却在时间的沉淀中展现出水林交织的独特风貌。岸边和水中分布着茂密粗壮的香樟林及乌桕,水质清澈见底,山脚的边际线隐约可见。底栖生物也很丰富,水鸟、鱼类随处可见

然而,早期人为围垦和干预痕迹仍在场地中留下了印记,部分驳岸显得略有突兀,与林缘、水体之间的自然过渡尚有断裂之感。于是,我们重新校准了设计的介入方式,通过用退让的姿态去补上这些生态断点。


△ 勘查记录/Exploration records


在已有的优质肌理上,我们做了一次细致的整理:疏通低洼积水、适度拓展浅滩,并自然调整驳岸形态,恢复它的生态的连贯性,让原本被割裂的水林关系重新缝合。靠近人群的区域,以滨水木栈道来串联动线,在不过多打扰原生环境的前提下,引导人们走近湿地、体会自然。这一过程中,场地原有的生态潜力更加显现,甚至在某些视角下,像川西山脚下常见的浅滩林缘,自有一份野意。



△ 设计效果图/Design rendering


场地内拟建有地表径流,水体营造与麓湖水系相连通,丰水时排涝入湖,枯水时引水滋养,水流在往复之间,也让岸线逐渐修复,我们顺势补植了沉水、浮水及挺水植物群落,营造更完整的生态系统,为野生动植物提供一片丰沛而柔软的栖息地。



整片湿地,铺展出辽阔而安静的生境,常见黑水鸡在浅滩穿行,绿头鸭成群结队出沒,小䴙䴘潜入水下又迅速浮出,水下还有不少麦穗鱼穿梭游动。也因此吸引了不少观鸟爱好者,成为一个安静但生动的观察点。



在原生湿地的边缘,背坡处自然抬升,内部地势趋于平缓,乔木挺拔长势良好,林下空间通透清朗,是场地内为数不多的舒展地带。我们顺依崖坡,在边缘处搭建了一座悬浮平台,以最小触点隐于林间,让穿行其中的节奏也随之放缓。



整个平台布局刻意绕开原生香樟林,遇到无法避让的树,则留出生长孔洞,任其穿台而出,在行走和停驻之间,人与自然保持着恰到好处的距离

△ 设计效果图/Design rendering



借林设场,共建自然的课堂

Designing with Trees, Creating Nature’s Classroom


作为一片生态系统保存较为完整的原生场地,这里呈现出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植被种类超过117种,涵盖乔木、灌木、藤本、草本、竹类及苔藓等多类群落,鸟类调查记录了29种、19科,包括难得一见的栗颈凤鹛和蓝翅希鹛。这些生态现状提醒我们珍视物种间的共生关系,于是在规划中尽可能保留原有的植物群落结构,设定季节性迁徙缓冲区,以最轻的介入回应自然节律,确保多样栖息地的持续性。


△ 原生植被记录/Native vegetation records


这片曾经遭受风雨侵蚀的土地,也夹杂着外来物种的入侵。我们适度疏伐出部分如构树等先锋树种保留长势良好的植被;对生态和景观价值较低的区域,因地修复、逐步改良。随着季节推移,春有樱如云,秋有乌桕水杉带来斑斓色彩,香樟会四季常青,林下的自然花境也会随之生长演替,在不经意间丰富了地貌肌理,为公园注入源源不断的生命力。



在公园的照明上,我们也始终将生态友好置于先考量。人流较多的临湖步道采用低位草坪灯,节点处以小型泛光灯柔和补光;登山道上仅设置下照式庭院灯,满足人行的基础照明需求,泛光控制于少量关键区域;密林深处则不再设照明。同时,在人流低谷时段,部分光源将自动关闭,减少对野生动物活动节律的干扰。



沿途,我们将导视与标识系统巧妙嵌入木结构之中,使其在传达必要信息的同时,融于整体自然氛围,不造成干扰,又能与自然观察和科普教育活动相结合。这种无形的生态知识传播,使得麓野逐渐转化为一座生动的自然课堂,直观地展示城市绿地中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实践,并潜移默化地传递着保护自然的深远意义。


来源 | 城市生物多样性共学计划调研资料





共学协作,构建全周期的管理

Co-learning & Collaborative Governance


城市公园的设计、建设、维护是⼀个复杂系统,需要多⽅参与,才能让城市⽣物多样性真正落地实践。基于前期调查结果,公园建立了以“监测-更新-管控-教育”为核心的生物多样性管理机制。


来源 | 城市生物多样性共学计划


通过定期调查植物与鸟类群落,同时采取低干预的荒野化管理策略,保留自然演替过程。在控制人为干扰的基础上,结合教育活动和公众参与,逐步提升场地的生态稳定性与公众认知。  





林间留白,沉入疗愈的体验

Embracing Silence, Immersing in Relaxed Experience


麓野构建的是一种新的城野共生模式,以低碳无障碍的动线串联山林水岸,形成一座全天候开放的自然舞台。在这里 ,徒步、观鸟、疗愈、晨练、亲水与科研等多元活动交织展开,没有界线的相处取代了占有姿态,人与自然以彼此成全的方式相遇。



山林优势还带来天然的疗愈力量,无需远行,花上二十分钟或者更长的时间,就可以在森林中冥想静修,创作大地曼陀罗,聆听音疗颂钵的回响,或缓缓舒展一场运动瑜伽,让身体与自然同步呼吸。



更开阔的自然接触区中,地势起伏和山谷相续,空间愈加松弛自由,孩子在草地上奔跑、老人沿着缓坡散步、三五邻人随地而坐。公园不再只是单向服务场所,而是逐渐融入周边居民的日常轨迹,成为了人们生活的一部分。








项目概况
  • 手机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