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几年,东莞市高标准打造城市山水格局逐步形成,但是滨水建设,特别是主城 区的“三江六岸”,岸线建设品质较低,无法满足市民对公共空间的需求。 三 江六岸滨水岸线示范段一期工程(龙湾段)作为东莞中心城区“一心两轴三片区” 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体现东莞山水城市特色的核心空间,也是东莞滨水公共休闲 空间的典型代表,改造意义尤为重大。
项目面积约 21.74 公顷,岸线总长约 4.4 公里。场地周边建设密度高,主城区难 得的滨水空间本应是市民休闲最主要的场所,但场地单调乏味的防洪界面、密不 透风的绿化,不成系统的道路阻碍了人们近水亲水的渴望。 设计力求重建人与水的联系,通过三线贯通、绿化梳理、场地重塑策略将 4.4公里的岸线打造成交通便利、内外联系通畅、功能多元复合、空间节奏富有变化 同时兼具文化内涵的高品质活力滨水岸线,为居住在周边的居民提供了绿色的生 态环境、丰富的娱乐设施及活动空间,大大增强了片区活力,也一定程度上带动 了周边地块存量更新和增量开发。大面积绿色基底,鼓励慢行出行、生态岛保护、 雨水花园、透水铺装等举措也让岸线更加弹性和可持续。
项目鸟瞰
1. 三大节点,营造水岸活力场所 结合场地条件及周边用地功能,重点打造东江水韵、乐活江畔、莞草芳晴三大主 题节点,塑造具有城市性格的公共空间。
重要节点分布图
东江水韵:提取东江水的意蕴融入设计中,充分尊重场地和满足新功能需求的基 础上,设置游乐场、亲水栈道、阳光草坪、展示湿地、观景龙塔等节点,补齐文 化展厅、商业等配套;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适当设置抛石区,种植水杉和特色莞 草,让市民最大程度亲水近水,打造一个生态、活力又兼具文化特色的高品质公 共空间。
东江水韵整体鸟瞰
夜幕降临,人们纷纷来到广场活动
活力十足的空间
乐活江畔:场地周边为居民区,以满足功能为主要出发点。改造现有咖啡吧、烧 烤店;新建集儿童书吧、公厕于一体的综合服务建筑,并结合现状高差设置上下 两层的复合空间;增设儿童及健身场地,满足人们多种活动需求。
功能多元的乐活江畔
儿童剧场鸟瞰
结合地形设置的剧场空间
上下两层的立体空间
莞草芳晴:我们认为自然才是人们最向往的,保留场地大树及原有疏林草地,有 意营造大面积的绿色空间,增设台阶坐凳,吸引人们到场地上休息活动。对现状 公厕及龙舟屋进行改造,升级为综合性服务驿站。
阳光草坪结合台阶坐凳
傍晚时分,市民骑行于江畔
小孩在草地的汀步中穿行
综合服务驿站
2.内外联系,让龙湾焕发新生机 整体规划岸线的滨水步道、跑步道、骑行道“三线”,沿线增加休息点、观景平 台、休闲坐凳、打造亲切舒适的滨水空间。
三线独立贯通
桥上连续的骑行、跑步、步行道
市民在滨水空间行走、静坐
周边道路与水岸之间存在高差,通过台阶的方式上下连接,旁边设置坐凳供人们 静坐、观景。
保留场地大树,将原有草坡设计成可供休闲的空间
通行与休闲功能兼具的台阶
增设与市政桥连接的引桥,使滨江与周边慢行联系更密切,两岸联系也更加便捷。
联系岸线与市政道路的连接桥
同时满足人行跟骑行需求
连接桥,桥上可观江景,并保留了原有大树
3.文化传承,打造独特龙湾记忆 在文化及特色营造方面,岸线设计从形态到功能均以水韵、亲水、观水为主,体 现水的文化主题。同时融入莞草文化、龙舟文化,沿线增加文化场地及文化活动 空间,传承本地文化。
龙舟屋鸟瞰
道路沿线摆放的龙舟
小孩嬉戏于林间,龙舟行于江中
项目设计之初,我们曾思考是场地的体验重要还是创造一个疯传网络的“奇观” 更重要?我们最后选择了尊重场地本身,以更克制的设计保留场地本身的自然面 貌,提供活动的场地,让人们在场地中创造属于他们自己的场景和记忆,融入滨 水,融入他们生活的这座城市。
绿色为主的开阔空间
人们在江边漫步、观景
城市里的自然空间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