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瞪羚谷数字文创园 | A3建筑工作室
阅读:2757 2023-05-09
瞪羚谷数字文创园项目位于成都市高新区盛兴街,剑南大道与绕城高速交界以西。项目东临剑南大道,南邻盛兴街,北邻锦城湖公园湖区,东、北侧环绕栏杆堰景观河道。基地南侧为大源居住板块。

640.png

▲ 项目实景航拍

640.jpg
▲ 项目实景

640 (1).jpg

▲ 项目实景


设计理念

总平面布局导入汉字“开”的字型,以四组功能院落,向公园谷地开放、变形而成,建筑走势描绘出空间的形态和趋势。主体建筑为五层,院落之间互相连通,内部场所自由流动。达成“开放,弹性,渗”的设计理念。

640 (1).png

▲ 设计理念


公园城市实践 开放园区典范

一期已建区域形象相对封闭,因此本次设计又肩负着重塑锦城湖公园入口形象的重任。在设计中,首先,总平布局以开放的形态同时面向一期和城市界面,吸引人群进入;其次,方案在一、二期之间打造一条中央绿带,作为公园入口的公共空间,既照顾一、二期的独立性,同时又利用公共空间将两期建设融合;最后,园区内公共空间和路径的设置均以与锦城湖公园连接为目标,以达到城市、园区、公园相互渗透的设计目标。
640 (2).jpg
▲ 空间渗透


640 (3).jpg

▲ 连接公园步行桥


园区秉承开放、渗透、弹性的设计理念,迎合数字文化产业社区和双创人群的需求,在当时大胆提出开放园区的理念,通过打造城市街道活力界面、连续流动的内部空间、开敞友好的公共广场,使园区能够成为新经济发展背景下,符合双创人群工作、生活需求的开放式园区典范。

640 (2).png

▲ 流动空间助力打造开放园区典范

640 (4).jpg

▲ 开放形态入口


区域活力核心  业态多元设置

项目为所在区域引入了多样性的公共配套,满足了区域内居民、双创人群、游客基本需求,填补了区域配套的空白。同时增强了园区的人群吸引力,引导人群进入园区,以此达到城市、园区和公园相互渗透的目标。

640 (3).png

▲ 多元社区配套填补区域空白


640 (5).jpg
▲ 体育运动设施


项目地上总建筑面积约为8.68万平方米,其中配套面积约为1.02万平米,占比11.8%。项目容纳产业办公和服务配套,具有复合、开放的属性。通过锦城绿道与交子商圈慢行系统串联,对交子商圈形成补充,形成集办公与商业为一体、集文创与时尚为一体的产业社区。

640 (6).jpg
▲ 会议中心实景


模块灵活布局 公共空间分级

项目平面以模块化组合的思路来回应不同体量和发展阶段双创企业的实际需求,以达到入驻成本开放、弹性的设计目标。每一层平面均可被划分为500-700㎡的工作单元,以一梯两户的模式配置核心筒,空间可灵活组合成1000、2000㎡的办公单元,甚至可以通过跨楼层获得更大的面积,方便各类型企业按需租用。

640 (7).jpg

▲ 模块空间组合模式


越来越多的双创人群认为更加良好的办公和生活环境、多样化的社交空间能够帮助激发灵感,促进创新、创意活动发生,因此项目在多个层次设置了多样化的户外社交空间,从底层广场,到公共露台,再到各层的阳台,打造出一套立体的户外社交空间体系。

640 (4).png
▲ 三级公共空间创造园区社交活力

640 (8).jpg

▲ 广场公共空间


立面精细设计 节点严格控制

项目位于城市与公园的交界界面,同时项目所承载的双创产业功能又要求建筑立面具有一定的个性,因此在立面材质上选用了米白色石材和玻璃幕墙两种主要材质,形成虚实对比关系,同时辅以细节的设计,大面积石材进行了分缝图案的设计,玻璃幕墙的形态则融入了总图中折线的关系,局部以特色铝板幕墙造型进行点缀,回应了城市、公园、产业的多元化需求,在立面上贯彻了开放、弹性、渗透的设计目标。

640 (5).png

▲ 精细化立面设计助力贯彻设计理念


640 (9).jpg

▲ “折板玻璃幕墙


为了保障项目落地效果呈现,落地过程中更多的关注细节,屋面和幕墙的重要节点均进行了精细化设计。屋面檐口和层间横向的金属幕墙线条通过节点设计,在保障安全性的前提下,控制到可以实现的最小尺寸,保证了整个建筑轻盈、精致的效果呈现。

640 (6).png

▲ 精细化节点设计保障整体效果呈现


设备集约设计 第五立面整洁

在模块化设计思路的指导下,建筑平面采用一梯两户的形式,集约化设计的核心筒同时服务两个工作单元。核心筒内集成了楼梯、电梯、门厅、卫生间、管井、设备房间,每一个核心筒门厅均可出到户外阳台,同时空调机位也设置在核心筒周围,最大程度的节约空间,并且创造良好的空间体验。

640 (7).png

▲ 集约化核心筒设计提升空间使用效率


屋顶采用闷顶的形式,经过细致的屋顶空间净高计算,将净高合理的闷顶空间作为设备平台,采用与屋顶同色的金属格栅进行遮罩,同时精细化设计进入屋顶的管线走向,控制管道冒出屋面位置,同样用屋顶同色金属板遮盖,使得第五立面整洁统一,与区域形象协调一致。

640 (8).png

▲ 设施设备集中收纳保障第五立面整洁美观


贯彻双碳理念 绿建通盘考虑

动态模拟优化建筑朝向,根据风向设置底层架空空间,构建自然风廊,带走夏季热量,阻挡冬季冷风,避免瞬时强风,同时根据风速计算,将室外开敞活动场所安排在风舒适区,提高室外活动区域人体舒适度。

640 (9).png
▲ 流动自由底层活动空间增强自然通风

绿道多级串接 景观融合织补

景观设计采用“一园,四带,九节点,两渗透”的空间结构,积极融入锦城湖公园优渥的生态环境,同时打造自身高品质的绿色共享空间,为双创人群提供理想的工作、休闲场所。

640 (10).png
▲ 景观设计空间结构

为了加强瞪羚谷数字文创园一二期之间的联系,继而向锦城湖公园渗透,项目在景观设计上采取了渗透性的空间策略,通过丰富的活动和多样化的空间设置将原有的一期与本项目新建的二期有机融合,形成一个完整的公园社区。
640 (11).png
▲ 渗透性景观融合织补一二期新旧建筑

640 (10).jpg

▲ 渗透的景观空间


业主单位:成都高投置业有限公司    

设计单位:四川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A3建筑工作室 

施工单位:成都倍特建安工程有限公司

设计时间:2018年

建成时间:2022年

建筑设计李欣恺 邓宇 罗丹 张恒 杨浩祥 任欢

结构:苏志德 赖燕  张王飞

电气:蒋先恩 

暖通:张皓云

给排水:车腾腾

智能化:张学川  易元辉

幕墙:林纪欣

景观:王培涛 但卓昕

内装:付艳玲 付玮

建筑摄影:夏战战 成枭


ARCHINA 所有平台上发布的项目、招聘、资讯等内容,部分由第三方提供或系统自动收录。资料版权属于第三方,若信息不实或涉及版权问题,需要版权方和第三方沟通,ARCHINA 将配合对接,并在确认无误后删除涉及版权问题的信息,相应的法律责任均由资料提供方承担。


评论


请 [登录] 后评论

关于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