摆渡人书场改造|来建筑

点击收藏 [ 建立属于你自己的在线项目数据库,带你一起进入知识管理时代 ]

  梅园吐竹  

“梅园吐竹”©吴清山

 · 缘起 ·

“摆渡人书场位于上海市浦东新区,周围是典型的城市居民社区。不同于其他社区活动中心,摆渡人书场有一个用于表演评弹和评书的演出舞台。自2008年落成后,定期有评弹演出,主要服务于周围社区居民,也吸引了来自不同区域的曲艺爱好者。随着城市发展,摆渡人书场因设施老旧、功能变迁,已经不能满足当下居民的生活和观演需求。因此对于原有书场的此次更新和提升,旨在适应居民新的物质和精神文化需求。

总平面图©来建筑

场地俯瞰©吴清山

场地鸟瞰©吴清山

书场周围居民大多是从黄浦江边老渡口迁移而来,虽然远离了渡口码头,但是留存的历史记忆仍然萦绕。令人惊喜的是,在这样一个完全按照现代新城规划建设的居民社区之中,摆渡人书场所在的梅园,仍然保留着对于江南传统空间的追忆,亭石之间,每当乍暖还寒时,园中梅花盛开,暗香涌动,庭院之中充满传统的气息,是社区居民的精神“后花园”。

梅园俯瞰©吴清山


沿街立面改造前后对比

 · 公共艺术赋能社区旧改 ·

此次改造完全保留原有建筑的体量和外观,不做任何扩建和复建。建筑主体为一单层坡屋顶,二层仅有局部40平方的空间。因二层面积小,无法在室内布置楼梯,因此原状二层空间基本处于荒废状态,但是二层视野和景观较好。于是,设计将一个公共艺术装置放在庭院里,成为梅园的景观视觉焦点,同时也是连通上下楼层的公共楼梯。此时,公共艺术不只是城市雕塑,而具有非常重要的使用功能,以一种美学和实用双重介入的方式来激发社区旧改。

俯瞰©吴清山

鸟瞰©吴清山

局部©吴清山


立面改造前后对比


二层室内改造前后对比


来建筑设计工作室有一个叫做“悬竹”的公共艺术作品,采用竹子作为线条,以一种柔软的姿态介入城市街道,产生一种异质化的情景。在梅园中,我们将这种类竹的半拱桥置入其中,连同地面的流水瓦形成一种“小桥流水”般既熟悉又陌生的情景,熟悉于回忆而陌生于当下。称之为“梅园吐竹”。

公共艺术装置“悬竹”©苏圣亮

“梅园吐竹”©吴清山

施工过程©来建筑

 · 功能更新 ·

改造以运营需求为本,在设计之初便经过反复论证。书场空间原本净高较低,缺少服务设施及演员候场区。因此改造重新划分了功能空间,添置了新的设备,使得舞台能够适应更多类型的演出。改造后的摆渡人书场,为老年人和青少年都增加了活动室,并且为不同年龄需求,增设了水吧台,可以制作茶、咖啡等多种饮品,卫生间也增加了适老设施。

老年活动室改造后©吴清山

书场改造后表演场景©来建筑


书场室内改造前后对比


书场室内改造前后对比


书场室内改造前后对比

 · 结语 ·

江南地区水网密集,“小桥流水”是传统江南的伴生自然的和谐画面,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发展,这种景象也只能成为画中的景象,成为某种乡愁。而在这样的城市街道一角,用一种建造的诗意方式让这种情景呈现。竹桥之上,品茶观景,竹桥之下,曲音流动。

夜景©吴清山

- End -

  照片集  

©吴清山


  技 术 图 纸  

一层平面图©来建筑

二层平面图©来建筑

项目信息:

项目名称:梅园吐竹

项目类型:社区中心

地理位置:上海市,浦东新区

设计方:来建筑设计工作室

主持建筑师:马岛

设计团队:王聿宁,刘同强,陈运

结构设计:林壮斌

照明顾问:上海山色照明有限公司

摄影:吴清山

用地面积:1085m²

建筑面积:426m²

设计周期:2023年9月

建设周期:2023年11月-2024年1月

 


项目概况
  • 手机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