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PART.1
。
缘起
1993年成都开始大规模商品房建设,高新玉林成为集中开发示范片区,也是成都最著名的本土艺术文化聚集地。1997年,何多苓、翟永明等画家和诗人定居于此,玉林成为中国当代艺术的萌芽地之一。同年,玉林小酒馆诞生成为成都独立音乐基地。玉林之于成都,如左岸之于巴黎,极具城市文化代表性。老字号火锅店、茶肆、麻将馆散布于街巷院落之中,成都人休闲生活的万千气象汇聚于此。
#1 玉林本土老店
至2020年,由于成都多片区协同发展,玉林的市井烟火依然鼎沸,却少了当初的文化活力,街区、院落品质亟待提高。基于成都全面实施城市有机更新和老旧小区改造行动,持续推动城市功能、业态、环境、品质综合提升,重塑成都玉林“城市文化名片”成为城市有机更新的实践挑战。
‘’
PART.2
。
概况
本次研究包括高新玉林片区、肖家河片区1.35k㎡范围,工程设计聚焦五条街道约2.3km(玉林北路、玉林中路、芳草东街、沙子堰中巷、兴蓉街)、五个院落约2.06公顷(玉虹巷小区、玉林西路143号、兴蓉西巷5号、兴蓉街2号、兴蓉北街2号)和七十三栋老旧建筑更新。现状街道除沙子堰中巷为生活型道路外,其余道路皆为交通型道路(城市支路),人行空间宽度在3m至8m,整体缺乏照明及休闲娱乐场景,空间消极昏暗。现状院落多数混乱拥挤,功能设施不完善。现状建筑多为6-7层居民楼,立面陈旧破损程度不一。
设计围绕土地开发、小区改造、街巷提升、交通畅联、公园导入、街角利用、公服建设等方面探索,结合空间更新带动片区业态结构升级的实践路径,实现整体人居环境提升。秉承“过去还在、未来已来”的理念,构建三大核心策略:1)挖掘街区金角银边,场景营造赋能业态;2)低影响轻改造措施,景观-建筑-场景融合共生;3)引导公众参与,共商共建共治共享。
从场地踏勘测量、人群分析、城市热力活跃度分析、市场业态调研和片区现有资源盘点五个内容出发,会同各主管部门、建设单位、街道商会、城市合伙人等达成共识,形成政府主导、市场参与、居民共治的工作机制。围绕街巷历史记忆、基层自治措施、社区营造策略、公共生活习惯等相关议题四项,通过三生融合(生态、生产、生活)、城市微更新(局部微空间提升、口袋公园梳理、建筑立面提升)、街巷活力度提升(业态更新、街道场景、慢行体系)三项措施,来实现夜间经济、晨间经济、周末经济及后巷经济的街区激活,达成人、城、境、业互融共生的更新目标。以点连线,以线串面,场景组合式发展,形成十大特色场景,五大生活景象的玉林特色版图。
#2 高新玉林城市有机更新实施路径
‘’
PART.3
。
场景:挖掘街区金角银边
场景营造赋能业态
更新以保持街巷本土特色为根本,挖掘多个“金角银边”活力点位。利用老旧建筑、背街小巷等空间更新,重点营造“肖+”社区实践中心、芳草FUN市集、芳草东街社区客厅、玉宿二期、艺术书廊等十大特色场景。基于四种运营模式(政府主导、合营模式、业界共治、公益创业)的基础上,提前与八、九十年代活跃于玉林的“老潮”艺术家及当代极具号召力的“新派”主理人深度沟通,了解运营前置要求,构建片区潮流文艺、文化美学、创意共享、艺术消费、活力市井的五大生活景象。例如,“肖+”社区实践中心:通过对老旧建筑的立面更新、内部功能置换、室外场景打造,植入社区食堂、社区图书馆、社区共治议事堂等生活配套,强化社区多元服务功能,形成活力市井生活场景。芳草FUN市集:利用沙子堰中巷从街区界面、断面、交通分时控制、景观、光彩、街道家具等方面进行梳理,结合每周一次的芳草FUN市集活动,为潮流街区市集业态提供文艺生活场景。
#3 “肖+”社区实践中心更新前后
#4 沙子堰中巷芳草FUN市集改造前后
同时,梳理现有的本土活力消费场景,根据居民、商户意愿,在有条件的区域预留更多复合空间,提升公共空间品质,让商户们积极参与街区有序治理。新店蓬勃发展,老店迭代升级,营建多个以点带面的“社区+”玉林场景。
