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理想之地“新新所” | 直径叙事

点击收藏 [ 建立属于你自己的在线项目数据库,带你一起进入知识管理时代 ]

未来社区中的

公共文化地标

新新所位于上海嘉定理想之地社区,社区由上海万科、中建玖合共同建设,是万科“未来城市探索计划”的第一个落地项目,其视野与格局,早已超越了一般的住区思考,是从城市维度对未来社区给出的综合答案。

新新所与一旁的春熙集(市集)、鼓浪馆(运动馆)、陶然荟(邻里中心),共同构成了社区的“超级十字路口”,体现着理想之地最高浓度的城市公共性思考。

理想之地业态分布总平示意图(图源万科)

新新所展厅的使命,不仅要描绘社区的蓝图愿景,同时还将完整介绍“未来城市探索计划”的理论成果。此外,展厅还需要成为社区的文化地标,通过引入更多元的视角、链接更可持续的资源,不断更新文化、艺术、学术等活动组织,保持其持久活力。

直径叙事有幸获邀,负责“新新所”展厅的策展设计和布展实施。作为对未来社区愿景的回应,从任务伊始,我们就尝试用更融合的空间功能、更灵活的策展机制、更多元的体验场景,探索更贴合未来的社区叙事与新空间形态。


叙事内核:

对未来理想社区

的愿景探索

新新所展厅区域整体包含北侧“新理想社区”、南侧“未来工坊”两个主要展区及中庭多功能空间。

“新理想社区”从嘉定理想之地出发,以活力、低碳、智慧为关键词,全景呈现社区的核心亮点,同时深入其背后的理论体系支撑——未来城市探索计划,在实践与理论两个层面,阐释未来城市理想单元的价值主张,即如何在人与技术、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搭建更和谐的共生链接。

“未则是一处更多元、更有活力的策展能量场。它创造性地由居住实验室、社区观察镜、人居理想家、热点话题岛、微画廊几个模块组成,如同手机中一个个独立的APP。它们共同聚焦“未来社区和城市”这个母题,并分别从不同视角出发、与不同资源共建,并进行不定期更新,邀请公众一起,去持久探讨未来的无限可能。

由于不同区域在内容主题调性、资源链接方面差异极大,因此策展叙事也采用了因地制宜的策略。但从叙事内核来看,它们实质上共构了一个完整的叙事——人们对理想社区愿景的永恒探索。


中庭:共时共生

与社区低碳数据联动的机械动态装置

中庭空间是一个多功能空间,既是“新新所”的横向核心通道,也可以作为活动空间举办各种临时展览和小型活动,同时其相对展厅也具有一定挑高优势,可以有效塑造空间气场。

因此,我们在这里创作了一件大型悬挂动态艺术装置——共时共生,以此来体现更加可持续的未来价值观,在基本不占用实体空间的同时,成为新新所展厅的第一视觉印象。同时在下方通道空间中,通过对上海永久自行车的改装,我们设计了一组灵活的“车轮展台”,可以为举办小型临展服务。


艺术装置以社区与自然的共时共生为设计概念,选取理想之地社区中“风”(自然风速)、“光”(采光照度)、“水”(雨水存量)、“电”(光伏系统发电功率)四组实时数据联动,以更艺术化的方式,呈现理想之地对低碳未来的实践与思考。

一个社区的建设,固然要满足人们共同生活所需的基本生理和物质需求,但如果想拥有持续成长的能力,就需要把思考维度延展得更宽、更广——与资源、与环境、与我们所生活的世界共生共长。

 

装置

+

展台

共时共生装置:实时风光水电数据联动装置视觉与动态

新理想社区

超越日常的“文学化”场景

北侧“新理想社区”旨在呈现社区的核心亮点,而“理想之地”代表的是一种追求,不能用“样板间”思维平铺直叙,需要有超越日常、甚至带有文学化的社区叙述,来探讨理想的美好。为此,我们提炼出社区的两个最核心特质,并将其重新解构为北区的两个重点场景体验。


