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维护遗产环境及其空间格局的大原则下,通过空间与路径的设计充分展示主题文物的内涵与价值,并努力探究和解读考古信息与历史环境之间的关联,重新辨识与积极延展历史文脉。
缘 起
铜车马博物馆、秦岭和骊山 © 谷歌地球
鸟瞰 © 叁山影像
2018年,中森公司凭借精彩的方案呈现在激烈的国际设计中赢得了秦始皇帝陵铜车马博物馆的设计权,对于当时三项明确但困难的任务,中森给出了恰当而巧妙的解答方案。只有八千平米规模的博物馆(展区4千平米)如何容纳日均三万以上的参观者?如何能让文物的精微深奥完美呈现?如何应对陵寝区独特的历史环境格局?历时四年,铜车马博物馆最终落成并向世人开放,我们的初衷一一实现。
方案构思图 © ZSA中森设计
总平面图 © ZSA中森设计
西立面图 © ZSA中森设计
空间与路径的叙事
下行坡道通向入口 © 叁山影像
入口 © 叁山影像
进馆须由景区地面到达建筑入口门廊,下行坡道须经过两次转折。由于路面高度逐步降到冲沟坎顶之下,周遭的干扰因素被屏蔽在外,参观者的心理会渐趋沉静和专注,但在折行面向南时,远处横亘天际的骊山会扑面而来,横向展开的巍峨山形与收束的坡道形成强烈反差,给观者第一轮的心理冲击,也将骊山与帝陵的关联印在脑海。
馆内参观路径的组织方式,力图“一步到底,直面真身”。观众从入口一路下行不做停留,经过约200米长的坡道直达中央展厅,在神秘幽暗的环境中能够看到的第一件展品,就是这件特别光照下的“彩绘铜车马”本尊,给参观者以强有力的视觉震撼。
门厅 © 叁山影像
空间断面图 © ZSA中森设计
中央展厅 © 叁山影像
中央展厅 © 陈旸
之后参观者会继续通过休息厅、多媒体放映厅、常规展厅和纪念品店,随着渐渐平复的心情上行出馆。但最后一段坡道穿出室外时,赫然进入视域的是帝陵封土简洁有力的轮廓,顺着导向墙(屏蔽电瓶车等候区)继续前行时,封土越来越高大清晰——一座标准几何形的人工封土堆,将参观者的注意力再一次拉向远古的传奇帝王!
由地面沉入地底,然后重见天日——这条由外而内,再由内而外的路径构筑了一条跌宕起伏的连贯的叙事线,带给观者一段远离当代生活图像的特殊历程。
自然而节制的设计
出口望向帝陵封土 © 叁山影像
望向帝陵封土的出口上方 © 叁山影像
设计师说
ZSA中森设计
总建筑师
张男
历史的真实,是一种被当代解读后的真实。本设计所做的努力,也是将自然景观人文化的尝试,在观者心中重演往事的尝试,让历史持续讲述真实的尝试。
一个新建筑不动声色地隐藏在世界文化遗产的怀抱之中,首先表现出对历史环境的最大尊重,然后调动各种建筑元素和技法,对路径进行周密组织,在遗产地环境最重要的历史资源之间建构起一种视觉关联,进而引起观者的兴趣与思考,建筑的核心价值恰在这时得以实现。
项目名称:西安秦始皇帝陵博物院铜车马博物馆
项目地点: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秦陵路秦始皇帝陵博物院骊山园内
建筑面积:7998.98㎡(主体博物馆)、565.29㎡(埋地式配套设施)
设计:2017-2019年
竣工:2021年
业主:秦始皇帝陵博物院
设计单位:上海中森建筑与工程设计顾问有限公司 城市发展研究院
设计主创:张男、张晓远
设计顾问:陈同滨、崔恺、秦莹
设计团队:干露、许谦、陈隆、于雅琪、孙晓、苏雨、张吉凌、陈若男、邹璐、齐翎懿(建筑);常润泽、欧仁伟、张慧杰、李清秀、魏亚亚(景观);钟才敏、桑立娟(结构);张汝波(给排水);王建伟(暖通);高春(电气);王黎、严奔驰( 总图)
策展顾问及展陈设计:南京百会装饰工程有限公司
幕墙设计:上海易旋建筑设计咨询有限公司
照明设计:北京宁之境照明设计有限责任公司
标识设计:2x4
声学设计: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声学与剧院专项设计研究所
智能化设计: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华东都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
代建方:西安曲江大明宫建设开发有限公司
主体施工方:陕西建工第一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展陈深化施工方:上海宽创国际文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