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华太总经理徐建伟:全球竞技背景下,中国建筑设计机会无限
阅读:3357 2009-05-27


探求中国建筑界未来10年发展,优秀设计公司的机遇与挑战

十年磨一剑,风雨铸辉煌,中国建筑设计的十年是向世界先进技术学习的十年,是中国建筑体系融入世界的十年。这期间建筑设计公司顺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各设计公司在中国全面开花,他们在生存之中寻求发展,走品牌化之路,规模扩张迅速。于是我们又迎来了下一个十年,本期《建筑周刊》将与您共同探讨,建筑行业未来十年的发展趋势。

话题主办:《建筑周刊》 Lagoo中国网

本期嘉宾:易兰亚洲,翰时国际,东方华太,天友建筑,AAI,SOM

记者:聂超斌 朱瑾


徐建伟 ,东方华太总经理 ,中国著名建筑设计师;中国民营建筑设计事务所“海归”派领导代表。


作为华太设计的继承和发扬光大者,徐建伟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设计实践以及独到的领导力。是北京东方华太设计团队中不可替代的核心领军人物。在公司发展历程中,崇尚"质量"当先、"稳健"发展。并以其"一身正气"的个人魅力带领着公司向"规范化、规模化"发展。

在建筑设计理念上,有着国际视野的徐建伟崇尚"建筑要体现时代精神"。因为他觉得:建筑是传承历史和文化的最好载体,通过这样的载体,后来者才能真正了解前人的生活状态。建筑除了要满足人的居住或办公需求外,它更应该是一件艺术品。而对于建筑师而言,一定要用自己的智慧来为城市营造更多的艺术品,而不是建筑垃圾。

在这样的理念之下,徐建伟领导的华太设计也体现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力争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具有"时代性"的优质建筑。建外SOHO获北京市第十二届优秀工程设计二等奖,上海云间水庄获建设部人居经典综合大奖, "板楼"方案获北京市住宅设计竞赛优秀设计奖等一系列奖项。
 


《建筑周刊》:您认为未来的建筑设计界是否会转向专业化细分化的格局?

徐建伟:专业化、细分化肯定是一个趋势。从国外到国内,每个事务所都有自己的特色,有的做社区建筑,有的做医院建筑,还有的专注于学校建筑。即便只是几个人的小事务所也有区别的,有些喜欢做封闭式住宅,有些喜欢做简约式住宅,这的确跟市场化的程度有关系,市场化程度越高就分的越细。当然也有一些大公司会宽泛一些,但是也会细分成几个团队,有的是做酒店的,有的是做机场的等等。

《建筑周刊》:某些外资机构在国内发展时选择并购的策略,您怎样看待?


徐建伟:并购或控股方式需要顺其自然。从外资角度来说怎么样把它本土化一些,然后借中国本土的平台来去开展一些更深层次的设计业务。现在外资公司更多的还是在浅层面的、方案的这个层面做,深层面做的还是比较少。我觉得他们做深层面对中国建筑业有非常多的好处,毕竟他们的施工图做的非常细,时间也很长,总是把一个小构建当成一个设计来做。一个门卫生间的布置或是贴砖,还有楼梯怎么做,扶手怎么做,用的时间都很多,这跟国内还是有差别的,国内整体的标准都没有那么深。

《建筑周刊》:您觉得国外与国内市场环境有哪些不一样,在国内遇到哪些问题?


徐建伟:我觉得还是有不少区别的。在国外,业主选择设计师或选择这个事务所的时候是信任的。西方做建筑比较注重前期轻后期,他们在规划筹划方面做的很细,要做很多的调研,并且国外业主跟建筑师或是事务所有一定的信任基础。而中国是重后期轻前期,业主在选择建筑师的时候经常犹豫,比如说招标,因为市场还不够成熟,我们的方案和想法他们不了解,所以信任不够,这一块中国需要慢慢去调整。最近我们接了一些项目,沟通得就非常好,首先业主通过各方面包括网络获取信息,对我们很了解对公司也认可,因此有很高的信任度。另外跟国外的房地产相比,我们算是刚刚起步20年或是30年,它其实还是需要提高,需要完善。开发商实际上对建筑的理解远远不够,包括全民对建筑的意识我觉得更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大家都不关心建筑,都不关心其好坏,那设计行业很难提高,这就是矛盾,我们认为好的他们觉得不好,应该真正让建筑平民化,让大家对建筑的审美都能提高。

《建筑周刊》:奥运会的重要工程项目出自国外的大师之手,您怎样看待?

