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华汇工程建筑设计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建筑师周恺:“天津:设计未来--建设新天津”活动演讲
阅读:3670 2009-04-17


我要讲的全是高楼。刚开始我也置疑这个问题,为什么一定要盖这么高的楼。可是作为建筑师,似乎该高楼又是每一个设计师的梦想。我相信只要是学建筑的人都想在这一生里做一个非常高的建筑,越高越好。
 
当时的规划投标,我们公司跟WRT也是一起合作做的投标。当时我们做的就是地层高密度的一个设计。专家评审委员会给了我们第一名。但是最后还是被否定了。可能是形象的需要或者是用地的容量的需要,最后还是用了SOM高层为主的规划。上午大家已经看到那个规划,在于家堡这个中央商务区里面,小小的一块地要盖900万平米。我今天介绍的这一座还不是最高,是其中起步区的一段。

有时候我也经常想,为什么盖房子要费这么大的劲,或者是为什么要这么复杂。本来人们盖房子、做建筑的初衷就是好用、容易盖,将来容易管理,这可能应该是不折不扣的争议,但是建筑师在近些年来,由于技术的发达,由于能力的达到,楼似乎越建越高。上礼拜我们在上海进行了超高层建筑的峰会,这个会上也经常讨论要不要盖超高层。好象会上的结果就是要盖。从另一个角度讲这就是。

确实,我觉得在会上有一句话让我有一句话记忆特别深刻,人类从金字塔到埃菲尔铁塔进行了几千年,从埃菲尔铁塔到现在的最高楼时间就非常短了。人类能力的增强会不断地挑战极限会把楼盖得越来越高。

作为建筑师能得到这样的机会非常荣幸。我们是一个团队,一共是9位建筑师,我们一起来工作。刚才我说的这些困惑其实在我们做设计时也有体现,大家有过很多的讨论。区位问题不说太多。上午已经说了于家堡。于家堡就是这个红色的区域。(PPT演示)这个区域里要盖900万平米,有时我自己看着规划的模型感觉这不是中国,是曼哈顿或者是芝加哥。也有一点恍如隔世的感觉,觉得这个真的能变成真的吗?可是又怀着兴奋的心情也希望我自己的家乡——天津也可以出现这样的奇景。我们要做的建筑实际是在整个于家堡里面的起步区,有9个地块。这个实际上是跟其他几个城市的对比。(PPT演示)

我们做的这片建筑还是有一个比较好的模式啊,可以跟大家聊一聊,因为时间的关系,20分钟我不可能讲得很多,里面实际上可以讲一个小时或一个半小时的时间。基本上我就是一个简报给大家,红色的9个地块,两边是两个绿地,这个桥已经快修通了,从响螺湾到于家堡过来。这是其中的一部分(PPT演示)。这一段显然不是最高的部分,现在规划的最高是500多米,据塘沽区谈说已经有人在这盖700米的高层了。盖环球金融中心的甲方,日本的一个投资商据说也在接触,也想在这里盖最高的楼。我简单地介绍一下我们的团队,我们一共9个人,我代替他们说一下,一个是崔恺,我和胡越,齐欣、张磊、崔桐、张琦,姚仁喜,当时选择这个团队时也有一些想法,一定是他们有过做高层的经历,然后对设计的城市比较了解。还有一点就是距离天津比较近。否则的话配合起来比较困难。

在这里面我们经历了一个很漫长的过程,从去年的9月份一直到现在,跟市长和SOM一直是在互动的状态下工作,这点我觉得非常有意思。
 
这是最早先SOM做的9个地块的导则。可以看到都是两栋在一个地块上,一个地块是100米×100米。如果做两个塔楼可能有一个问题,就是每个楼的标准层都不太大,每个写字楼的厨房率都很低,而且效果不高,会显得非常密。后来就慢慢地变了。我们团队组成之后,基本是跟SOM同期做。大家一起来互动。我们当时提出了很多不同的想法按。包括对群房的利用等等。最后我们还是按照SOM的导则来做。因为这个导则对我们来说也是一个尝试,因为我们的城市设计做过很多次,经常是建筑师在做的时候都被改变了,甚至说基本的东西都不存在了。在这一点上,如果说在这个区能够真正按照导则去做一个设计已经很有意义了。

