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溪谷岚湾二期 | AAI国际建筑
阅读:4462 2021-10-25

从2017年年初接手溪谷岚湾,到2021年首期交付,历经整整四年。光阴荏苒,那时我们初探基地时,是一片人迹寥寥的山坡,前面的东西大道还是一条双车道的马路;如今,东西大道已双向6车道的高架拔地而起,成为连接西部和主城区的交通动脉,随着城西高铁新城、未来科技城的城市大开发,当时处于文化村“一撇”尾端的地块,伴随着大盘的逐渐交付,成为现代科技的国际社区。

640.webp.jpg

当时团队提出的故事线,“现代、低密、生态、开放”成为现实,【构建未来良渚的生活场景(上)】作为深耕良渚片区的设计团队,伴随溪谷岚湾社区的全过程营造,我们团队和业主方以及即将生活在这里的住区人们一样激动,本文拟从复盘的角度对大溪谷社区的构建和营造做一次回溯。

640.webp (1).jpg

⊙ 项目大区位

640.webp (2).jpg

⊙ 项目小区位

640.webp (3).jpg

⊙ 故事线饼图

640.webp (4).jpg

⊙ 5年前的基地现状

640.webp (5).jpg

⊙ 5年后的东西大道

640.webp (6).jpg

⊙ 沿东西大道鸟瞰




01

[规划策略]

城市设计导则指引大盘规


溪谷岚湾用地面积30万方,地上40万方计容. 3450户,容纳1.1万人,是名副其实的大盘社区。通常在面对这样的超大地块时,常规的思路是货值主导下的极致高低配。

而溪谷岚湾项目拿地早,有利润空间,我们可以有更多思考,是否要拘泥于货值为王的规划导向?大盘能否适应未来的市场需要?带着这些疑问,我们尝试回归设计的初心,寻找一些过往成功的案例,考虑从城市设计的角度来解题。【“构建未来良渚的生活场景(下)”】

640.webp (7).jpg

1980年柏林住宅博览会举办的背景: 上世纪70年代末,随着战后重建,欧洲大部分城市住宅也经历过和我国城市住宅高速发展的阶段, 那时的住宅弊端, 同现在如出一辙,建筑大师们从城市设计的角度,提出一系列旨在缓解城市住宅的方法\策略:如公共空间\街道尺度\伦理空间,转角退台等等。


【设计导则】

正是团队花费了大量的时间精力来研究案例与城市关系,我们才得出了现代,公共,低密,开放的设计导则并一以贯之地执行到底。

640.webp (8).jpg
640.webp (9).jpg
640.webp (10).jpg
640.webp (11).jpg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 方案生成;向左滑动可查看更多


【空间尺度导则】

640.webp (12).jpg
640.webp (13).jpg

⊙ 1:大区绿带

640.webp (14).jpg

⊙ 2:中央水系

640.webp (15).jpg

⊙ 3:环水门户

【边界条件】

地块的分期开发,周边规划条件的不确定性,让整个项目在随后的分期报规中,处于边界条件的变化中,一步步压缩了可建设用地。这块地的规划条件随着时间的推移也是多变的:

1.良渚因申遗的高度限制30m; 

2.南侧东西大道高架的建设;

3.东南角加油站的退距;

4.北侧大湖水库的退界30米退界; 

5.水库的泄洪渠贯穿地块;

6.西侧市政道路的拓宽工程等 。

这些都间接影响了大区的规划。但是无论后续边界变得多么苛刻,整个大区的设计导则(5米的环状绿化带以及中央水系的贯穿和放大节点)是我们一直努力坚持的。

【竖向设计】

溪谷岚湾的用地是山地,场地高程复杂,最高点20,最低只有6米。总体的态势 两边高,中间低;南侧低,北边高。客观讲,对于1.33容积率的坡地地块,限高30米,做不到就势排步。因此在前期规划时,代入楼栋和地库的挖填方,做了各种场地平衡的尝试,尽可能做到挖方和填方的平衡以及土方量的最小,以求土方的最优。最终确定了台地标高。

对于非纯低密的地产项目,用有规律的台地微高差,来化解场地的复杂性,是常用的竖向设计的解法。

640.webp (16).jpg

⊙ 原始山地形

640.webp (17).jpg

⊙ 场地平衡过程

640.webp (18).jpg

⊙ 场地平衡后的台地竖向


【回顾反思】

回顾整个大区规划,设计开始提出的“现代、低密、公共、开放”的概念构想,是否得到实现。


反思一:假低密

640.webp (19).jpg
640.webp (20).jpg
640.webp (21).jpg

⊙ 大区鸟瞰实景

从整个大盘最终的分期地块指标,可以看出虽然大区是1.3的容积率。但客观讲,溪谷岚湾并不是一个纯低密的盘,后面几期的容积率普遍近1.5甚至更高。但是二期(首开区)的容积率只有1.14,的确是一个真正的低密。我们从大区的主入口一进去,映入眼前的就是70x50米的公共水系空间,空间尺度大,低密印象首入脑海。这是设计策略的成功。全区3450户,只用23户类独联排,四两拨千斤,打造出一个公共的低密社区场景。三面实体建筑围合的实景示范效应,对后期高密度楼盘的去化,有巨大的贡献。