徐建伟:建筑师没有创意不行,但必须有一个过程,有良好的生长环境才能够长成参天大树。他完全靠自己的力量是不够的,需要外界的鼓励、外界的关注才能够成长,而且中国建筑史本身很短,包括建筑设计这个行业,西方几百年上千年了,中国历史上更多的是工匠的角色。鲁班是一个建造者,也没有从施工中脱离出来,这种方式是不够的。在西方建筑师这个词很早就有了,已然固化成一个职业;而我们更多听的是木匠,泥瓦匠,而不是建筑师,所以媒体也应该多做一些建筑美学的普及,不要只停留在阳春白雪上面,这对中国建筑史是不利的。所以说像鸟巢,确实我感觉我们中国的设计还达不到那种水平,从美学建筑水平上考虑还是有差距的,这种差距我们必须要承认。外国的建筑设计进入市场将对中国的建筑有所推动,还是一个正面的意义。

《建筑周刊》:华太设计在与外资机构合作的过程中有哪些体会?


徐建伟:这几年我们也经常跟国外合作,还是有很多好处。比如说我们跟三本合作建外SOHO的时候还是很有收获的。在项目的前期与中期,他们还请了一些日本结构师和机电师合作,在建筑上比较成功的,在结构和机电这一块就不是很成功。因为日本的结构体系跟我们不一样,抗震的规范要求都不一样,而且他们很难在短时间内消化中国的结构规范,这是做不到的。第二他们的机电工程师不熟悉中国情,不了解中国有什么机电产品,所以选择日本、欧美的产品,对中国不太适合,而且开发商是不是可以支付起,因为机电和结构本地化比较强,都影响产品的可持续性。另外在施工后期服务这一块,这个项目他们派了三个建筑师,我觉得三本还是很强调后期服务的。这一块对我们很有启发,因为过程当中有很多的问题,你参与的越多出来的质量越高,走样的机率越小。现在我们基本上都是要求派驻现场,有的时候甲方不要求我们也要派驻现场,就是跟着这个项目走。我们原来也跟法国公司有合作,他们设计概念方面我们也很有收获,合作过程当中有很多的碰撞这也是非常好的,这样的碰撞是双赢的,大家都有收获。

《建筑周刊》:华太如何树立和打造自己的品牌?

徐建伟:对于品牌我们还是靠作品,这是我们坚信的一个方式。这个体会来自于我们的业主,比如说某某项目,某个业主继续来找我们做,这让我们感觉大家付出的辛苦没有白费。当时图纸非常多才可以保证细节到位,所以作品是我们非常重要的一种方式。同时我们也希望有很多的人看到我们的作品,认同我们公司的设计观点。实际上好的作品是一个实物广告,还有我们要把我们的作品介绍出去,宣传出去,让我们好的作品不仅在我们设计行内交流,同时要让很多的开发商和业主能够了解。一个是做业绩,一个是做宣传,让大家更多的了解我们是做什么的。

《建筑周刊》:您觉得我们本土的机构有没有机会走出去,到国外去做项目?


徐建伟:我觉得前几年觉得很少,或者很难。但是最近感受越来越可能性越大了。华太设计最近也做了三个国外项目。分别是汤加王国的王宫项目、南美洲的机场项目等。华太在做这样的项目时,结合当地的环境,打出了中国建筑设计的名声。中国建筑设计走出国门,属于正在进行时和将来进行时相结合。因为我们可能我们去做一些项目以后,跟国外同行在第三方去交流也好,去比较也好,这个总是也算走出国门了。

《建筑周刊》:很多机构的项目集中出现在二三线城市,您怎样看待?

徐建伟:
我们现在也在做一些二三线城市的项目,将来也有可能成为我们的重点。中国的建筑水平、建筑质量,像北京、上海跟国外已经很接近了,但是在二三线城市方面,相对西方差距很大。因为西方的发展很均衡,而中国城乡差别很大。北京上海都好,但是小城市什么都不好,管理也差,马路边的人行道也不好,那种感觉就是这种差距非常之大。国此差距也造就了有很多机会,中国要真正改变就是把二三线城市做好,甚至出一些经典,而且一定要做出跟大城市可以抗衡的特色,我没有你大但是我比你好,这一点我觉得是非常重要的。国际战略这一块我们也是在走,中国非常讲究投资输出,利用当地的土地资源,矿产资源,还有其他的加工资源和海洋资源做一些事情,而不是在中国消耗很大资源的方式。

《建筑周刊》:您怎样看待未来建筑设计界的发展趋势?