我们做这个城市时觉得和领导沟通时有一些困难,领导肆意地改变一些东西,我们一直是往回拽。

最后的导则就是蓝色的部分都是高层的位置,黄色是大空间,这边粉色的是稍微低一点的,每个地块都有详尽的导则。这个地上有5条地铁穿越。红色的是市域的地铁,蓝色的是区域的地铁,这里是火车站,从北京可以直达。一个主要的交通是穿越9个地块的,边上是中央大道。这条横线是一个步行街。在我们跟SOM互动的过程中,我们讨论认为这两个绿地之间需要一个沟通,后来这调节也做成了带林荫道的大街。这个尺度相对比较小,建筑不是退线,而是贴线。地下的空间也有很多设想。这个是规划的设想,在步行街的下面副一层也是商业空间,联系两侧的绿地也有一个通道,一直可以走到远处的会展中心和酒店。

方案之初,我们虽然有导则,但是建筑师处于个人的喜好,其实大家都在对建筑做不同的解读,每个人都希望做得有意思。可以看到这是早些时候做的不同方案。大家还是从建筑的形式上开始的。还有王晖在脑袋上放了一个大的空中花园,这是王辉做的一个高层写字楼,是一个渐变的圆形。做起来之后,我们第一版的模型放在一起就有问题,每个建筑都很热闹,但是放一起就不是太协调。有的人做了三角形的建筑。这个建筑在使用时就会发现他的楼层到上面就会非常小了,非常难用。所以我们就开始做批评与自我批评。SOM的人也给我们做过多次的点评,给了很多意见。

逐渐地,大家开始有一个共识出来,本来超高层建筑和高层建筑就很复杂,为什么要盖得这么复杂,能我们我们给自己一个限制,把房子做得简单一点,把房子做得更好用,或者回到建筑的本质追求,所以后来建筑就慢慢简单了,每个人都做成方块了。每个人的表情都不一样,这些建筑在经过大家讨论之后,包括跟SOM互动里面,他们也提出了,这个楼太大了,这个楼太宽了,重新又调整了导则的一些细节。

调整之后,这栋房子就变成了一个双棒了,压迫就小一点,后面的楼拔高了,这一整组就做起来了。这是从响螺湾看过去,这个面对着步行街,前面有一个带状的大公园,一个游人码头。从空中看到的就是这9个地块,远处还有三个地块在一期启动时也会开始,这是一个服务中心,有一个酒店和会展。酒店和会展SOM正在做。这就是方案的初定形态。建筑基本符合了业主的要求,建筑便得越来越简单,越来越方正,同时在厨房里和使用的要求上都达到了他的要求。

远处这个就是会展(PPT演示),这里是一个行政服务中心,另外还有一个角会做一个酒店式公寓。也是超高层的。整个形象做起来虽然是激动人心的,但是我们在做的时候确实有人提出来这是中国吗?我们是不是又把西方的模式复制了一次?但是这些问题我们作为建筑师有时也很难回答。只能这样做。

这是从空中看到的情况(PPT演示)。只有这个楼是斜了一个角,因为有地铁穿越,正好这块绿地,沿着会展中心可以看到水边。我们应对的策略实际上是我们建筑师的一些共识,我们希望把形体做得简单一些,不要太复杂,不要在结构上太麻烦。然后就是要互动。以往做一个设计,都是每个人做一个,单独去审批,可是放在一起发现,每个建筑都不错,但是放在一起整体感就很差。所以我们特别强调建筑之间的互动,包括整体的一个形象,还有景观的利用。这个在导则上已经作出了一些规定。比如沿河和绿地之间的遮挡关系,全部都做了一些调整。

当然也要强调,这是一个于家堡中央商务区的金融核心区,所以它基本都是作为银行和金融建筑来用的,建筑都希望比较大气和简单,跟世界上其他的大的写字楼和银行很接近。
 
在怎么样注重群体关系,建筑师依然还是能表现出自己的个性的,每个人实际上在方形的建筑之下还可以演绎自己的形式。所以可以看到作出的建筑还是不一样,这是崔恺做的,这是我做的,这是齐欣做的。每个人都在探讨建筑在限制之下的建筑表皮的利用。有意思的是,比如这个是姚任喜先生做的表皮处理,原来他做了很多泡,是用格栅的不同薄厚演绎出来,但是被领导毙掉了。我们建筑师更多地关注使用和可操作性。比如结构体系,像崔恺这栋,就是用大的钢结构做起来的,5层一个。我的就是内外合一的。

地下空间也强调了很多利用,除了在整个原来的规划情况下亲自了让地下室全不连起来建,以往的建筑是一栋一栋地建,下去之后地又不大,停车就很麻烦,这里面,是给它复合使用的。这个可以看到,这四个停车场是可以连起来的,现在又在调整地下空间的利用,地铁和城市的管线结合之后,地下室还可以往外出,更大地利用土地价值。

