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有一个概念特别的火,那就是:碳中和。
但凡炒股的人甭管理解不理解碳中和是什么,都知道只要挨上这三个字,那股票就蹭蹭的往上涨。但是,万万想不到,碳中和竟然还和房地产有关系。
我们先来看看碳中和是什么。
简单来说,碳中和就是我们排放的碳能够经过植树造林等方式,正负相互抵消掉,实现碳的零排放,也就是一种环保。
因为前段时间,在我国的重要会议上着重提出了碳中和的要求,所以目前,这个概念非常的火,也带动了股市里一大堆符合碳中和概念的股票上涨。
那么,碳中和又有哪些地方和房地产有关呢?
根据2018年的一份报告显示:2016年,中国建筑能源消费总量为8.99亿吨标准煤,占全国能源消费总量的20.6%;建筑碳排放总量为19.6亿吨CO₂,约占全国能源碳排放量的19.0%。
房地产,是碳排放的大户。如果想要达成碳中和,那么必须先从大头房地产抓起。
这里的房地产不仅指的是钢筋水泥等建材原材料和建设过程中排放的碳,还有存量建筑中产生的碳,也就是我们生活在居民楼里,工作在商务楼、工厂里排放出的碳。
所以住建部为了响应碳中和,发起了关于绿色低碳建设的征求意见。
让人想不到的是,住建部的征求意见,是放在了小县城上。
减碳,从小县城开始
我们先来看看住建部的通知,到底讲了什么。
3月29日,住建部出台了一则通知,《关于加强县城绿色低碳建设的通知(征求意见稿)》。
在通知中,我们可以明确看到一点,这份通知是关于县城的。
这点好理解,虽然城市很多,但是最基层的广阔县城,才是城乡发展的融合点。
我国共有2851个县城,在这些大量的县城中生活着大量的人。并且在县城的发展建造过程中,产生了高楼过多、空置率高的情况。
比如之前有个著名的花几万块去鬼城买房的帖子,就说明了这一点,有太多的小县城人口不足以支撑它的住宅。
并且,在县城中试点,比在大城市中试点要方便一些,县城的规模小,遇到任何问题方便调整,不会像城市一样引起不便。
从通知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为了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等到县城摸索完毕后,这套经验就可以用在了人更多、地方更大、环境更复杂的城市中了。
所以,减少建设过程中的碳排放,从县城开始,能够理解。
但是接下来,就有一个让我不太能理解的事情了,在具体的征求意见里,有这么一条:
县城的新建住宅以6层为主,6层及以下住宅占比应不低于75%。确需建设18层以上居住建筑的,应严格充分论证,并加强消防应急、市政配套设施等建设。
什么情况,小县城居然不允许建造高层了?
为什么小县城不允许建造高层?
虽然只是征求意见稿,但是可以看到的是,这份通知里,对小县城的住宅层高进行了限制。
如果是为了减少高层的空置率,能理解一点。但是我们都知道,县城的土地不如城市里的稀缺,它依旧可以在大量的住宅用地上建造普通住宅,这样的话,还是会产生部分空置。
不许建造高层的意义到底在哪里?
查阅了几篇论文后,我发现,不允许建高层,主要是为了容积率的考虑。
容积率,对诸位来说不陌生,和我们住宅的舒适程度有关,大部分人买房子的话也会看容积率。容积率越低,证明小区内建筑面积与总面积比例越低,住得也就越舒服。
但是其实,容积率还和我们前面所说的碳中和是有着很大的关系的。
几篇论文数据分析暂时略过,我们只提结论:碳排放量和空间规划以及建筑物本身性质具有较高的相关性。
武汉大学的一篇论文显示:居民建筑物稀疏的地块,碳排放量极低,居民建筑物稠密的地块,碳排放量较高。
居民建筑物碳排放量,主要受到规划因子中的容积率影响,社会经济因子中的人口密度的影响。
也就是说,同一地块的人口密度太大的情况下,碳排放量会高。这样一来,不利于同一区域内的碳中和,所以需要将人口密度变小,让容积率低点。
另一篇北京工业大学的论文也显示了住宅的建筑面积和碳排放的关系。
住宅碳排放影响要素及减碳策略研究
在这篇论文里,随着建筑面积增多,用电量、天然气、液化石油气以及生活其他产生的碳排放会增加,所以总体是呈现正相关的,而且相关性非常显著。
此外,还有一个热交换的原因,如果住宅的层高比较高的话,因为热交换而产生的碳排放也会增多。
在论文中显示了,同一区域内,单住宅面积与大气接触的表面积就越大,住宅的外围护结构传热损失也越大。
简单来说,就是越是高层,和空气接触的多,那么住宅的内部越容易受到外界环境气温的影响。
尤其是室内外温差较大的两个季节:冬季和夏季。这两个季节,我们都要开空调暖气等等,制冷制热所需的能耗随着建筑体型的增加而变多。
而且,还是超过我们想象的更多。
这也就是为什么住建部绿色建设过程中,特地提到了要求75%在6层及以下,目的就是为了让容积率尽可能的变低,以至于单位面积内的碳排放量减少,这样才好通过绿植等环保措施来进行碳中和。
这就是为什么,小县城要尽可能地建造低层住宅了。
那么,另一个问题来了,为什么偏偏是6层?
为什么偏偏要求是6层?
通过上面,我们知道了小县城不让建高层是出于节能减排的需求。为什么偏偏要建造六层,而不是五层或者七层?或者11层?或者干脆两层小洋楼。
尤其是两三层住宅,那不是更有利于环保。
要明确的一点,“限墅令”的出台,导致盖楼不能低于四层,最为合适的就是六层了。
住宅上有几个节点:6、11、18、26、32/33,不同节点适用的建造规格不同。
如果我们要减少碳排放,自然是容积率越低越好,而最合适的节点就是6层这个节点了。
首先,6层及其以下的住宅,是不需要建造电梯的。虽然在现在来说,如果没有电梯,六层可能鲜少有人去买,而且很多老旧小区改造时,也将六层加入了电梯。
但是确实根据《住宅设计规范》,电梯是只有7层及以上才是强制要求的。限制六层一方面是从这方面考虑,减少一部分碳排放。
国标GB 50096-2011《住宅设计规范》第6.4.1条:
属下列情况之一时,必须设置电梯:
七层及七层以上住宅或住户入口层楼面距室外设计地面的高度超过16m时;
底层作为商店或其他用房的六层及六层以下住宅,其住户入口层楼面距该建筑物的室外设计地面高度超过16m时;
底层做架空层或贮存空间的六层及六层以下住宅,其住户入口层楼面距该建筑物的室外设计地面高度超过16m时;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