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CHINA专访GN国际中国上海公司发展与研究中心总监管轶群|我们的团队组合无坚不摧 德国人的处事方式值得借鉴
阅读:2507 2009-12-24


管轶群

GN国际中国上海公司发展与研究中心总监 
      
德国城市规划博士

德国建筑学硕士


《建筑周刊》:您在德国多年的经历,最大的感受和收获是什么?

管轶群:我在德国工作、生活、学习差不多九年。德国人也有很多不足,但有一个典型思维方式跟我们不同——他们在批判和重建之间能有一个较好的平衡,而我们很多人可能会拿捏不好。批判是对现状进行理性分析,指出其中不足;重建就需要感性、创造性的思维过程。正因为有理性批判,感性重建也就理所当然的较好实现。这是德国人根深蒂固、融到血液的思维模式。小到个人,都会进行严格批判与分析,再在此基础上进行创造性拓展;大到团队、议会、国家都是如此。他们看似严谨古板,但创造力在全世界来说也是很强的,不论是诺贝尔奖获得者或哲学家,还是工业革命以来各个阶段重大发明,德国人都在其中占重要位置,这跟他们典型的理性批判与重建的思维方式密不可分,这是他们的民族个性。

另外德国人在设计上的工作思路也值得借鉴,我总结起来是“明确思路、坚定执行、简化手段、注意细节”。我觉得这是他们较典型的工作流程。要让德国人相信一件事很难,要用各种理性的理由去说服他,他不会马上明确到底要干什么,要不要干,而一旦他明确、相信了这件事的合理性后,就会坚定执行。德国人的执行力非常强,而且对于认准了的事,毫不妥协。

讲到简化手段,德国人跟中国或亚洲对事情的处理方式不一样——他们做事直截了当,不拐弯抹角,觉得最好的解决方式应该是最简单的。如果用复杂的方式才能解决问题,这肯定不是一个好方法。他们在讲求简化手段的同时,也会关注到一些列细节。可以看到的是德国在一些工业产品或建成作品上,对细节的关注近乎疯狂。建筑造出来就像一个产品,细节的材料、构造等等都丝丝入扣,他们在细节上花费很大精力。

以上是我在德国的最大收获和感受。因为以我见到和接触到的,国内和德国在以上两方面反差很大。我们不一定要跟德国有一模一样的处事方式,但我们可以反思——德国这套方式被实践证明确实有效、有值得借鉴的地方。
 
《建筑周刊》:在您看来,德国现在的建筑业跟国内的现状有什么不同?

管轶群:我想从两方面讲,第一方面,从行业景气程度来讲,我觉得现在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不能跟中国相提并论,这是不断加快的城市化进程中的必然现象。德国在战后的六十年代也同样经历过这么一个大拆大建、战后重建的过程,这可以给我们一个借鉴。
  
柏林在二战中被轰得满目疮痍,战后经济起飞后,对基础建设以及建筑业的需求导致了一定程度上的盲目建设。有些建筑的(设计建造)品质,在城市文化、肌理等方面的考虑都不是特别成熟。但经过十年的建设后,大约是六十年代末他们对城市的重建进行了自发的、全民参与的反思与讨论。我虽然没有亲身经历过,但收集了当时的一些报纸,它们都是大篇幅报道——这在中国不可想象——建筑师、规划师等专业人士、建筑媒体的激烈讨论(而且是很官方的媒体),报道民众的示威、抗议、用的很激进的词汇......他们觉得太快了,肯定哪里不对劲。接着就进入了理性的、新的建设过程——讲求尊重城市文化肌理、百姓生活、生态等方面。

德国人现在对城市建设还是很慎重的。如果你现在到德国的城市,会看到:不像我们千城一面,他们的城市面貌较有君子气质,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特色。他们对旧城区的改造方案,控制力度很强。虽然德国市场现在没中国景气,建设过程却很理性,而不像我们的建设过程总体上是非理性的。

同时,我觉得难以对比彼此的设计水平。国内一些设计师思路越来越重超前、新锐,但往往想法很好,结果却不尽如人意。这可能一定程度上跟设计师的控制力有关,但我觉得也跟我们的施工工艺、施工人员的素质等各方面有关。一个好作品,不单涉及到设计师脑子里意识形态的东西,还跟整个国家民族工业相关,如施工工艺、材料工艺、还要涉及到产品如门窗这些工艺......而德国这些方面已经很完善,如果你在那边定制一套门窗,它就会给你一套高品质产品。

