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城市是人集中生活的地方,城市建设必须把让人民宜居安居放在首位,把最好的资源留给人民。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转变超大特大城市发展方式,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

近日,以“旧地焕新的城市化探索”为主题的业内学术交流论坛在武昌四美塘铁路遗址文化公园隆重举行。作为第七届武汉设计双年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此次论坛特邀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内蒙古工业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教授张鹏举,华东建筑集团建筑专业副总师、科创中心创作研究中心主任高文艳,同济大学建筑设计院总建筑师、建筑设计四院院长江立敏,西南民族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筑舍工作室主持建筑师杨保新,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本土设计研究中心第二设计室副主任康凯等行业专家围绕城市更新深入交流观点,从不同角度诠释“以人为本”的设计内涵、探讨城市更新路径,为观众呈现一场精彩的思想盛宴。

图 | 论坛现场

来自知名高校、行业企业、媒体等机构的代表齐聚现场,共襄盛会。中信设计党委委员、副总经理肖伟担任论坛主持人,首席总建筑师陆晓明担任对话讨论环节主持人。

图 | 中信设计党委委员、副总经理肖伟主持论坛


致辞

武汉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副局长田燕、中国建筑学会副秘书长王晓京、湖北省土木建筑学会秘书长肖顺昌分别致开幕辞。

图 | 武汉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副局长田燕

田燕对参加论坛的嘉宾表示诚挚欢迎。她指出,武汉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通过城市更新来融入新功能、新内容、新业态、新技术,能够让武汉更有层次感与质感,这是城市旧地焕新的共同愿景。

图 | 中国建筑学会副秘书长王晓京


王晓京表示城市更新是建筑行业面临的一项重大时代命题,建筑科技工作者尤其是建筑师应勇于承担时代的使命,在城市更新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希望此次论坛能对中国城市的高质量发展贡献远见与智慧。


图 | 湖北省土木建筑学会秘书长肖顺

肖顺昌表示本次论坛将“旧地焕新的城市化探索”作为主题恰逢其时,践行了人民城市理念,为搭建历史、城市与人民的桥梁提供了助力,为进一步宣传江城武汉赋予了丰富的文化价值。

主旨演讲


图 | 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内蒙古工业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教授张鹏举

张鹏举以“一个场所的生长”为题,以内蒙古工业大学建筑馆的多期改造作为案例,介绍了改造过程的总结与思考。他提出建筑的“质”与“构”是表达事物外在变化和内在联系的一种重要介质,对于建筑生长秩序的延续与重构起着重要的维系和传递作用;改造的“同”与“异”延续的是空间本体,重构的是建筑机能的构成逻辑。在内蒙古工业大学建筑馆的多期改造过程中,“低建造”“场所体验”及“多效统合”的设计思维始终贯穿其中。

图 | 华东建筑集团建筑专业副总师、科创中心创作研究中心主任高文

高文艳以第十届中国花卉博览会三个永久场馆之一的竹藤馆为例,分享了设计思路与建造方式。竹藤馆的设计关注建筑与景观的关系,通过将功能空间引入地下,以竹钢片排列编织于索网之间,勾勒出自然流畅的悬垂曲面,呈现出“破茧为蝶”的意境,通过建筑尺度的编织形成连续均质的空间界面,同时将观览路径与编织曲面相结合,营造出光影斑斓、流转变换的独特漫游体验。竹藤馆在规范限制、造价管控和工期压力等多重挑战下,最大程度地实现了设计效果,为“小而美”的项目设计思路带来了诸多启示。

图 | 同济大学建筑设计院总建筑师、建筑设计四院院长江立

江立敏以“汪曾祺纪念馆特色文化街区设计回顾”为题,指出在万物互联的时代,媒介无处不在,建筑也会成为一种媒介,建筑只有成为媒介,才能保持其可持续的生命力。汪曾祺纪念馆的设计以江南民居肌理环境为图底,使用清水混凝土与原有砖墙材质建造,采取院落式布局。该纪念馆已成为融入历史文化街区的媒介、了解汪曾祺文学世界的媒介、激发街区活力的媒介。

