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CHINA专访易亚源境首席设计师俞昌斌|徒步尼泊尔的景观师

点击收藏 [ 建立属于你自己的在线项目数据库,带你一起进入知识管理时代 ]

 游历世界各地、阅尽书籍杂文还不足以形容一位对设计虔诚的信徒,他的世界就像他徒步尼泊尔的旅行,边走边看边思考,看城市、看众生、看文化、看历史、看自然、看生活于周遭万象中追寻内心的执着。这就是我们眼中的易亚源境首席设计师俞昌斌。

 

午后,ARCHINA会议室里暖暖的灯光洒在圆桌上,骨瓷杯散发着淡淡的茶香,俞昌斌娓娓而谈,窗外的大树和小径都在注目聆听。采访中,提及景观梦,他内省地感慨,“每一位景观设计师都期望有几个独具自身特色的作品,或者说在传承上能有所创新。不希望中国的设计一看就是借鉴西方的,是要有中国特色的,带着自己的基因的,国外设计师能发觉是与他们不一样的。

 

采访近尾声时分,被问及行业媒体的影响力,他坦言,媒体就像会客厅一样,大家可以在一起交流,不仅限于行业内的交流,还包括上下游的交流,如政府、开发商、设计公司、材料商、施工方、建筑师、景观师。

 

 YCB_2851-2_副本_副本


受访人:易亚源境首席设计师  俞昌斌

时间:2014年3月11日

采访媒体:ARCHINA

记者:李雪松

 

ARCHINA:面对强调生态和文化服务的当今,您认为景观行业面临了哪些机遇和挑战?

 

俞昌斌:生态是一个比较重要的概念,景观都市主义里有生态的内容。在中国要更好地做生态项目,一方面是成本,另一方面是好的设计态度。例如,政府或开发商的项目里有很多石材铺装,没有渗水地坪,水排放等方面有很多问题。国外的项目会用很乡土的材料来做很好的生态,并没有花费很多资金。这是真正地在做生态,而我们大多数人却在做表面的东西。

 

美国从二战后也在关注生态、科技、文化和艺术之间的关系,像野口勇等那一批人是从艺术的角度谈花园设计的。《设计遵从自然》的作者伊恩·麦克哈格从生态出发,提出设计要改变地球的发展,要遵循自然的模式。美国从战后至今,一直都在讨论是为文化和艺术做景观设计,还是为自然、地球和生态做景观设计,当前的答案是景观设计的重点要通过科技来维护地球生态环境,其重要性超过了为艺术与文化来营造花园。

 

今天的中国是否要追求本土的文化?是否要在景观设计里体现中国的传统文化?我认为,从景观设计来体现源于中国的文化可以分为三种:一种是现代与传统的结合,通过现代材料与传统材料的结合,用现代的设计来体现传统的理念;另一种是复古的,例如仿造纯正的苏州园林,这种设计只要有市场和需求,那些传统工匠和手艺就不会失传;还有一种是用新材料来做的全新设计,像新亚洲风格一样,但是看上去的感觉是中国的,这也是走向现代主义的风格。

 

ARCHINA:近几年,中国景观行业园林施工服务和景观设计逐渐形成产业链,对此您有什么看法?

 

俞昌斌:设计和施工的整合会形成两种情况。一种是设计指导施工,施工的水平会越来越高,设计的水平也因为有好的项目和好的施工而得到提高。另一种是施工会带来很多追求盈利的项目,如果有些项目没有个性,却不得不去设计,就会导致设计公司趋于平庸。如果园林施工企业是上市公司,那么对设计也会有很高的指标。设计公司在完成指标的时候,就会更趋于理性,有关创意等的感性元素就会减少,即缺失了设计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例如,日本园林施工协会对施工的质量和苗木的要求都非常严格,与景观设计也非常紧密地结合,即园林施工尊重设计,设计站在产业链的前端并与施工很好地配合,这就是好的整合。如果这种化学反应结果不好的话,施工和设计的整合就会导致设计创意的缺失。

 

ARCHINA:去年,易亚源境出版了新书《现代营造》,与之前出版的《源于中国的现代景观设计:空间营造》有什么不同呢?

 

俞昌斌:《源于中国的现代景观设计》这套丛书分三本。第一本《材料与细部》主要阐述景观材料,通过这些材料来谈景观的细部设计,比如水景、石景、建筑构筑物、廊架、门窗等。第二本《空间营造》主要阐述如何通过材料和细部来营造空间。营造空间有三种方法:空间的结构、路径的引导、观景的体验。我正在写第三本,暂定书名为《城市与乡村的景观规划》,希望通过一些大尺度的景观规划来研究中国城市和乡村的景观发展。总之,从材料一直到规划,该丛书的尺度是越来越大的。

 

新书《现代营造》是我们与天津中天建的建筑师共同合作出版的。结合大家一起合作的天津项目,探讨了建筑和景观的融合。通过现代营造的手法和方式做有趣的项目,通过传统和现代材料的结合体现中国的文化理念,同时也有丰富的空间和不同尺度的转换,形成新亚洲风格。

 

ARCHINA:易亚源境一直是立足于中国而创新设计,我们很想知道是什么让您以“源于中国的现代景观设计为公司理念的?这是您的梦想么?