所以我觉得我们跟德国的建筑业还有一定差距。虽然我们在迅速提高,也建了一些具有国际品质的建筑,但还很少。德国能保证绝大部分品质不差,我们只能保证少部分品质较好。我们不能拿我们的好跟他们的差比,这就是距离。我们现在趋势还比较好,一部分好的标杆建筑项目建起来后,才会带动后面。目标要定得高,心态要放平和,要脚踏实地,这也不是能一蹴而就的。
 

《建筑周刊》:您之前是学建筑,后来又去修城市规划,您在选择专业上是如何考虑的?
 
管轶群:
毫无疑问我很热爱建筑。对于规划,我是出于以下考虑——我觉得一个好的建筑,不是为自我而存在,而是存在于一个场所里、存在于城市当中、存在于一个历史文化的基础之上,建筑师往往很容易忽视这些问题。

我读规划也不是为了学位,而是因为这对建筑设计能有帮助,但随着学习的深入,我对规划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规划是站在另外一个角度思考问题。同时德国的城市设计规划跟中国有很大区别,如在城市肌理、历史文脉等方面考虑的不同,或者说中国很少考虑到这些。正因为在设计思路上差别很大,我就更有兴趣去了解为什么差别这么大,是不是某些地方可以借鉴,是不是(我们)某些不好的地方可以摒弃掉。
 

《建筑周刊》:您现在负责GN发展与研究中心,GN为什么会成立这个部门?这个部门主要负责哪些工作?

管轶群:
很多设计公司一般没有发展与研究中心,特别像我们这种规模的不太会考虑。这个中心——包括我到GN来,也主要负责这个中心——是我跟沈总(沈利江)进行很长的对话后才成立的。以下是中心的三点工作目标:

第一,进一步提高公司的综合竞争力,而不是单专业的竞争力。这就需要系统的考虑,而不是立足于某单方面来考虑,这需要一个独立部门牵头来做。

第二,希望能通过中心全面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一个设计师不能仅关注设计技能——因为一个项目的建成,是多方面的系统工程——还要关注沟通能力、修养、理论等各方面。真正的提高不在于技能,而在于思想,“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希望构建一个有组织学习力的公司,给员工创造学习、对话交流的平台,给员工提供思路和方向,引导员工提高综合素质。一方面我们会以一对一的方式跟员工聊,帮助他们构建个人职业发展规划;同时(我觉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或者说梦想)从公司层面帮助员工梳理理想跟现实的关系,认清两者之间的差距,引导他一步步从现实走向理想,实现他的目标。通过这些来激发他的学习主动性。毕竟,公司最根本的发展动力在于员工。

第三,协助公司进行战略上的转型。公司迅速发展的过程中会碰到很多机遇和挑战;公司也要随自身成长及外部竞争环境的变化来逐步进行转型,发展与研究中心就是针对这些问题替公司出谋划策、提供思路,但决策还是取决于沈总及整个团队。

主要工作内容有五方面:第一,在技术和学术方面进行前瞻性研究,我们跟学院的区别在于我们可能更重视从市场需求及业务出发,寻求最适合而不是最超前的解决方案,但我们要有超前的思路,要知道最超前的在哪;第二,为公司发展策略及业务拓展提供辅助性研究;第三,配合现有项目展开专项技术攻关,比如针对碰到特殊建筑类型(如不成理论体系、参考资料找不到、新近出现的建筑)等情况,我们会进行专项技术攻关,瞬间把思路理清;第四,对员工进行组织培训;第五,配合公司品牌营销策略,对外进行宣传。

一般很少会有人系统的、专门成立一个部门去做这些事。有些人是无意识、或是碰到问题才去解决问题;我们成立发展与研究中心,是有前瞻性的、综合性的、从上至下、从下至上、从全局出发的去考虑这些问题,沈总思想的高度也正是在这里。 

《建筑周刊》:能否评价一下GN的领导人及团队成员?您觉得一个好公司的因素是在哪里?