我们也要讲一点生态,生态技术也希望在下一步有更多的考虑,我们更多地看来是一个技术生态。要花很多的钱才能做到。首先我们把每个群房的屋顶做成绿化的屋顶。还有一个就是因为9个楼是一起设计、一起盖的,这样算下来就会比每个楼单独做一套,屋顶又会被很多冷却塔占据就好得多,能源就能够大大地节约。

时间的关系我不能讲太多,我把几个单体方案做一个展示。这是108地块,是最角上的,是姚任喜先生做的,这栋房子也做了几次改变,原来是办公楼,然后是酒店,后来又变回了办公楼。它是东西向的,但是属相的这样里有一些变化,和里面的空间是对应的。还有就是导则里面希望建筑是开放的,虽然地块不大,希望行人能穿越,所以这里面做了一个穿越的空间。

18地块是崔恺做的,这动建筑是几经修改,原来是一个非常躁动的建筑,很生动,但是可能放在整个群体来看就有一点多,后来也改得比较规则,结构也更加合理。它在中间也做了一个大的通廊。

我做的这一栋正好是地铁穿越的地方,楼就有一个角被切掉,而且是全区最高的,有240多米,比较简洁,显得比较挺拔一些。

(PPT演示)有一些模型的照片可以看一下。这个就是四栋建筑在一起的效果。张颀这个就是老的方案,现在他重新做了一个方案。主要是针对群房做了一些建议,他也在修改。虽然沿着导则做了,但是还不够好,他也创造了小的街道空间。

王辉这一栋也做了几次调整,做了四个块,连接了起来。正好也是在城市的中间。它是把四个块不同的表皮,包括这样和对商业的呼应做了一些研究,做在表面上。

胡越的圆楼被认为是最难用的一个,而是不断地收分,造价也很高,所以最后也变成了方楼。这是它的屋顶花园、大堂。

这边是崔桐做的一个转角的楼。矮一点的房屋是100米左右,空间比较灵活。后面是张雷做的建筑。

顺便说一下,我们地层不像以往的办公楼,就是纯粹的办公楼,地层,靠近街道的部分全部做了地上,这样对城市的街道空间营造氛围就会比较有好处。齐欣的设计(PPT演示)。

这是行政服务中心,是在9个地块之外我正在做的一个楼,已经做了两个方案,前面还有一些其他的想法,也很难通过。这个做完之后他们觉得很有意思,但是他们觉得政府的楼是不是可以再庄重一些,所以又做了一个方案。这个现在还在进行中。另外,马岩松也被我们邀请来做一些活跃的的东西。我们房子的位置是一个承上启下的位置,我们希望它能成为一个城市背景,马岩松这个地块显然是比较特殊的。中钢在这边,桥正在修,在桥边他做了一个大胆的设想,还没有完全定下来,他希望在这里做一个酒店式公寓,比较浪漫。

这基本就是我们设计的过程和结果,还不是一个最终的结果,现在大家都在往下深化,不断地调整,时间的关系我就先说到这,谢谢大家!

ARCHINA 所有平台上发布的项目、招聘、资讯等内容,部分由第三方提供或系统自动收录。资料版权属于第三方,若信息不实或涉及版权问题,需要版权方和第三方沟通,ARCHINA 将配合对接,并在确认无误后删除涉及版权问题的信息,相应的法律责任均由资料提供方承担。
推荐阅读  
ARCHINA建筑中国与美国建筑师协会(AIA)很高兴为您呈现一场特别的对话,与来自上海的四位新晋AIA院士进行交流:姜平院士,黄向明荣誉院士,伍江荣誉院士,以及袁烽荣誉院士。
2023-10-16ARCHINA 建筑师  阅读:2218
吕元祥建筑师事务所(RLP Asia)荣获本届建筑中国最具品牌影响力“十大外资建筑设计品牌企业”,ARCHINA特邀专访了吕元祥建筑师事务所(RLP Asia)副主席——吕庆耀先生。
2023-09-05ARCHINA 建筑师 建筑专访 品牌专访  阅读:3717
“大师访谈”系列视频采访,由世界高层建筑与都市人居学会(CTBUH)主办,ARCHINA建筑中国协办,旨在采访各行业的领军人物,来推动可持续高密度城市主义的发展。2021 年系列访谈主题是“未来城市:密度、能源与健康”
2021-12-08CTBUH中国 建筑师 建筑专访  阅读:5466
改革开放的四十年,是中国建筑行业突飞猛进的四十年。期间涌现出一批有影响力的建筑师和设计团队。邵韦平和他所在的北京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2021-01-31北京建院 邵韦平 建筑师  阅读:5945


评论


请 [登录] 后评论

资讯概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