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CHINA专访AECOM中国区规划+设计董事总经理刘泓志:以艺术为形式,与环境相互交流
阅读:4838 2011-11-17


媒体:《建筑中国周刊》,建筑中国网

时间:2011年10月21日

地点:AECOM重庆办公室,“重庆公共艺术座谈”会议现场

受访人:刘泓志  AECOM中国区规划+设计董事总经理

记者:顾茹彬


刘泓志先生毕业于哈佛大学,在城市设计与规划领域拥有超过18年的专业经验,尤其专精于处理不同类型与规模的高密度城市及空间发展项目,擅长通过整合各专业提出创新的、可持续性的解决方案,参与项目遍及美国、中国和东南亚等地。在本次AECOM发起并主办的重庆公共艺术座谈会上,刘泓志先生将城市公共艺术从各个角度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其观点表达简洁而内容精辟,因此,记者带着更多的相关问题在会后对刘洪智先生进行了一次简短的采访。

《建筑中国周刊》:昨天我们参观了重庆的鸿恩寺公园和中央公园,这是两处比较开阔的公共空间,身在其中的人容易静下心来品味其中的艺术。那么,在一些建筑密度高、生活节奏快的城市中,发展公共艺术是否会相对困难?

刘泓志:我不这么认为。不同的城市展现艺术的形式不同,但其意义和原理是一致的。公共艺术重在公共二字,不管是在视觉、听觉还是其他的感官上,只要产生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就形成了公共性。公共空间既是艺术的载体,也是艺术的形式。从城市角度来说,人的活动需要多元的形态,不管它是否让你感觉想静下来,事实上都应该给予我们的城市以这样的机会。而公共艺术就是通过艺术的方式和形式来达到这种目的。所以在一个拥挤的城市里,或许更容易有这样的机会产生互动的基础。艺术家也好,设计师也好,都可以更多的利用这种人跟人之间互动的基础去创造不同的表达艺术的媒介。

《建筑中国周刊》:您能否具体地举个例子谈谈公共艺术是如何改变人们的一些生活方式的?

刘泓志:公共艺术的形式有很多,取决于艺术家想表达什么样的信息,有时候是一种情感的宣泄,有时候是与环境的交流,有时候是对社会或对某一事件的批判。因此,从影响来看它其实更像是一般媒体,只是在用艺术的形式表达而已。所以公共艺术对公众形成的影响是多方面、多元化,也是因人而异的。

我留学所在的美国波士顿,西郊有一座公园,它一般不会在这座美东文化之都的旅游地图上出现,然而这园区内曾将所有的展品及设施完全用生活性回收废料如保特瓶,建材或废零件,以强烈公共艺术的形式融合进自然保育的环境中。在这个公园环境里生活的居民尤其是儿童,早已将环保的意识深植在生活的互动里。这对许多仍将环境保育或节能减碳当成潮流或主题去做营销的中国城市出了一道令人深省的默题。

然而艺术家也好,政府也好,他们并非希望通过公共艺术的形式,仅仅达到教育的目的或是美化环境的目的,这些都过于狭隘,公共艺术引出生活的对话与文化的培育才有长远的义意。

《建筑中国周刊》:您会不会在一个项目,或是一个地区的规划完成以后回去看一下它对于当地的影响和改变?

刘泓志:有过这样的经验。由于我本身是城市设计师,所以这种机会相对比较难得,因为一座城市的建设往往需要十年乃至二十年或更长的时间。我的一次比较深刻的印象是工作以后的第一个实施项目——马尼拉市区的新城中心区开发。五年以后我第一次回到这座城市,当飞机还在上空的时候,我简直不敢想象当年绘在图纸上的东西已经活生生地呈现在那片土地。

尽管今年再回去的时候发现城区已经被做了大幅的改动,也经过无数设计公司与建筑师的参与,但我当年的激动丝毫未减,因为我亲身参与进了公共空间的演变,我改变了这座城市的当时,在它的发展中留下了自己的理念和足迹。

从实践生平第一个项目激动,到持续用生活的角度引发对而十年来每一个项目的激情,最大的动力不是项目的获奖或业主的肯定,而正是在规划设计完成以后体验了对当地的影响和改变。对公共艺术推动与融入也一样,虽然我只创造了其中的一小部分,但我相信它能发挥起投石问路的作用。

《建筑中国周刊》:您认为当下我们城市市民的人文素质也好,欣赏水平也好,跟得上城市公共艺术的发展吗?

