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吴淞校区)提案 |Perkins&Will
阅读:4538 2021-06-28

“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吴淞校区)” 坐落于上海“吴淞创新城”,是上海打造钢铁业向文化和艺术创新融合发展和转型的全球示范区,也是宝钢集团最初工厂的所在地。校园的主要建筑曾是宝钢集团的一座废弃工厂。

Perkins&Will提出的改造提案容纳了4个院系以及艺术博物馆、图书馆和国际交流中心,涵盖教育、体育、展览、商业等功能;设计旨在唤醒与展示这座钢铁时代的重要工业遗产,将其打造成世界一流的教育空间,成为世界领先的“殿堂级美术院区”。


//愿景:不同时空的行业引领者

40年前,一大批年轻人从全国各地来到宝山,挥洒激情和汗水,彻底改变了中国冶金工业的面貌,将宝钢打造成了未来钢铁行业的引领者;40年后,宝山将用艺术介入的方式网罗全球最具创意的人才,以他们的热情和才华彻底唤醒锈迹斑斑的宝钢遗存,将后工业时代的“宝钢”塑造为国际艺术产业的先锋。


//结构:工业遗产的蜕变再生

设计的关键策略是尽可能地保留现有建筑的结构和开放空间,使校园建筑依旧能够呈现工业时代的空间气质和尺度感。以新植入的6种功能为基础,以旧为新地创造了6个独特的建筑空间。


原空间的采光和空气流通将通过屋顶开窗而大为改善


新建部分凸起的屋顶以斜屋顶天窗向室内引入北向采光和新鲜的空气,改善了原建筑封闭的采光条件,为艺术教学和创作提供了优越的光环境。

交错排布的功能体块


相较于将教育功能设置在建筑两侧的传统做法,该设计为创意学科创造了更为灵活和有趣的布局。

空间布局使原本沉重的工业厂房充满了趣味性


新增功能体块与原有的工业空间交错排布,体块底层能够面向相邻的公共区域灵活地打开,用于文创商业市集,半室外阅读和艺术活动等功能,由此还创造性的构成了一个蜿蜒连续的公共空间。


空间保留了工业时代的气质和尺度感


在庞大的建筑规模内保持空间组织的清晰度是教育建筑的重点。不同的设计元素应用于相应的功能体块,增强了区分度和识别度。

图书馆拥有丰富的阅读环境


此外,基于面向未来的协同教育理念,邻近体块的使用功能可以相互关联,促进了学院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功能空间向公共区域拓展,创造了多种活动场景


每个体块自身也拥有丰富的学习环境,自下而上私密度逐渐加强,由低层的公共教室过渡为高层的专业教室。

专业美术教室


各功能环绕形成各自独立的庭院,在学院之间创造一了条探索学校活动的流线;景观也从内部庭院延伸至室外,模糊了建筑和自然的边界。


//功能:社区型艺术孵化器

公共空间策划的艺术展览:装置,绘画,雕塑......


目前全球教育的趋势是将学生们从班级型教学中解放出来,参与更多的社会实践和学科交叉互动,增加交流从而创造思想碰撞的机会。因此,方案打造了多种主题的“学习广场”,创造学生、研究人员和教师之间不寻常的相遇之地,支持和促进教育与产业协同发展的策略。

艺术元素点缀着建筑里的每个角落


通过向城市展示校园内部的活动,并在学生与社区之间建立互动,为校园和城市创造了丰富的生活体验。

体育活动空间


//立面:工业记忆的延续

热情洋溢的立面致敬了工业时代的记忆


红色是宝钢炼炉迸发出的最耀眼的颜色,也是原工厂经历了风吹雨打后立面生锈钢板的颜色。新美术学院的红色波纹金属板立面不仅致敬了工业遗产的文化底蕴和历史记忆,还现代化地诠释了现存的工厂外观;热情的颜色同时也将激发艺术创作的灵感。

“吴淞创新城”的新地标


作为重点营造的校园视觉焦点,红色外观的强烈的存在感和标志性使新学院从创新城区的总体规划中脱颖而出。

项目名称: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吴淞校区)

业  主:上海宝钢不锈钢有限公司

地 点:上海宝山区

设计单位:Perkins&Will

建筑面积:220,000 ㎡

项目团队:Chris Hardie, James Lu, Jefferey Stebar, Simon Persson, Uldis Sedlovs, Alex Huang, Hanyao Chen, Adam Glaser, Bozhena Hoida, Yaofang Hu, Flora Ng, Cristiano Sardinha, Jiayue Zhang

结构顾问:SBP

视觉效果:©B&TB ©GIN SUN ©Perkins&Will


ARCHINA 所有平台上发布的项目、招聘、资讯等内容,部分由第三方提供或系统自动收录。资料版权属于第三方,若信息不实或涉及版权问题,需要版权方和第三方沟通,ARCHINA 将配合对接,并在确认无误后删除涉及版权问题的信息,相应的法律责任均由资料提供方承担。


评论


请 [登录] 后评论

关于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