徐建伟:我觉得设计界会出现一些好的设计机构,比如有些工作室,比较专业化,比较艺术化,还有一些大的设计公司,这些大的公司也会慢慢的在内部细分专业。目前国内的设计公司包括设计院,基本上什么都做,我们公司也是这样。首先还是满足社会高速发展的需求,然后去执行它的品质,其实我们也做了不少的医院,还有一些学校,这些都是在不同的阶段累积出来的财富,也丰富了我们的经验,我们也在逐渐进行内部的专业化改进。中国需要一个过程慢慢的做成专业化的团队,这个专业化的团队做出更好的新品,同时兼顾公司的管理,希望慢慢还是做出一个比较知名的比较综合的大公司的方式努力把它打造好。

徐建伟简介:


主要职位:


北京东方华太建筑设计工程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

比利时LEUVEN大学建筑学硕士

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住宅产业商会  理事

主要荣誉与奖项:

2004年,获得北京市总工会颁发的“经济技术创新标兵”荣誉
2005年,获得DI颁发的2004-2005年度最佳建筑师荣誉。
主要经历:
1981——1985,上海同济大学建筑系工学学士
1985——1992,中国有色工程设计研究院建筑师。1991年,获院中青年论文竞赛一等奖;1988年,获院龙年建筑画展一等奖;1989年,获院优秀工程设计二等奖;1989年,金昌汽车站设计竞赛二等奖。
1993年,因其出色的工作表现和优异的考试成绩,被公派到比利时学习。
1993——1995,比利时LEUVEN大学建筑学硕士,并在比利时鲁汶ARCHIYONG私人建筑事务所任助理建筑师。
1996-至今 北京东方华太建筑设计工程有限责任公司核心领导人。

主要代表作:

写字楼:

北京建外SOHOⅠ-Ⅲ,获北京市第十二届优秀工程设计二等奖
中国国际科技会展中心,获北京市第十二届优秀工程设计三等奖
上海中欣大厦
杭州集美大厦
北京MAX空港科技企业大厦

商业:

南京欧风商业街
北京美罗城商业广场
北京金锣湾商业中心
北京爱家商业中心
北京机电产品交易中心
邵东九亿商业街
重庆中国人民银行

公建:

北京汽车产业基地改造
广州香雪制药厂
北京大羊坊收费站
华北高速监控中心
大连金州火车站
文化科技:
中国太湖文化论坛会议中心
西安欧亚论坛会议中心
中国科学院青岛能源研究院
南昌科技创业大厦

别墅:

唐山迁安怡景嘉园,获2005住宅建筑风格创作设计优秀奖
上海云间水庄,获建设部人居经典综合大奖
北京塞班假日花苑
镇江英皇商务别墅
杭州七里乡溪别墅
千岛湖秋水别墅

公寓:

北京华展国际公寓,获北京市优秀工程设计二等奖
银川民生城市花园,获2005年度精瑞住宅住区规划设计优秀奖
呼和浩特新希望家园,获2006年度精瑞住宅住区规划设计优秀奖,
呼和浩特新希望家园,获2006年度C&US,China展览会的中国建筑文化传承奖之金斗拱奖。
杭州集美岸上蓝山公寓
郑州海上香颂住宅小区

论文发表:

 “空间加减及其混合变换”被编入1991年《优秀论文集》
 “Urban Development and Danwei”1995年硕士论文
 “建筑形体与设计创意”发表于2003年第9期《建筑创作》
 “过渡建筑”发表于2003年第9期《建筑创作》
 “简约建筑的人性化” 发表于2004年第4期《建筑学报》

公司介绍:

华太设计是由一批海外留学人员主持的国家甲级建筑设计单位,经过十几年的辛勤耕耘,已发展成具有良好品牌的优秀设计团队,也是国内建筑设计界有一定影响的设计公司。公司以建筑设计为主,同时涉及规划、景观及室内设计。

华太设计追求:创新+质量+服务

设计理念

华太设计坚持艺术与技术相结合的创作设计理念,尊重环境、技术和经济等客观条件,追求建立在理性基础上的个性和创新。
华太设计遵循质量第一、服务至上的原则,强调质量是设计工作的灵魂、服务是设计工作的保证。通过有效的管理体系、创新的设计手法来实现项目品质和价值的最大化。

设计作品

华太设计以北京为中心,辐射中国其他城市,设计作品以公建、住宅、文教为主,公建类如中国国际科技会展中心、宏源国际大厦、上海中欣大厦、延庆商业街、北京机电产品交易市场、南京欧风街等,住宅类如北京建外SOHO、上海云间水庄、迁安怡景、呼和浩特新希望家园、银川民生城市等,文教类如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中央音乐学院珠海校区、北京科技大学、中央财经大学、中国矿业大学等,设计作品遍及全国。