面对大盘,设计从一开始就没有被指标绑死,不是平均分配,而是着墨有轻重。团队从开发商的角度,用营销的思维解读大盘。这一直是我们设计的方法之一。

640.webp (22).jpg

⊙ 二期鸟瞰实景

640.webp (23).jpg

⊙ 二期展开面实景


反思二:真开放

最初17年在规划建构社区时,我们希望住区之间没有围墙的生硬隔离,希望是一个和谐的、生态的、开放的万人社区。这当然是受到IBA柏林建筑展思潮的启发。巧合的是,在一年后,住建部提出“开放式小区”、“去围墙化”的倡议。整个大溪谷社区的规划,是具有前瞻性的。整个大区,四个车形入口接驳城市道路,除此之外,分期建设的住区没有一个围墙的硬性隔离。设计通过高差,绿篱等软性隔离,让住区的私密属性融于社区开放的大环境中。中央贯穿水系一直延伸到北侧大湖,全社区共享,步行系统闭合环通,这与最初的空间规划和设计导则的贯彻执行是分不开的。

640.webp (24).jpg

⊙ 环水门户节点实景

640.webp (25).jpg

⊙ 环水门户节点实景

640.webp (26).jpg

⊙ 中央溪谷实景




02

[户型设计]

精准化匹配总图资源


产品设计,将面宽和资源精准化匹配,让平面生成阶段就做到其总图属性的合理性。

类独栋12米面宽,在迎湖面充分打开回应资源;联排户型7.8米面宽,方正独立,用体块强调低密属性;叠拼户型,在转角阳台, 270度观景露台回应景观资源。

640.webp (27).jpg

⊙ 二期总平面

640.webp (28).jpg

⊙ 环湖底层平面

640.webp (29).jpg
640.webp (30).jpg
640.webp (31).jpg
640.webp (32).jpg

⊙ 类独栋平面图;向左滑动可查看更多

640.webp (33).jpg

⊙ 类独栋室内场景

640.webp (34).jpg
640.webp (35).jpg
640.webp (36).jpg

⊙ 叠拼平面图;向左滑动可查看更多

640.webp (37).jpg

⊙  7.2米宽客厅实景

洋房产品是小区的主力户型,从两面宽的90方刚需户型到四面宽的139改善型产品,产品力、面宽级配层层递进,除了独立玄关、家政空间、洄游空间等常规手法外,平面上在转角位置设计飘窗、双阳台设计以呼应景观资源,也为立面创造条件。

640.webp (38).jpg
640.webp (39).jpg
640.webp (40).jpg

⊙ 洋房平面图;向左滑动可查看更多




03

[立面设计]

群体性建筑的对话


【立面成本逻辑】

溪谷岚湾的故事线对标美国西海岸硅谷IT精英的阳光生活,现代通透的立面属性很早就已经确定,但由于子项众多,我们的设计难点在于:

1.寻求一种建筑手法来统领不同类型的单体子项(类独栋,联排,叠拼,洋房);

2.寻求一种适配的建筑语言对不同类型建筑所对应的环境资源的互动。


因此,立面设计我们把握以下原则:

· 优先从组团的群体关系出发,寻求统一的语言手法“飘顶”;

· 强调水岸建筑的横向舒展气质;

· 回应中央水岸主轴,采用非对称手法;

· 子项的立面通透度层层递进;

· 材料和立面成本的控制。


针对二期子项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团队从立面之初就代入立面成本考虑。在方案确立后立即和业主进行材料的确认,和成本与预估, 避免了后期的反复.这样的成本逻辑贯穿了后面各期,也为后期的优化奠定基础。

640.webp (41).jpg



【子项1:类独栋】

640.gif

⊙ 立面生成逻辑

类独栋立面以以土耳其白砂石材、金属型材、大面积的落地玻璃为主。体现环水门户的现代调性。

640.webp (42).jpg

⊙ 类独栋实景

640.webp (43).jpg

⊙ 类独栋实景

640.webp (44).jpg

⊙类独栋北立面实景

640.webp (45).jpg

⊙ 墙身节点


【子项2:联排】

640 (1).gif

⊙ 立面生成逻辑

640.webp (46).jpg

⊙联排南立面实景

640.webp (47).jpg

⊙ 联排北立面实景图

640.webp (48).jpg

⊙ 墙身节点


【子项3:叠加别墅】

640 (2).gif

⊙ 立面生成逻辑

四层的叠墅以仿石涂料为主,在白色框线的线角上,以金属型材勾边,增加建筑的挺拔和精致。同时在顶部保留金属飘板和塑木,以延续低密建筑应有的轻奢精致感。

640.webp (49).jpg

⊙ 叠拼南立面实景

640.webp (50).jpg

⊙ 叠拼实景透视

640.webp (51).jpg

⊙ 叠拼实景透视


640.webp (52).jpg

⊙ 墙身节点

【子项4:洋房小高层】

640 (3).gif

⊙ 立面生成逻辑

对于小高层,涂料的基础上加了适量的EPS,既保证了成本,也保证小高层有了细节呈现。屋顶的飘檐与单侧山墙面的局部格栅仍然采用金属的材质,既体现了形体的飘逸,也呼应了整个大区的建筑统一语言。

