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十年来,在城市化进程迅猛推进、城市空间急剧扩张的过程中,大量城市闲置资产与低效空间不断涌现。城市更新作为应对的重要手段,热度逐年攀升。每一个环节都需要综合考量。这就要求我们以建筑策划与设计的全局视角,对项目进行更为系统、全面的规划与推进。▲ 四川出版大厦项目改造后实景
四川出版大厦作为业主自持的产业建筑,拥有极为优越的地理位置,同时也是为数不多的高层既有建筑改造项目。该建筑建成至今已近 30 年,由于建筑功能和使用需求的不断演变,其内部空间的功能分区、流线组织以及采光通风等物理环境,外部建筑形象的时代适应性,以及整体的使用场景,均已无法满足现代化产业办公对于空间品质、功能效率和形象展示的需求。因此,我们需要基于建筑现状的详细评估,结合后期产业运营的多元场景,提出具有创新性、可操作性且能实现空间全面优化提升的改造设计解决方案,致力于将其打造成为片区现代化城市文创产业的标志性建筑,引领既有建筑更新改造的新方向。
THE CENTER
CITY BUILDING IN NEED OF RENEWAL
本项目地处成都市传统中心城区。宽窄巷子直线距离仅约600 米,距城市核心天府广场约1.4千米。周边学校、购物中心、医院、政务机构等配套设施高度完善,形成了一个功能完备、服务周全的城市生活圈。
/改造前建筑外观弊病与挑战/
- 区位与形态特征:建筑占据道路十字路口的显要位置,三面临街,塔楼呈现类三角形形态,除背面外,其余立面均有良好的城市昭示性。
- 围护结构性能:当前建筑所采用的单层玻璃,在隔热、保以及隔音等热工与声学性能指标上,已无法契合当下建筑对于节能环保和舒适使用的高标准要求。
- 外饰面状况:塔楼部分面砖脱落问题较为严峻,存在高空坠物的潜在风险,对周边安全构成威胁,亟待对外饰面开展修复处理工作。
- 裙楼材料与风格适配:裙楼石材虽保存状态良好,但大面积使用导致室内采光受阻,同时,其古典的整体建筑风貌与周边现代建筑环境存在一定的风格差异,协调性欠佳。
- 入口构件问题:建筑入口处大雨棚材料老化程度高,对结构安全性及正常使用功能产生不利影响。

- 主入口空间: 空间进深大、层高低,塔主体结构柱距入口仅4米多,外包石材后柱直径约达2米。布局致使空间局促感强烈,人员通行及活动时体验欠佳,未能营造出舒适且具引导性的空间氛围。
- 电梯厅空间:电梯厅空间连贯性缺失,加之层高有限,自然采光不足,大量深色饰面材料的运用,进一步带来空间的压抑感。
- 标准层空间:建筑标准层层高仅
3.3 米,公共区域吊顶后,部分区域层高不足 2.2 米。隔墙采用实体砌体导致非靠窗一侧空间压抑、昏暗。
- 电梯运行效能:现有电梯运行速度无法满足现代高层办公对高效垂直交通的要求。严重影响建筑内部人员的流动效率与使用便利性。
- 户内设备老化:户内设备、电气线路及暖通设备等老化情况较为严重,存在安全隐患。
- 消防设计标准:建筑消防系统依据旧有规范设计建设,与现行消防标准相比,在火灾预防、报警扑救及人员疏散等方面存在差距,难以充分保障建筑内人员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
▲ 改造前建筑内部
与常规的新建建筑项目有所不同,改造项目对我们提出了更高层次的思考要求。在改造过程中,我们不仅要深度考量如何巧妙地契合现场实际条件,最大化利用现有的各类资源,对整个项目进行系统性、整体性的规划与打造;还要以前瞻性的视野,充分考虑项目落成后的运营场景,全面权衡项目的经济效益、所在城市的发展定位,以及项目对周边区域的辐射带动效应。
基于上述考量,并紧密结合业主需求,我们提出三个核心价值定位:文化传承:留存特色城市空间与建筑形体记忆,深度融入城市特色文化内核,于建筑中实现传统与现代的和谐共生,延续城市历史文脉。创新融合:打造前瞻型文创产业孵化平台,创新驱动数字文化与现代科技深度融合。吸引文创资源,为城市经济增长注入新活力。城市针灸与生态营造:结合现场条件,采取 “立旧 + 局部整改” 策略。以 “城市针灸” 理念精准优化空间,营造生态办公场景,做公园城市运营模式的积极探索者与坚定实践者。
ARCHITECTURAL IMAGE SCENE ENHANCEMENT
从建筑主体形态出发,保留原有体态的同时,强化横向韵律。通过整合建筑顶部立面,去除繁杂元素,使其更规整、统一。结合幕墙设计,打造转角视觉焦点,提升立面统一性。在裙房设计上,采用统一横向元素,强化横向设计手法。如此,既增强裙楼整体性,又与塔楼在形态和逻辑上相呼应,让建筑在视觉与空间逻辑上更连贯、协调,彰显建筑美学。

