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实验外国语学校五龙山校区 | 基准方中
阅读:15066 2018-01-25


项目名称:成都实验外国语学校新都五龙山校区

项目地点:四川成都新都区五龙山

业主 :成都万科地产   成实外教育

建筑规模:13万㎡

建筑类型 : 教育建筑

方案设计: 基准方中成都一公司-创意室

施工图设计:基准方中成都一公司-建筑一室

设计时间 :2016

建成时间 :2017

随着城市大规模,超速度的扩张,传统建筑像合院、里弄这些连结人与人交往的建筑空间正在逐步消失。如果说现代都市代表了冷漠,那么学校则是一个承载记忆的场所。这些记忆可能是课堂或走廊等某个场所,或发生的某件事……, 充满魅力的校园应该是能与城市互动,充满包容性和社区感的,设计学校远不止只解决授课这么简单。

实验外国语学校五龙山中学艺术中心

成都实验外国语学校是四川省创办最早、规模最大、质量最高的外国语学校之一,也是全国首批示范性外语特色学校。成都实验外国语学校五龙山校区位于成都风景名胜五龙山公园 ,五龙山公园占地6100余亩,涵盖万科的TOP级别墅群,商业、医疗、教育配套等,该校区由万科和成实外教育合作出资、开发的项目。学校总建筑面积13万余平方米,分为初高中、小学校区,共90多个班级。作为民办学校的代表,建筑形象需要契合实验外国语学校的文化,体现学术、人文、以及庄重的仪式感。 作为区域级的教育配套代表,学校也体现了万科对教育事业的关注。

小学入口处

“社会性空间“的塑造

学校作为一个提供教育的场所,是否应提倡社会性,也是由来已久探讨的问题。19世纪教育家杜威曾说过:“一切教育都是通过个人参与人类的社会意识进行的,如果从个人身上舍去社会的因素,我们便只剩下一个抽象的东西”。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若只关注应试教育,培养的学生注定是缺乏灵魂和个性的。对于生活技能的培养、文化的熏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从而形成学生自己的个性越来越被重视。而学校建筑作为沟通、交往、学习的场所,潜移默化的熏染着这些行为意识的形成,进而形成一种个人文化资本。

我们认为,教育即是社会,教育也是生活。在学校建筑设计中应将社会性空间、生活空间融入其中,增加更多的学生交往空间,师生交流空间,促成生活习惯培养的空间,为未来教学拓展提供可变空间。同时设计中也应注重授课、交往和生活三者之间的关系搭建,使得授课的场所生活化,交往的场所功能化。

中学紧凑布局的规划,和教学单元的串联

中学教学单元的串联

通过4.5M的交通廊,串联交往、讨论空间并与教师办公区紧密联系,促进师生交流,交往场所功能化,同时预留了可变性。

公共空间激活剂-中学教学区的4.5m交通系统,复合一定的交往功能

中学入口的廊空间

小学的交通空间,庭院空间

小学的庭院空间

基本模块教室中加入分类收纳区、清洁区、绿植区。教学空间生活化,促成生活习惯的培养。

“文化性的塑造“ 一 植根于学校办学特色下的精神地标

学校氛围和生活的塑造离不开文化环境。学校作为文化建筑的典型代表,应具有特殊的标识性,这种建筑艺术的表达潜移默化的提高学生内心精神和修养。

作为外语特色学校,校方要求“兼容并包“、“实验外国语特色”,这样的理念要在布局及形态上体现出来,形成一座文化高地。在与校方几次方案碰撞后,最终希望用以红砖为主的“学院派”建筑风格来体现其文化特色, 以五龙山朴素淡雅的绿色为背景,形成万绿丛中一点红的画面。从进入五龙山片区山门之时,就形成一道亮丽的风景。

中学艺术中心一角

LED高塔造型设计


高塔配置了观光电梯,可以俯瞰整个五龙山片区,高塔最顶端是一个LED屏幕。作为中学的精神堡垒,同时也起到观景及宣传的作用。

典型高塔立面

小学的精神堡垒

面砖作为建筑外墙材料,若纯色则过于单调,缺乏细节,我们通过面砖三色混并横向铺贴搭配竖向偏浅的三色混形成层次肌理, 通过一些搭配其他线条形成凹凸和颜色变化来表现材料的精致之美。

横向三色混  竖向的三色混 中间增加分缝,精细化控制外立面分色图

实际完成后的立面效果

中学食堂外观

“集约化“ 一 紧凑的生态校园


土地在未来会成为越来越稀缺的资源,紧凑型集约化的建筑是大势所趋。而作为13W平方米的中小学,用地十分紧张。怎样在保证学校功能空间的同时,兼顾室外活动空间的最大化。我们设想建立一个布局紧凑,功能重叠以利于学科交叉,行政空间与教学区域紧密联系,公共空间多样且具有层次性的学校。最终设计通过网格化的规划处理形成疏密有致的院落空间。同时正交网格也是最节地,保证均好性并能释放最大公共空间的布局。

水平和垂直方向交织成网格系统,最能保证室外空间最大化

尊重地形地貌,顺应地势布局


基地呈西北高东南低的趋势,局部高差达37M,东侧地势较平缓,顺应地势我们将运动区布于东侧,面对道路形成开敞空间。东侧按照整体体量的大小依次布置教学区,生活区。参照等高线走向,教学楼和宿舍楼呈逐级而上趋势,增加了空间的层次也同时减少了山地的开挖。

学生宿舍楼的台阶式设计,底层架空(学生自行车停放),结合采光井与消防车通道

结合地形,架空看台底部形成穿行空间,上面有天井提供采光

结合地形,架空看台底部形成穿行空间,与传统风雨看台相比,看台使用率更高

 利用场地本身的高差设计剧场

结语


优秀的校园文化,除了取决于全体师生精神面貌,和行为规范等的综合体现以外。建筑的文化性塑造,交往空间生活空间的塑造,也同等重要。

正如教育家胡适所说,“学校固然不是造就人才的唯一地方,但在学生时代的青年却应该充分地利用学校的坏境与设备把自己铸造成个东西。”一个有生命力的校园建筑,潜移默化影响和造就人才。

在教育产业化的今天,虽然教育不应以盈利为目的,但任何收费都要符合家长对学校的认知。这种认知是对文化品牌的认知,硬件建设和校风的认知,同样也是对建筑设计体现的校园文化的认知!


项目总设计负责人:李迅涛

方案团队:设总- 王铭新  李济吾

                 主创- 王铭新  田甜

                 人员 -  屈祖强  辛姣姣  张云腾  张峻

施工图团队:设总- 苏鹏升 赵家驹

                     建筑-何广飞  马哲  解懿  简波 陈明星  罗小龙

其他专业:郏建磊 陶劲夫 冯源  夏超英 宋阁

设计指导:周颿

文本编排:谭欣  梁斌

摄影:张峻

鸣谢:合作方设计指导  成实外教育 杨俊  成都万科地产

ARCHINA 所有平台上发布的项目、招聘、资讯等内容,部分由第三方提供或系统自动收录。资料版权属于第三方,若信息不实或涉及版权问题,需要版权方和第三方沟通,ARCHINA 将配合对接,并在确认无误后删除涉及版权问题的信息,相应的法律责任均由资料提供方承担。


评论


请 [登录] 后评论

关于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