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路德总经理杜昀:体验式旅游大环境下传统渔村的转型与发展
阅读:2909 2013-10-12

 

毕路德 杜昀_副本

 

1. 传统渔村的特征、演变和挑战

1.1
渔村的特征

渔村是“村”的一种特别存在模式,有其区别于别的村落的明显特殊性。它在所有村落群体中是高度个性化的。地域看,它分布在沿海的滨海地带和大小各式的海岛上。远离海岸的陆地决无渔村。

传统渔村的形成主要有位置偏远、空间封闭、视野辽阔和景观奇特等特征。

1.2
渔村的演变

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和捕捞技术的提高,传统的渔村形态在不断发展和演变。

在古时,海洋捕捞渔船无名称,无固定专业用途。渔民以自发的个人捕捞为主,生态力极为低下且出海捕捞风险极大。唐宋时期,出现小对船、小捕船、流网船和张网船等木帆渔船,渔民开始进行小规模的有组织的捕捞,增加了出海的安全系数,提高了捕捞产量。明清时期,渔船种类及名称增多,用途不断拓宽,但受政府禁渔令的限制,制约了渔村的进一步发展。新中国成立后捕捞渔船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革,实现捕捞渔船机帆化、机动化和现代化,传统渔村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1.3
传统渔村面临的挑战

随着社会正向着后工业时代、信息时代的方向发展,支撑传统渔村的海洋渔业捕捞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而迫使我国沿海渔民转产转业的因素,主要是国际因素和环境资源因素。所谓国际因素,是指我国先后与日本、韩国、越南等国家签订了渔业协定,使我国的传统渔场面积大大压缩,导致渔业生产力过剩,大量捕捞渔民面临转产和失业等问题,对我国海洋渔业和沿海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严重的影响。所谓环境资源因素,是指我国近海环境污染日益严重以及过度捕捞,导致我国近海渔业资源日益枯竭,使得渔民无鱼可捞,近海渔业捕捞量下降。

2.
近郊旅游的发展、需求和机遇

2.1
城市近郊休闲的产生

在城市居民对生活品质的追求越来越看重,精神需求也越来越高的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水平已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但都市人长期处于时间和空间的双重压迫下,心中更加渴望亲近自然、放松心情,渴望闲适而自然的休闲状态。由于传统的外省旅游受到旅途时间长、游览时间段、对外地环境的陌生和花费大等因素的限制,往往不能满足当今城市居民快节奏的生活方式。而近郊景区适销对路,交通便利、可进入性强、距离短、花费低和自然生态的特点满足了城市居民的旅游需求,城市近郊旅游在这种情况下应运而生,慢慢成为都市的后花园和都市人心灵的一片栖息地。

2.2
城市近郊旅游的发展前景

1.拥有日益庞大的客源市场

根据有关调查,一个城市的出游市场37%分布在距城市15km的范围内,24%的市场分布在15km至50km的范围内,这就意味着城市出游的旅游者中有61%的机会会选择较近的旅游场所。随着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加和收入的增多,城市近郊旅游将拥有越来越大的市场。一些独具特色的近郊型景区不仅可以吸引本市旅游者,也会吸引国内其他省市甚至国外的旅游者前来。

2.成为旅游发展新趋势

城市近郊旅游促进了城市旅游的发展,推动城市其它产业的发展,也增加了渔民的收入,近郊旅游充分利用了城乡过渡地带的自然资源和风土人情,无污染低消耗,推动了城市旅游的发展,促进渔村产业的优化升级,使城市郊区和谐互补发展共赢,因此受到政府政策支持、近郊渔民的欢迎和城市人的喜爱,近郊旅游已经越来越受到重视,满足了城市居民的需求,符合发展生态旅游发展的大趋势,未来将是旅游发展的一个重大课题。

未来旅游市场的需求趋势表现为:崇尚自然生态、返璞归真,追求个性化、知识性、参与性、体验性,体现多元化、层次化,呈现散客游、自驾车游的趋势。

2.3
传统渔村发展近郊旅游的机遇

在过去被看成是环境恶劣、交通不便的渔村,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原来制约渔村发展的一些不利因素,却有可能变成有利因素,成为传统渔村未来转型发展的强大推动力。

1.位置优越、交通便利

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交通和通信方式的改变,正极大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传统渔村地理位置大都位于沿海地区,同时由于中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几乎所有的经济中心都位于沿海地区,也就造成大部分传统渔村的位置离周边的大城市甚至特大城市并不是太远,多数都位于城市2小时生活圈之内。