学术交流

公司在进行技术创新的同时,也注重学术研究与交流,积极鼓励员工在建筑学术杂志上发表专业论文,对设计工作实践及时进行总结和提高,用新的设计理念来指导自身的实际工作。公司积极参与各种建筑论坛和展览,加强业界的学术交流,推动国内建筑设计界水平的共同提高。公司员工在各专业杂志上发表的学术文章有《建筑形体与设计创意》、《北师大珠海校区设计》、《“过渡”建筑》、《船与海的联想》、《空间•色彩和质感的艺术》、《与城市共生》、《再现童话故事》、《简约建筑的人性化》、《走中国特色的建筑设计之路》等。

国际合作

华太设计开展广泛的国际设计合作,在合作过程中,学习国际先进设计理念和手法,不断提高自身的设计水平和质量。在与日本山本理显设计工场合作设计建外SOHO的过程中,感受到简约建筑的人性化;通过与法国AP3设计公司合作设计的中国银行金融研修院项目,了解了建筑“过渡”性理念;与加拿大ABCP设计公司合作设计的南昌浙大科技园区,共同创造了科技园建筑的亲自然品质。
合作的境外设计公司还有澳大利亚DEM设计公司、台湾李祖原设计事务所等。

获奖作品

 上海云间水庄获建设部人居经典综合大奖
 “板楼”方案获北京市住宅设计竞赛优秀设计奖
 北京华展国际公寓获北京市优秀工程设计二等奖
 中央财经大学计算机教学楼获北京市优秀工程设计佳作奖
 迁安怡景获2005住宅建筑风格创作设计优秀奖
 银川民生城市花园获2005年度精瑞住宅住区规划设计优秀奖
 CIHAF2005中国二十大规划建筑设计事务所之一
 作为中国馆的代表之一参加第六届巴西圣保罗建筑与设计双年展
 建外SOHOⅠ-Ⅲ获北京市第十二届优秀工程设计二等奖
 中国国际科技会展中心获北京市第十二届优秀工程设计三等奖
 呼和浩特新希望家园获2006年度精瑞住宅住区规划设计优秀奖。
 呼和浩特新希望家园获2006年度C&US,China展览会的中国建筑文化传承奖之金斗拱奖。
 在2006-2007年度北京地产年度风云榜上被评为北京地产十佳建筑设计机构。

ARCHINA 所有平台上发布的项目、招聘、资讯等内容,部分由第三方提供或系统自动收录。资料版权属于第三方,若信息不实或涉及版权问题,需要版权方和第三方沟通,ARCHINA 将配合对接,并在确认无误后删除涉及版权问题的信息,相应的法律责任均由资料提供方承担。
推荐阅读  
2015年12月18日,上海龙盛国际商业广场的开幕,填补了周边地区缺少规模商业体的空白,为方圆2.5公里范围内近30万人提供吃、喝、娱、乐、购等一系列生活娱乐配套服务。对周边居民来说,这是一个一站式家庭购物休闲的好去处。
2015-12-20ARCHINA 捷得 JERDE 建筑评论  阅读:6508
用珍惜的方式,待存在之历史 《古尊宿语录》,百丈禅师说“只异旧时人,不异旧时行履处”。 不修之修,无得之得:(佛与禅)不华丽,不造作,不宏大,细致而微,简以致用。
2015-06-11ARCHINA 建筑评论 毕路德 杜昀  阅读:5816
DAO陆道股份规划事业部应用GIS技术为客户提供“量身定制”的规划设计服务,以尊重自然的设计理念让人“记得住乡愁”。在陆道股份设计师眼里,文化可以通过设计来实现。
2014-08-26ARCHINA 建筑评论 DAO陆道 GIS  阅读:6398
实现新型城镇化的关键在于导入产业,实现就地城镇化。旅游产业凭借其行业特性,成为新型城镇化产业导入的重要选择之一,而不同地域的文化,无疑是新型城镇化浪潮中保质乡愁的核心力量。
2014-05-14ARCHINA 建筑评论 陆道文创 谭启钰  阅读:5219
如果我们放下恶俗的起哄的心态,才会有能力用心去聆听这些凝固音乐的建筑空间节奏中或舒缓轻快或高亢激扬的旋律,我们才能真正拥有了品读 “中国好建筑”的良性心态。
2013-12-03ARCHINA 建筑评论 中联筑境 薄宏涛  阅读:7394


评论


请 [登录] 后评论

资讯概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