刘泓志:公共艺术的一个特质就是在空间、信息与情感上通过艺术跟公众互动。我一直不觉得艺术就是高玄,市民就代表平俗。然而我们却常常有一种误解,好像老百姓永远无法了解艺术家究竟在做什么、在想什么。其实我个人认为,艺术家想表达的都是一些大家可以理解或是共鸣的声音,只不过艺术的表达形式不是市民普遍的语言,容易引起大家的困惑,造成以为艺术高调而不普及的误区。更重要的是,公共艺术不是艺术家的专利,市民就是参与发展公共艺术的主角,这正是公共艺术可以美丽的地方。

《建筑中国周刊》:您认为未来城市化的发展过程中,公共艺术应当遵循什么样的原则?

刘泓志:首先,公共艺术不需要是城市规划的一门学科,或是城市化进程里一项发展指标。它的推动与发生是城市政治、经济、人文、及生活共酿的结果。因此第一要遵循开放的原则,无论是从艺术家个人而言,还是从受众的角度出发,不管某个公共艺术的产生是由政府或私人,还是民众来主导,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尊重其思想或美学上交流的开放与包容,兼顾它的工具性与自发性,这样才可能有好的作品出现,进而产生与城市发展正面的互动。

第二,公共艺术应当是能成为反应当地关注的议题、事件或是生活形态的载体,这才能使它更有基础去形成公共性,产生互动与共鸣。艺术品做得再美再吸引人,往往只能停留在视觉感知上,这样的作品我们可以到美术馆里去找。做为公共艺术,它被赋予更多被关注的机会和传递反映当代社会文化的角色,因此更应该与周围的环境产生交流,见证或推动城市发展的进程。

第三点原则就是要能够积极突显属于当地的实质环境特质。如果一个自然的森林公园里做公共艺术,那么究竟是应该表现它的都市性还是原生态性?又或者在繁闹的市区中,究竟是要与高强度人流与都市文明形成对比,还是要融入这个城市环境?总的来说这些都是在提升大环境的特质。公共艺术目的不在推动城市建设标准,但是一个传递城市环境特质的媒介,它背后的内涵和催生出来的场所价值才是最重要的。

ARCHINA 所有平台上发布的项目、招聘、资讯等内容,部分由第三方提供或系统自动收录。资料版权属于第三方,若信息不实或涉及版权问题,需要版权方和第三方沟通,ARCHINA 将配合对接,并在确认无误后删除涉及版权问题的信息,相应的法律责任均由资料提供方承担。
推荐阅读  
我们的北京办公室焕然一新,多个建筑、TOD、城市更新项目斩获国内外殊荣......更多精彩消息,现在就往下继续了解吧!
2024-03-28AECOM AECOM  阅读:2040
如何鼓励民间智慧自下而上自发参与到社区、城市的建设和发展中来,为城市耕耘出其独有的文化土壤?
2024-03-22AECOM 城市 AECOM  阅读:2634
今天我们邀请了9位AECOMers,分享他们在AECOM和团队的“投资”下,持续成长、彼此感染,成为更好的自己的故事。
2024-03-10AECOM AECOM 女性  阅读:2976
在这篇微信故事中,我们推荐四处AECOM参与打造的、饱含包容性的公共景观,邀您在春日唤醒之时走进风景共欢愉!
2024-02-29AECOM AECOM  阅读:1768
ARCHINA建筑中国于2003年在上海创立,深耕设计行业20载,以功能性网站为数据库大本营,拥有全媒体矩阵与传播渠道,是建筑行业最具传媒价值与资源整合的平台,建构城市、地产、建筑与文化创新的生态圈。
2024-02-01麦田景观 品牌 影响力 景观  阅读:3319


评论


请 [登录] 后评论

资讯概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