生境花园

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缤纷多样的生态景观,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融入了社区居民的生活,创造了新的社区场景:转角处的街心花园成为居民的社交场、可进入大草坪成了社区Party的舞台,屋顶农场成了供给社区的菜篮子……从低处到高处,从室内到室外、从地面到立面,人、空间、自然,三者在不同的尺度和空间关系上交互链接,创造出一幕幕新的社区场景,让人们在润物细无声中享受到诗意的自然。

通过对社区中的生活场景、生态景观、植物群落的多样性挖掘与提炼,我们将其作为展厅的核心场景装置——一个立体的全域生境花园。它由一个旋转坡道和围绕其间的众多微小“生境单元”构成,每一个单元都是一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区场景,坡道最高处的中央沉浸空间,则是植物视角的声音独白故事。

在生境花园中,我们运用丰富的互动媒介手段来体现场景的多样性。

 

沙盘

+

AR

互动

生态景观与其创造的社区活动场景

 

互动

望远镜

身处其中的沉浸感插画

 

透明屏

动画

一个观察社区生活的特定视角

 

植物

插画

生机勃勃的植物群落多样性

 

声音

交互

从植物视角出发的独白故事


你好,邻居

邻里系统的重新链接

“邻里”是中国社会格外珍视的一种社会关系,但在一个日趋孤岛化的社会,“邻里”的作用已被极大削弱。

因此,一个理想的社区,需要不断创造条件,让人们形成累积性的接触。从认识你的邻居开始,实现从“陌生人”到“好邻居”的跨越,以足够频繁的交往催生出社区认同,继而建立联结,孵化出多样的趣缘团体和社区组织,形成高质量的关系网络。

某种意义上,理想之地希望恢复断裂已久的“邻里系统”,并重新链接起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作为北区中的第二核心场景,我们将视角聚焦在人与人的链接,聚焦在社区中丰富的邻里营造。

一个围合的共建展台,将持续不断记录理想之地的丰富活动,方便日后社区随时调整更新。展台内充满老上海味道的社区旧椅子,绿色低碳,链接了儿时的城市记忆。顶部的文字投影,则是居民共同草拟的社区公约,代表着理想之地居民共同的价值观。

 

共建

展台

可更新的展陈内容


理想生活图鉴

具有文字感和想象感的社区全景图

展厅背景墙面是一张无法忽略的巨幅动态插画,直径叙事此次与帝都绘工作室合作,绘制了这幅理想之地的全景图。

之所以选择插画而没有采用沙盘模型等传统表现形式,一方面是理想之地社区的空间格局非常适合用插画来呈现全局,并且插画天然带有一种文学感、想象感。更重要的是,动画的形式也非常方便日后跟随项目建设进度来进行模块式更新,与社区一起成长。

依托于极其细腻的规划、超高浓度的场景、对未来的适度想象,观众可以在这幅插画中更直观地感受到理想之地的肌理与温度。改写下卡尔维诺对城市的描述:“理想之地”是一本巨大的参考书,是一本查阅社区未来的百科,包罗万象,却触手可及……”

 

动态

插画 


@帝都绘


未来城市探索计划

从实践到理论的转换

“未来城市探索计划”是万科持续多年的一项研究计划,旨在建立一套适应城市发展的“未来城市”建设模式和理论体系——理想之地即是其第一个落地实践。面对高度抽象化、理论化的研究成果,展览需要将其可视化、直观化地呈现给观众。

在整体布局上,为了与嘉定理想之地脱开,我们在空间中“插入”了一个方盒子,观众需要走入其内进行探索,增加了进入的仪式感与主题的独立性,形成叙事场域的转换。麦秸秆材料的选用,也呼应了未来城市的低碳属性。

进入展区后首先是一个剧场空间,这是优酷的韩芸导演为理想之地特制的主题影片——未来在身边。

 

