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伦律所(重庆)办公设计 | R+S 如释设计
阅读:1202 2025-05-19

设计:R+S 如释设计

设计团队:樊帆、曾佳琦

地址:中国 重庆

面积:950 平方米

竣工时间:2025年01月

摄影:空与间摄影

Tags:律师事务所,重庆、融会贯通、自然、码头文化、人文精神

在嘉陵江的潮汐声中,重庆江北万家灯火正悄然生长。这里亮着北京中伦律师事务所重庆办公室的一盏长明灯,恰似律政精神与山城气象的对话场域。当红圈律所的严谨遇上雾都的山水,当现代主义美学碰撞巴渝风物,中国顶尖律所与山水之城相遇,便催生出这座镶嵌在嘉陵江岸的法治明珠。这座严谨的办公空间正以人文的方式诠释着“融会贯通”的哲学。
01.

区位与自然的共生


建筑坐落于嘉陵江北岸的黄金三角,犹如停泊在江湾的方舟。西侧的中央商务区塔群如竹林耸峙,东面的小片公园林带则似翡翠屏障,形成都市丛林与自然绿洲的奇妙对仗。设计师捕捉到枯水期特有的景观意象:裸露的赤色河床如同燃烧的绸缎,与律所“红圈”之身份形成跨越时空的呼应。

踏入观景阳台仿佛踏入氤氲晨雾,饱览山水长卷。千厮门大桥的钢索化作琴弦,弹奏着江风与晨光的交响;暮色四合际,洪崖洞的灯火次第绽放,为律所披上星辉织就的晚装。这种与城市呼吸同步的节奏,让严谨的法律文书也沾染了山城的烟火气。
02.

空间设计的智慧淬炼


  • 功能五重奏

设计师以其标志性设计理念,重构了本应传统的办公格局,使其增加了现代性的魔力。通过可移动的透明隔断系统,实现从日常模式到super模式的5种弹性转换。犹如乐高积木的拼接艺术,会议室可瞬间从6人分享模式延展为80人拓展讲堂;几分钟内搭建模拟法庭;临时充当调解席;化身剧院接待来宾。这种动态适应性,暗合法律工作者应对复杂案件的思维弹性。

  • 人文动线规划
特别设计的“青苗通道”堪称匠心之笔。这是一条留给低年级律师的专属动线路径,是充分考虑这一群体独特的工作模式和工作强度的结果,设计的目的是保证低年级律师的工作流高效运转,又能观察资深律师的实务操作。合伙人办公室则维持一种独立决策的静气,又与公共区域保持着恰到好处的视线关联。
03.

空间与城市的对话


嘉陵江陪伴重庆市民度过许多炎热的下午,也成了这座城市的性格象征。设计师从重庆特有的“码头文化”中汲取灵感,当访客透过落地窗见证江面货轮缓缓驶过,谈判节奏似乎都随着江水流速变得从容不迫。镜面天花将江面波光引入室内,倒映的云影让文书工作台变成漂浮的方舟。等候/活动区星散摆放的长沙发和小凳,既是对律所标志的抽象提炼,又暗喻法律服务的节奏——既有惊涛拍岸的激辩时刻,也有静水流深的深思时分。

最具革命性的是户外观景台的多重演绎。当开启“舞台模式”,这个15平方米的悬挑空间即刻化身为星光舞台。江面成为天然巨幕,货轮鸣笛声是最生动的背景音乐。
04.

人文精神的传承与革新


空间细节处处可见文化密码的编织。接待前台的立柱上蚀刻着特殊纹样,细看之下是中伦logo的化用和重叠;支撑起前台一角的,是嘉陵江河床上一块奇石,以江心石镇守波谲云诡的业务环境,使法律工作如同水文一般平稳可测。

设计师更在功能主义中注入诗意栖居的哲学。靠窗设置回环休憩区,是等待访客的“云中茶席”,可以摆放着老重庆特有的盖碗茶具。当律师们在案件研讨间隙推开观景台玻璃大门,江面氤氲的水汽便裹着茶香漫入室内,此刻的思维碰撞也仿佛沾染了山水灵性。
05.

结语:法的精神就是人文精神


中伦重庆办公室不仅是物理空间的营造,更是法律人文精神的立体书写。当晨光再次漫过赤色河床,玻璃幕墙上的城市倒影与律所LOGO重叠,我们看见的不仅是现代法律服务机构的专业形象,更是一个关于城市记忆、职业信仰与空间法学的合订本。正如嘉陵江水永不停歇的奔流,中伦将持续见证中国法治进程与城市发展的壮阔和声。




ARCHINA 所有平台上发布的项目、招聘、资讯等内容,部分由第三方提供或系统自动收录。资料版权属于第三方,若信息不实或涉及版权问题,需要版权方和第三方沟通,ARCHINA 将配合对接,并在确认无误后删除涉及版权问题的信息,相应的法律责任均由资料提供方承担。


评论


请 [登录] 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