2.有良好的生态休闲环境

由于地域位置的特殊性,背山面海的格局,反而使得渔村,具有极佳的旅游体验吸引力,离大城市较远的位置,使得很多渔村依然保留着良好的生态环境。

3.极具特点的地方文化

渔村这种特定的自然生成和存在方式,构成了与众不同的地域文化和民间风俗。

3.
巽寮渔业村的实践原则

渔业村的基本情况

渔业村位于巽寮度假区中心带,地理位置优越,西临温仔河,隔堤岸便是巽寮港,海岸线长约近千米,水清沙白,海洋资源丰富,但土地资源极其缺乏,无农田,陆地发展空间十分有限。渔业村现共267户,户籍人口1360人,加上外来人员,常住人口超过1500人。其中约十分之一为60岁以上的老年人,18岁以下的少年儿童超过400人,年龄介于18至38岁的青壮年最多。

渔业村村民主要从事渔业和旅游业,近年来为了保护海洋可再生资源,配合政府法定的休渔期,以传统的捕捞方式为主的渔业受到限制,并放弃经济效益可观的海上渔排餐饮经营。近年因应巽寮滨海旅游业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渔业村民积极利用自身优势转产转业,发展海上旅游观光、渔家乐、渔家旅馆等旅游辅助性产业。通过产业的自然转变,丰富了巽寮旅游业的内容,解决部分渔民的就业。但始终因无统一管理,并且分散经营,个体甚至村集体财力有限,无法充分发挥本身的区域优势。

3.1
保留渔村传统生活方式——原生态原则

展示渔村传统的生活方式,保留村落原有的形态和格局。村落现有的建筑多已残旧而且建设风格不一,在保留村落原始状态和肌理,尽量减少对原建筑物主体结构破坏的前提下,对原有建筑进行改造。通过商业功能的加入烘托出渔业村的整体氛围,主要是对建筑的首层和立面进行改造,通过墙面门窗样式以及庭院围墙的整改,同时加上渔家风情雕塑小品、淳朴古典的招牌等装饰品以及规划有序的渔家晒网、晒鱼的场景营造,使旧建筑散发出更浓郁的渔家风味。

3.2
引入体验旅游消费产业——产业化原则

通过充分利用渔业村资源组合优势,以渔文化为特色,融入商业形态与渔家风情,大力发展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渔歌文化、妈祖文化、渔家文化、海上观光、捕捞、垂钓等休闲渔业旅游项目,将渔业村打造成中国南海第一个著名的渔主题休闲度假村。

3.3
鼓励原著居民投资参与——自生性原则

政府对滨水岸线进行景观建设,改善滨水区域的旅游及生态环境。同时对主要街道及巷道进行清理,展示独特的原生态渔村文化的旅游体验;通过政府的引导性投入,带动渔民把自有物业投入建筑改造,到达创造商业收入,改善生活的目的。

4.
巽寮渔业村的设计手法

4.1
整理与强化场地特征——景观性手法

打造美丽的沿岸观景带。将通过对原始的海岸线进行改造,把原先凌乱不堪的海岸线规划统一,在海岸线上打造一条纵贯整个渔业村的观景带。滨海观景带街道及沿线建筑多以原木、卵石为材料,体现原生态。观景带沿线将重力打造多个景点,首先是沁水平台,作为观景带的第一站,使人迅速从外面的喧嚣进入一种安静舒心的氛围,凭栏观海,极具风情;然后是渔市码头,美食销售,附赠一片蓝天碧海;接着是梦里回廊,以青石铺就的堤岸廊道,长廊内随处可见 淳朴的渔家人们,充分满着渔家记忆,使人体味到不可多得悠然渔家生活;再来是渔歌舞台,莺歌曼舞,如梦似幻;最后是渔家风情街,是游客和村民歇脚停留的好去处,年轻人喝杯咖啡,老年人要上一壶茶,或登楼远眺,或捉对下棋。华灯初上之时,整个沿岸观景带在组合灯光洒照下就像洒落人间的天上彩虹。安静、慢节奏,是沿岸观光带的风格。

4.2
创造和补充核心场所——旅游性手法

在原有场地的基础上,通过改造和创造具有丰富体验性的核心旅游场所。

1、打造渔村特色的渔市码头。顾名思义,既是市场,也是码头。临海而建小规模的半开放空间式鱼摊,干净有序,功能上既有商业的实用性又能体现渔民辛苦劳动的纯朴民风;选址上既可一览无尚海景又方便渔民捕捞后立即销售,保持了海鲜的新鲜。特色的渔市码头与其说是市场,更是一道渔村特有的美景,让购物行为不再只是金钱交易。

2、特色旅游商店建筑群,商店建筑将分两个地方聚集:

一是渔家风情街,将沿着渔村的海岸线临海而建。多为小尺度建筑,以特色的小商铺小饮吧为主,如甜品店、渔食小店、咖啡屋、小茶馆等;