主入口雨棚设计旨在打造无悬索式大出挑效果,受现状结构限制,技术挑战较大。经综合考量,我们采用结构加固结合新增外圈结构的方式,对主体结构和悬挑梁针对性加固,增强其承载力。同时,通过精确计算与设计,将主龙骨锚固其上,形成稳定受力体系。最终成功实现 7 米悬挑,兼顾功能与美观,展现结构设计和施工的专业水准。
/双层幕墙主入口/
在主入口设计改造时,为留存原始建筑独特风貌,同时让裙楼呈现更整体现代的视觉效果,经综合考量,最终采用双层幕墙设计,结合排烟一体化考虑。通过合理布局与技术处理,融合美观性与实用性的需求性,符合现代建筑使用与审美标准。▲ 双层幕墙

/饰面优化处理/
塔楼外立面大面积采用小方砖作为饰面层,为全面评估外结构强度,我们开展了多次专业的拉拔试验。试验结果显示,若采用人工精细化拆除小方砖的方式,将耗费大量的时间成本,且人力成本居高不下,经济可行性较低。因此我们决定保留塔楼原小方砖饰面层。具体处理方式为:先深度清洗,去除污垢、杂质和老化涂层,再重新批刮腻子,保证墙面平整与基层质量,最后刷新型墙漆,通过色彩和质感调整提升外立面美观度与耐久性,优化塔楼外观。
/改造后立面实景呈现/
在使用场景上以明亮通透、休闲舒适为理念,改造提升办公场景,打造高效智能、满足更加广泛需求的空间。原建筑的入口大堂空间因未设置通高结构,导致整体室内照度欠佳,空间深处显得尤为昏暗,具有压抑感。从空间感知上入手,将二层局部楼板拆掉,形成局部通高的空间,再加以数字化和高级感的空间设计。以简约而不失质感的方式,塑造出建筑入口大堂的独特
“标志性” 形象。为实现上述设计目标,需拆除主入口的一根边梁。考虑到主体楼的现有结构状况,对整体主体结构进行了全面且细致的加固处理,通过严谨的结构计算与专业的施工操作,保障建筑结构的安全性与稳定性。
▲ 主入口施工现场
▲ 大堂呈现效果

该建筑项目始建于 1997 年,其原始建筑标准层的层高相对较低,仅为 3.3 米。这样的层高条件,对于现代办公空间的需求而言,存在明显劣势。特别是原始建筑在标准层还设置了吊顶,进一步压缩了室内净空高度。为改善这一状况,我们对标准层内的管线进行了重新规划与细致梳理。摒弃传统吊顶设计,采用裸顶形式,以此有效增加室内净空高度,提升空间的开阔感。同时,将走道区域的分户墙体替换为玻璃隔断,不仅增强了空间的通透感,拓展了视觉上的空间尺度,还显著提升了室内的采光效果,使整个标准层空间更符合现代办公对于空间舒适性和功能性的要求。
SHARED SCENARIO ENHANCEMENT
从长远来看,作为用于现代办公运营的综合性办公建筑,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提升项目的综合吸引力,对功能空间与办公环境进行全面升级势在必行。具体而言,需精心打造共享空间,使其成为促进交流与协作的活力场所;同时,对景观进行优化,营造舒适宜人的办公氛围,从多方面提升项目的品质与价值。
在本次改造项目中,我们充分挖掘空间潜力,将 8 层(8F)打造成了极具特色的共享配套空间,为整个办公区域提供了多元化的功能服务。这里设有共享会议室,满足不同规模会议与研讨的需求;打造了共享办公区,为灵活办公和团队协作提供便利;还规划了共享休闲空间,供办公人员放松身心、交流互动;此外,还配备了办公配套商业空间,满足日常办公的各类消费需求。通过这样的功能布局,提升了办公空间的整体品质与使用效率。

项目后场区域作为办公人流的次入口,同时又服务于两侧的居民楼,是一个至关重要的交通节点。预留充足的集散空间成为必然要求。以空间和路线为“底”,再去布置“图”---绿化、植物与休憩点等,而且现状中的大树根系已经将楼板的防水层破坏,需要考虑下方空间的实用性,制定合理的解决方案。▲ 改造前后场
为优化项目后场作为办公人流次入口区域的使用体验,我们决定实施大树移除工作。后续计划将后院场景与办公次入口的人流流线设计相结合,致力于打造一个开放且可供人们进入休憩的小型景观场所。在该场所的规划中,会充分考虑空间的舒适性与美观性,融入绿植、休闲设施等元素,使其不仅成为人员集散的缓冲区域,更能为办公人员及周边住户提供一个放松身心、交流互动的优质空间。

▲ 改造后后院呈现效果
本项目的改造历时两年有余。与常规建设项目不同,改造项目在拆改过程中面临诸多难以预见的现场状况。由于该项目曾在 2003 年进行过一次室内调整,大量现场机电管线的实际布局与原始图纸存在差异,这无疑给设计工作增添了不小的难度。
此外,整个项目在成本管理方面设置了严格的限价标准,这对设计方案的制定与实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为克服这些困难,项目团队成员高频次前往现场进行配合工作,众多设计、咨询专业人员也齐心协力、通力协作。
最终,项目在严格的成本控制下,实现了出色的落地效果,不仅为业主带来了经济效益,提升了品牌影响力,同时也对城市形象的塑造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开发商:四川文投汇文资产管理有限公司
建筑面积:17622㎡
建筑设计:基准方中成都创意三事业部
建筑设计团队名单:周颿、李迅涛、刘梅讴、王铭新、成杨、戴唯、刘青松、徐薇
施工图设计:基准方中成都第一事业部
建筑摄影:直译建筑摄影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