640.webp (53).jpg

⊙ 小高层组团实景

640.webp (54).jpg

⊙ 小高层南立面实景

640.webp (55).jpg

⊙ 汽车坡道A优化

640.webp (56).jpg

⊙ 小高层丹玉入户门头实景

640.webp (57).jpg

⊙ 侧面金属格栅细节

640.webp (58).jpg

640.webp (59).jpg

640.webp (60).jpg⊙ 墙身节点



【群组实景】

从最终的建成实景看,不同建筑子项的高低错落,建筑语言之间的呼应,住宅的立面不再是"阳台+表皮"的简单呈现,以一种水平的姿态作为背景,外部群体空间才是主角, 成为交互与融合的场域。

640.webp (61).jpg

⊙  小高层和叠拼的组群实景

640.webp (62).jpg

⊙ 小高层和联排之间的组群实景

640.webp (63).jpg

⊙ 叠拼组团之间的组群实景




06

[后期优化]

最后一公里的陪伴


团队一直重视落地的呈现,溪谷岚湾项目从17年年初团队接手至今年7月首批交付。战线拉长,我们经历了业主五任PM,而团队核心的设计人员没有变动,持续跟进,这是品质得到保障的重要条件。现场施工过程中及临近交付中出现的各种矛盾、缺漏、错误,团队一直秉持初心,和业主一起解决矛盾、弥补缺漏,优化设计。这种“设计工作伴随全过程建造”的服务模式,是项目高完成度的必要条件。

而对于后面几期的类似产品,我们并没有用标准化的态度对待设计,始终对节点的优化处理,细节的创新升级孜孜不倦,不断通过对前期已经交付期数的复盘来提升后续期数的品质,这是一个系统的工作,这也是我们对于大溪谷项目持续高品质的追求。

临近交付的半年中,团队配合业主、施工方着重对归家动线的进行了设计升级。

车库入口、地下室归家系统,这些最容易忽略而对居住在这里的客户有着直接体验感的部位,最终都由团队兜底,在临近交付的两个月内,反复沟通,现场测绘,设计修改,最终的归家效果得到完美的体现。

640.webp (64).jpg

⊙ 地下车库流线梳理

640 (4).gif

⊙ 汽车坡道A优化

640 (5).gif

⊙ 汽车坡道B优化

640.webp (65).jpg

⊙地下室入户正透视(类独栋)

640.webp (66).jpg

⊙ 地下室归家实景(类独栋)

640.webp (67).jpg

⊙ 地下室归家实景(类独栋)



640.webp (68).jpg

溪谷岚湾的落地营造仍在继续,再过2年,将全部建成交付。(三、四期今年底也即将交付,五期明年交付,六期后年交付)

回首设计过程,在应对良渚最后一块大盘用地时,我们保持着这块土地保持了最大的尊重,希望通过更加开放的、积极的规划和建造方式,实现一个现代开放的社区。



名    称:杭州溪谷岚湾二期

地    址:浙江省杭州市

用地面积:297825㎡

建筑面积:393637㎡.

二期交付用地面积:59471平方米

二期交付建筑面积:105763平方米(其中地上67515平方米)

建筑方案:AAI国际建筑师事务所

施工图设计:浙江省工业设计研究院

幕墙设计:浙江中南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幕墙设计研究院

景观设计:上海大器景观设计有限公司

室内设计:香港CCD、杭州潘天寿环境艺术设计有限公司

业主设计师:丁洸、方海锋、雍玉洁、陈婵婵、谭俊杰、荣宇、王丰亮

建筑摄影:曾江河

设计团队:Bill Fang、James Xie、Wilson Wen、Ken Chen、Katy Xu、Molly Chen、Mike Shao、Lucas Yi、Rongna Zhao、Weicheng Pan、Paul Zheng、Zhonghe Chen、Ozain Yu、Leo Lu、Yongli Zhang、Joe Zhou、Wenjie Cui、Nan Jiang、Huan Ouyang、Hu Zhang


ARCHINA 所有平台上发布的项目、招聘、资讯等内容,部分由第三方提供或系统自动收录。资料版权属于第三方,若信息不实或涉及版权问题,需要版权方和第三方沟通,ARCHINA 将配合对接,并在确认无误后删除涉及版权问题的信息,相应的法律责任均由资料提供方承担。


评论


请 [登录] 后评论

关于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