二是渔村主街道,采用新建筑加旧建筑改造的形式使整条街道商铺风格统一,古典而具有江南气息。

3、新建多功能游客服务中心。新建的多功能游客中心按功能划分为集散区、接待区、办公区和公共厕所,未来渔业村必然成为游客云集的景点,独特的悬挑式二层设计将为游客提供一个遮阳挡雨的空间,也是无隔膜的集散区和观光区。

4、新建展示渔文化的文化体验中心。文化体验中心根据实际区位状况,坐落在沿街主轴和东西向的滨江景观带接到的十字路口,建筑形态为两个方正简洁的体块组合,立面 采用清幽淡雅的原木材料,彰显原生态。同时体验中心前面将打造形成一个人流聚集的广场,为游客提供聚集和停留的区域,同时也是通往滨岸带和观赏水上舞台表演的入口。

5、水上渔歌舞台和渔家戏台。其中水上渔歌舞台将临海而建,配合水下灯光组合及古典原始的建筑风格,使人在欣赏舞台表演时,彷如置身梦幻;渔家戏台将在现有的渔业村戏台的基础上进行改造扩建,戏台的空间结构按照中国传统戏台建筑的空间特点,整个建筑包含表演空间、后台空间、首层开放观演空间及二层连廊式观演空间,使游人在观演当中能够体会到中国戏台独有的氛围。两个舞台将是发扬与传播渔歌文化的主要阵地,承担着展示渔业村文化的重任。

4.3
分期及体系实施建设——持续性手法

1、整体规划。对整个渔业村的场地环境和旅游资源进行整体的规划梳理,充分利用优势资源,在整体规划的统筹下,分步骤、分阶段、逐步的实现整个地区的跨越式发展。

2、分段建设。考虑到岸线狭长、适合采取分段建设的方式,减小工程开发难度,并且通过景观示范段的建设,展示良好的港湾形象,进一步推动下一段景观工程开展。

3、从线到面。工程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先营造滨水岸线的漫步流线,打通滨水区域之间的联系,满足人们对滨水区域的基本需求。再在此基础上结合村内景观改造建设,提升渔业村的整体旅游体验形象,增加整个渔村的品牌价值。

4、政府主导、居民配合。由政府主导滨水带的建设,结合老城区居民自身周边环境的改造,使得渔业村的旅游形象有一个整体的提升,实现渔村的自然的、可持续的发展。

01 总平面图
总平面图

02 整体鸟瞰图
整体鸟瞰图

03 功能业态分析图
功能业态分析图

04 滨水景观效果图1
滨水景观效果图

07 渔村商业效果图1
渔村商业效果图
 

ARCHINA 所有平台上发布的项目、招聘、资讯等内容,部分由第三方提供或系统自动收录。资料版权属于第三方,若信息不实或涉及版权问题,需要版权方和第三方沟通,ARCHINA 将配合对接,并在确认无误后删除涉及版权问题的信息,相应的法律责任均由资料提供方承担。
推荐阅读  
基于对理想城市构建的追求,7月22日上午11点,毕路德城市规划研究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并举办了盛大的开业仪式。万科城市研究院钱源先生,启迪设计集团华亮先生、张胜松先生,毕路德集团杜昀先生、刘红蕾女士、黄健先生、张朝亮先生等领导及同仁共同出席开业仪式,就分公司发展方向及前景进行了深入交流与探讨。
2018-07-25毕路德 毕路德 城市规划  阅读:5870
2015年12月18日,上海龙盛国际商业广场的开幕,填补了周边地区缺少规模商业体的空白,为方圆2.5公里范围内近30万人提供吃、喝、娱、乐、购等一系列生活娱乐配套服务。对周边居民来说,这是一个一站式家庭购物休闲的好去处。
2015-12-20ARCHINA 捷得 JERDE 建筑评论  阅读:6511
用珍惜的方式,待存在之历史 《古尊宿语录》,百丈禅师说“只异旧时人,不异旧时行履处”。 不修之修,无得之得:(佛与禅)不华丽,不造作,不宏大,细致而微,简以致用。
2015-06-11ARCHINA 建筑评论 毕路德 杜昀  阅读:5823
对城市设计而言,面对一个在国际化日益加剧、在政经科文等多元因素的联合作用下令现在的城市消弭了过去城市特点的设计背景,去特意追求有“特点”的环境是逆势而行,是没有用的。
2015-03-09ARCHINA ARCHINA专访 毕路德 杜昀  阅读:4237
DAO陆道股份规划事业部应用GIS技术为客户提供“量身定制”的规划设计服务,以尊重自然的设计理念让人“记得住乡愁”。在陆道股份设计师眼里,文化可以通过设计来实现。
2014-08-26ARCHINA 建筑评论 DAO陆道 GIS  阅读:6406


评论


请 [登录] 后评论

资讯概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