 

俞昌斌:最初在同济求学的时候,对苏州园林等中国传统园林有比较深入的研究。老师也希望我们能传承中国的传统园林。应该说在过去的明清时代,中国园林体现了世界级的造园水准。这也是我编写以上三本书的初衷。“源于中国”表示中国的传统中有很多值得发掘的,毕竟我们是中国人,得寻找自身的文化。“现代景观设计”表示要走现代主义的道路,就像西方密斯、格罗庇乌斯那些人一样,通过现代主义的运动改变传统的、繁琐复杂的建筑风格,形成西方现代主义的风格。中国传统园林有很多是古代的元素,包括太湖石、古建筑等。但是,我们身处现代不可能回去了,肯定是以现代为主的。“源于中国”和“现代景观设计”相结合表示中国传统能与现代主义很好地融合。我们公司也一直以“源于中国的现代景观设计”为理念而不断地努力。

 

谈及梦想,其实,每一位景观设计师都期望有几个独具自身特色的作品,或者说在传承上能有所创新。不希望中国的设计一看就是借鉴西方的,是要有中国特色的,带着自己的基因的,国外设计师能发觉我们做的东西是与他们不一样的。

 

ARCHINA:您的博客里常常会和我们分享一些世界上好的景观设计作品,您也游历过世界各地,什么样的作品是您最喜欢的?

 

俞昌斌:日本的景观设计既有东方的精致之美,又有现代的语言。例如,安藤忠雄设计的表参道之丘,贝聿铭设计的美秀美术馆。英国的自然风景园有整片的草坪、山坡,开阔而自然,有很多花花草草。挪威的国家旅游路线是比较生态的设计,峡湾与山体相互交融,通过一些步道、构筑物等小的节点,比如耐厚钢板、木头等材料来组织游览路线,令人感觉建筑是嵌在自然里的。新加坡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提出“花园城市”的国家战略,经过二十年,现在还是领先于全世界,这体现在最新的滨海湾花园项目上。其中温室的山体用混凝土构筑而成,外面都是奇花异草,瀑布流泻,有种置身未来城市的感觉,如同日本宫崎骏的动画片天空之城的美景。滨海湾花园投资五十亿人民币,代表了新加坡要成为新的花园城市或生态城市的国家战略,要成为世界一流的典范,让大家都来学习,成为新花园城市的样板。

 

ARCHINA:易亚源境自2001年创办至今,是否有过瓶颈期?您和您的团队是如何克服的?

 

俞昌斌:每一个设计团队在做设计的时候,都会想创新,想做特色的作品。“源于中国的现代景观设计”不仅是新中式的设计,更是一种现代的简约风格。瓶颈期在于我们的风格是否固定而难以创新了。我们的团队不断地在创作新的设计,希望设计的风格能更加多元化,比如生态的、传统和现代结合的、乡土材料的、简洁的风格等。这就体现了我们在不断地突破瓶颈。

 

ARCHINA:您是如何看待景观行业里的媒体?它有着怎样的影响力?

 

俞昌斌:媒体引领了一个行业的发展方向,是非常重要的。把国外的项目介绍进来,把国内的项目传播出去,比如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的LAM杂志组织活动和竞赛评奖等,这些都是媒体应该做的。行业的媒体应该把中国新锐的设计师和作品介绍出去,让全世界都知道。希望媒体能和设计师聚在一起进行沟通。媒体就像会客厅一样,大家可以在一起交流,不仅限于行业内的交流,还包括上下游的交流,如政府、开发商、设计公司、材料商、施工方、建筑师、景观师。媒体应该有这样的影响力,把大家聚在一起共同讨论学术、经营、行业发展等。这是很有意义的。

 

【俞昌斌个人简介】

 

俞昌斌,同济大学城市规划系景园建筑专业,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ASLA)国际会员(No.776049),上海易亚源境景观设计有限公司首席景观设计师。在近十五年的景观设计实践中,他亲历中国景观设计的起步和发展阶段,期间跑遍全国各地市及欧亚大陆多个国家,参与近百个楼盘、公园绿地、道路、滨水区等景观的规划设计,研究各地的景观设计趋势,与万科、保利、华润、绿地、世茂、金地、仁恒等第一流的国内外房产集团亲密合作,并参与了如上海外滩源、中新天津生态城、中新南京生态岛这样国家级的重点城市规划及景观规划项目。俞昌斌认为:要深刻理解中国千年的历史文化和造园艺术,才能古为今用;要冷静剖析国际先进的景观设计理念,才能洋为中用;要两者结合,根据每一个项目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才能海纳百川,兼收并蓄,创造出21世纪有中国特色的中国景观。

  相关推荐

资 讯 概 况
  • 手机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