图 | 中信设计党委委员、副总经理肖伟

肖伟认为近几十年中国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带来了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提高,同时也带来了生态格局的失衡和地域特色的缺失等问题,严重阻碍了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他以低干预的可持续地域设计方案——武汉设计博物馆为例,探索“低干预、低能耗、尊重地域特点”的设计新思路,做到对自然与文化生态的保护,实现和谐永续。

图 | 西南民族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筑舍工作室主持建筑师杨保

杨保新以四川凉山地区的乡村安置社区为案例,探讨在我国脱贫攻坚战的背景下基于地域主义的民族地区山地乡村居住区设计范式,将当地自然环境与民族特有生活习俗融入社区改造理念,改善人居环境,彰显人文关怀。

图 |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本土设计研究中心第二设计室副主任康

康凯以地处成都新津的天府农博园设计为例,分享了如何打破传统封闭会展模式,以开放、绿色、共享为出发点,通过设计与景观渗透、馆田相融,运用大跨度钢木结构棚架、彩色ETFE膜材,营造多场景、低能耗的半室外公共空间,打造出适宜本土、面向未来的会展场馆。

对话讨论

对话讨论环节,在陆晓明的主持下,与会专家围绕以城市设计方法推动城市更新,设计赋能智慧社区,以及旧地焕新的武汉方案等三大议题展开研讨,呈现了一场精彩纷呈的设计理念交流盛宴。

图 | 对话现场


张鹏举认为以城市设计的维度来思考城市更新,这个命题本身就是答案,如果以绿色建筑的角度来切入,可以从“融自然”“低建造”等方面来给出答案。


高文艳提出做什么样的设计、为谁做设计、怎么去做设计是城市设计方法里需要重点关注的。城市更新要以人为本,以往的城市设计导致人的空间挤压感较强,旧地焕新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公共空间的塑造,打破各种物理界限,把人的空间还给人,让人在建筑空间中体会和感受时光。


江立敏谈到伴随着城市发展、技术进步、人的需求的多样性等一系列积极因素的改变,才有了智慧社区的概念和提法。智慧社区要统筹好方方面面,要有人文关怀。当今,设计的内涵和外延正在不断变化,通过虚实结合、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将设计延展到虚拟的空间中,实现线上线下的互动,值得建筑师深入探讨。


杨保新强调乡村的智慧社区建设显著区别于城市,乡村面临的人群与城市有很大差别,城市的年轻人对手机等数码生活方式已经轻车熟路,而乡村面临空心化,在乡村进行智慧社区建设一定要结合当地的生产生活习俗,才能真正做到以设计为当地居民服务。


康凯提到目前全国各地都面临城市更新,如何去用好既有建筑,让既有建筑焕发出新的活力,值得深思。他以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教学楼为例,剖析该项目如何从生活出发,从已存在的记忆找到建筑更新的突破口,进而避免出现“过度设计”。他强调要从建筑本身的历史文脉与属性出发,将历史与现代生活联系在一起。


肖伟觉得武汉可学习北京、上海等先进地区的城市更新理念。城市更新要以人民为中心,通过设计让居民的体验更有温度,还要考虑城市发展过程中政府、业主、居民等各利益相关者的诉求,而不能仅仅是为了完成设计任务,要多倾听各方意见,通过多方的共同参与,积极探索城市更新的最佳方案。建筑师要以饱满的热情做好城市更新项目,要多论证,多现场调研,做好精细化设计方案。

陆晓明最后表示,几位专家既有深厚的专业知识积累,又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积淀,他们的分享具有很强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图 | 中信设计首席总建筑师陆晓明

伴随着专家们的热情交流,论坛圆满落下帷幕。城市更新既需要处理好整体与局部的关系,也需要面对历史与未来,此次交流为共探城市更新发展新路径提供了有益参考。




文字 | 余屹
摄影 | 李扬
排版 | 李莎莎
校对 | 张阳菊
审核 | 王婧

  相关推荐

资 讯 概 况
  • 手机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