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于2011年开始设计,建成后荣获美国绿色建筑委员会(USGBC)评定的LEED白金级认证。设计在绿色环保、低碳节能、建材选择和空间营造方面最大限度地营造舒适怡人的办公环境。
项目特色|区域整体设计开发
最大的特色是区域整体设计、整体开发。基地位于东莞市南城区,地处东莞大道南段广深高速公路入口。项目不仅连接重要交通节点,也承载着展示城市门户形象的功能。项目规划总用地面积约14.16万平方米,由市政道路隔开的18个地块组成。其中9个商业金融地块,8个地下停车地块,1个公共绿地结合地下停车地块容积率达7-13。项目呈小地块密路网、高开发强度的用地特征,其带来的设计压力是大人流、大车流对建筑底部公共空间及地下停车空间有较大的使用需求。经过多方案比较,设计团队提出了裙房二层采用全天候连廊全连通,多个地块的地下空间全打通,进行整体设计、整体开发的策略。这是国内区域整体设计、整体开发较早的实践。

东莞大道城市界面
项目总建筑面积为75.7万平方米。由九栋高层、超高层塔楼组成的商业办公综合体,主要功能为办公、公寓与配套商业。项目地下空间是所有地块全连通、整体开发的停车空间。高低错落的高层建筑与城市入口广场,为周边区域提供了开放、活跃的城市空间界面,既突出了园区形象,又增强了与城市的互动。

鸟瞰图
设计理念|“森林都市”
项目以“森林都市”为设计理念,与水濂生态片区和南部生态绿地遥相呼应,体现了东莞南城自然与城市相融合的城市特质。设计意图将大自然的意向元素引入到商务办公建筑群中。建筑立面的线条变化,形似林间的树影,与规整的建筑形体形成对比,营造出一种自然与都市共生的感觉。设计不仅缓解了超高层建筑带来的压迫感,还通过玻璃立面反射周围绿地景观,创造了自然与建筑和谐交融的美学效果。
从公园看向建筑群

建筑与自然景观融为一体
此外,南侧的景观花园与迎宾公园形成了视觉通廊,中央扇形景观广场环绕建筑,创造了舒适的步行公共空间。屋顶花园与地面绿化交织,提供了多层次的景观空间,让园区使用者享受宜人的休闲环境。
景观绿化穿插环绕于各个建筑体
空间营造|多维度下的公共空间构建
下沉式广场设计不仅提升了地下空间的采光和通风,还增强了地下与地面空间的视觉互动,使地下商业发展与地面功能无缝对接。
开放式广场
大底盘整体的地下设计提供了灵活的停车布局,解决了城市中心的停车难题。同时,这一设计增强了建筑的通达性,办公人员和访客可以通过地下与地面空间之间的顺畅交通流线便捷地进入各功能区。
二层连廊将园区的各个部分串联起来,形成“南动北静”的人流分布格局。基地的南高北低布局充分考虑了人流朝向,结合多条城市道路,使园区具有开阔的视觉呼吸空间。模糊化的建筑边界让项目与外部环境融为一体,不仅吸引了底层商业的客流,也为城市注入了充满活力的公共活动空间。
二层连廊夜景
首层的沿街商业空间、下沉式广场和二层的城市天桥,通过扇形景观和道路交点的连接,形成了多层次、灵活的互动空间。不同的公共空间让建筑与城市街区深度融合,推动了城市空间的多样化,提升了人流的集聚与流动性。通过灵活的路径关系和视觉轴线,项目为城市街区注入了新的活力,履行了高密度、高容积率超高层建筑的城市使命。

南部城市公园与项目的景观视觉过渡
项目信息
项目名称:东莞寰宇汇金中心
设计单位:上海华都建筑规划设计有限公司
总设计师:匡晓明
建筑设计团队:沈毅、安晓光、杨玉山、余琪、赵刚、韩青、石峰、常伟、沈文理、赵敏 朱祺祥 王鑫琪 吴佳妍 寇亚琼 谭泽力 潘佳妮 黄建华 黄振佳
结构设计团队:顾敏琛 周振 张永强 袁志立 汪国勋 胡建军 齐晓哲、孔令伟、钟俊杰、李美琦、王琨
给排水设计团队:蒋毅 陈露华 吴文雯 张伟 丁雪 王一焜 吴晓坤 高力
强弱电设计团队:任福胜 张晓青 张弋 曹玉浩 贾林 陈羽 季孝敏 肖岩 曹世明
暖通设计团队:程岭松 柴昀梁 杨莉 杨超 罗涛 张月红
景观设计团队:朱弋宇、符骁,王丹丹、费屹东、杨刚
设计时间:2011年
竣工时间:2021年
摄影师:远洋
基地面积: 50831.4平方米
建筑面积: 758952.1平方米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