管轶群:
我蛮佩服沈总,我认为这确实是公司未来能发展壮大的基础——我也讲过,一个公司的格局,关键时刻要看最高领导人。我觉得沈总有四方面的特点:

第一, 情商较高,这样包容性就大,整合团队的能力就强,最大限度发挥团队每个成员的个人能力。“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第二, 比较民主(使大家都能平等对话),不独裁,会分权(会激发大家的主动性),而不会像一些人抓得越多,松得越多。他说过我们公司就是一个舞台,有能力的都可以上台表现。

第三, 使命感特别强,全局观很好。往往设计师出身的人使命感偏弱,会安于小设计、小情趣、小理念。使命感导致他有很清晰的战略愿景,所以会驱动自己、驱动团队、驱动公司不断提高。我觉得如果没有目标,没有很强的使命感,就不会自发的去提高自己。

第四, 决策力很强。使命和愿景不能仅是空想,都要落到实处,他能在短时间内做出一个有效的决策,并带领团队坚定执行。

我觉得GN这几年的成功,是跟沈总是离不开的。他也提到过,对公司团队比较满意,如果(公司团队)能齐心协力,是能无坚不摧的。再来说说我们这几个人:

周俊(GN上海公司总建筑师)做事情很踏实。作为技术型公司,技术最核心,容不得半点马虎。周俊踏踏实实的关注每个细节,才能成就我们最核心的竞争力。

马芸(GN上海公司管理中心总监)很公正,执行力很强,打造高效的管理模式。我觉得低效的管理往往是不公正、不透明导致的。

我待人处事相对比较柔和,发散性思维比较好,比较强调逻辑,可能也跟经历有关,一般会采取“曲线救国”的方式来协调工作。这样的团队组合,能放能收,既能落得下来,又能飞得上去,我觉得是无坚不摧的。哪怕外部的竞争环境再恶劣,市场再不好,我们心里都不慌,因为我们有能力抓住机会,创造机会,利用机会。

 

ARCHINA 所有平台上发布的项目、招聘、资讯等内容,部分由第三方提供或系统自动收录。资料版权属于第三方,若信息不实或涉及版权问题,需要版权方和第三方沟通,ARCHINA 将配合对接,并在确认无误后删除涉及版权问题的信息,相应的法律责任均由资料提供方承担。
推荐阅读  
随着房屋租赁市场的蓬勃发展,公寓设计需求在近几年也迅速突显,作为长租公寓市场更为成熟的美国,有很多案例值得我们参考借鉴,下面就带大家一起来参观下GreenbergFarrow美国公寓设计的5个代表案例。
2023-06-06GreenbergFarrow 美国 公寓设计  阅读:3430
美国纽约当地时间8月17日, 泛亚环境国际控股有限公司以更名后的烯石电动汽车新材料控股有限公司(英文名称:Graphex Group Limited )正式在纽约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股票代码为GRFX,宣告EADG泛亚国际透过其控股公司正式登陆美股资本市场。
2022-08-21EADG泛亚国际 美国 挂牌上市  阅读:3159
MVRDV位于旧金山滨水新社区Mission Rock的23层混合用途建筑已经开始施工。该项目是由旧金山巨人职业棒球队 (San Francisco Giants) 和美国地产翘楚铁狮门集团 (Tishman Speyer) 联合开发计划中第一阶段的四栋建筑之一。此项开发计划一共由四家建筑事务所协作完成,包括MVRDV、Studio Gang、Henning Larsen和WORKac。
2021-03-17MVRDV 美国 混合用途建筑 施工  阅读:4826
如大家所知,Sasaki 是一家全球性跨领域的设计事务所,在美国马萨诸塞州波士顿市和中国上海市均设有据点。今天我们正式宣布将在科罗拉多州丹佛市开设新办公室,以便更好地服务于美国西部和加拿大的客户。
2020-09-23Sasaki 美国 Sasaki  阅读:5326
在我们与教育领域的各个机构合作之际,需要适应不断变化的大学校园发展动态,并且平衡当前与未来可能出现的各种条件。
2020-08-29Sasaki 美国 校园趋势  阅读:5372


评论


请 [登录] 后评论

资讯概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