#5 玉林中路底商外摆空间更新前后
#6 玉林北路底商业态及外摆空间更新前后
‘’
PART.4
。
街区:低影响轻改造措施
景观-建筑-场景融合共生
更新以空间风貌控制为基础,强化场景与建筑共生策略,以玉林人文本底唤醒老旧街区,结合街巷、围墙、场地等植入玉林记忆故事、文字、符号,强化区域文化属性氛围。
#7 玉林北路街道更新前后融入历史时光记忆墙
#8 玉林西路入口更新前后融入艺术地标砼亭
此外,充分保留场地小叶榕等原生大树,树下营建社区客厅、社区舞台、转角吧台等社创服务类微更新场景,用浅色系、亮色系为原本昏暗的街巷死角空间注入活力。
#9 玉林中路社区客厅更新前后
#10 玉林中路社区舞台更新前后
#11 玉林中路转角吧台更新前后
同时,面对大面积的街区建筑立面改造,秉承强化首层和重要视域分类的原则。街区建筑首层以上以梳理清洗为主轻改造,大大降低实施难度,有效控制了工程投资。最终根据立面破损程度及可视程度,形成重点造型6栋、微型提升68栋、清洗保留13栋的三类分级清单。建筑底商更新建立尺度控制、色彩控制、灯光控制、外摆分区划分等原则,结合“政府引导、商户主体、财政补贴”的商家自建模式,保障特色街区风貌和未来管理有序。
#12 新玉林城市公寓立面更新前后
‘’
PART.6
。
院落:引导公众参与
共商共建共治共享
院落是人民的家,以社区规划师的身份持续1年“倾听人民的声音”,让公众参与设计和决策。总计约20余次现场集中走访、8次街办、社区、居民面对面沟通交流会,90人次居民进行面谈,收集约110余条更新意见,并进行3轮公示方案优化。梳理集中共性问题:多数建筑建成年代久远达25年以上,外墙风貌污损斑驳,雨棚破损、外凸式护栏生锈杂乱;院内平面布局不合理,院内空间使用效率较低,机动车停放堵塞通道;缺乏收取快递、安防、停车充电等功能。针对问题确定方案:遵循周边与之匹配的风貌,拆除建筑外立面陈旧的外凸式护栏、雨棚,安装拉闸式护栏和统一的铝板雨棚,院落和街面入口统一打造;重新布局院落平面,有条件的院落拆墙并院,梳理释放公共空间,增加停车位和老人小孩活动空间;保留小区原有乔木,增加开花乔木和疗愈性植被。最终五个院落根据共性及个性分别以拆墙并院(玉虹巷小区)、适老生活(玉林西路143号院)、邻里交互(兴蓉西巷5号院)、社区科普(兴蓉街2号院)和复合空间(兴蓉北街2号)作为改造重点,为社区小区治理和生活带来更多便利。
#13 玉虹巷、白玉巷居民交流会
‘’
PART.6
。
结语
街道整体焕新,社区陆续进行改造,多个社区空间、多种新兴业态、各类文化活动在这里生根发芽。这使得生活在玉林的人感到欣喜不已,各个年龄段的居民都能享受到舒适与融洽。公共生活中不论是在背街小巷,还是重新打造的文化街区,都在有意重塑“街头”场景,让人们重新回归线下生活。社区融合在这种自上而下的开放氛围下,设计师提供空间让玉林“自我更新”,无论是建筑师、青年组织者还是机构运营人员,大家都注重“自我表达”,关心如何更好地融入真实的当地生活,共同探索如何建构“附近500m”的社区生态场景。高新玉林城市有机更新聚焦长效发展,建成后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和品牌效益。
(张静 董洪兵 苏宛仪 撰文)
项目地点:四川成都高新区
设计时间:2021年3月-2022年6月
业主单位:成都高投建设开发有限公司
设计单位: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用地面积:73956㎡
项目团队:
程锐、张静、董洪兵、朱新华、苏宛仪、马媛、赵禹舒、王薇、王恒鑫、程轲峥、刘之行、张婷、高琳钦、黄振华、贺丹萍、刘永晨、余科、邱军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