特制

影片 

《未来在身边》@韩芸


1+N+X空间体系

抽象理论成果的可视化

穿过剧场,下一空间将重点介绍探索计划的核心研究成果。通过对成果的深度解读,我们将重点放在“1+N+X”空间体系,以丰富的媒介互动手段,搭建了一个立体、直观、生动的模型场景。

 

LED屏

“1座未来城市”的数据可视化演绎,通过清晰、直观的数据,呈现万科未来城市的总体概念与定义

 

概念

沙盘 

机械臂 

实景

拍摄 

“N个理想单元”的概念沙盘,上方机械臂外加摄像头,实景运动扫描拍摄,同步配合AR效果视频

 

模型

矩阵

未来城市的“X”个特色模块化,模型矩阵配合动态光效


未来工坊

“APP 式”的模块化策展

在南区“未来工坊”中,我们采用了APP式的策展思路,根据内容与资源开发一个个独立的功能与内容模块,包含居住实验室、社区观察镜、人居理想家、热点话题岛、微画廊。每一个模块都有相对独立的资源链接、内容组织与更新方式,它们共同构成了社区中一处充满活力的策展能量场,为日后的持久运营搭建基础。


居住实验室

有哪些专业技术,可以改善提升人们的社区环境和居住体验?

依托万科与中建自身深厚的技术积淀,实验室每次聚焦一个技术主题,灵活的展台设计可以保证更新便利性,首展主题聚焦“健康居住的秘密”。

 

技术

展台


社区观察镜

有哪些优秀、有趣的社区,它们的社区营造模式带来哪些启示?

万科和中建自身都有很多具有探索性的社区案例,之后也可以和专业媒体合作,定向提供素材,每次选择五个社区案例,墙面便利贴的形式,展现出平易近人的姿态,也非常方便更新。

 

综合

展墙


人居理想家

关于居住,有哪些有意思的人?他们做了哪些新的思想实践?

与媒体平台“一条”合作,依托其丰富的视频资源,定向提供素材,人物故事可持续累积、更新。

 

观影

空间


中:北京夫妻极限改造:80㎡祖宅变160㎡山景房  @一条

下:建造审美一流的养老房:上海妈妈改造宅基地  @一条


热点话题岛

有哪些和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社区生活话题值得好好讨论下?

以人物采访 + 留言互动的形式,话题贴近社会热点,链接各领域专业人士,并鼓励观众、居民参与投票讨论。

 

观众

讨论

首展话题:

街区尺度与人际关系——刘悦来

社群组织参与社区营造——周子书

社区业态功能的高度混合——傅国华

践行低碳行为——刘新

社区中的公共性设施——李迪华


微画廊

当艺术遇上社区会产生怎样的互动?有哪些好的社区艺术?

选择青年艺术家、设计师和创意团队的优秀社区艺术作品,在最新锐的艺术视角下,呈现他们对社区的思考与描摹。利用展厅面向主街的开放视角,为社区创造一处充满艺术感的“橱窗”场景,让展厅的边界突破室内局限。首展邀请青年数字艺术家黄河山,呈现其超脱现实束缚的“秃力城”想象。

 

内外

双屏


“大富贵酒楼”@黄河山hhs

-

“未来的新新所展厅,对外呈现出一种十分开放的姿态,内部则像一个活跃多元的‘能量场’。空间中应该有无限的可能性,具有一套灵活的空间操作机制。它以讲述万科未来城市探索计划、理想之地社区为基本命题,同时,以开放的格局链接更广泛的资源,并有一套为之量身设计的引入和迭代机制。它聚焦未来社区、理想栖居的叙事主题,但不搞学术研究或科幻大片,反之以更亲人和贴近社区的视角,鼓励探索参与、链接新技术、注重场景体验。最终,我们无法再用‘展厅’来定义它,它将是一个新的社区叙事,一种新的‘空间物种’。”

——这是直径叙事在概念设计时对新新所的首次勾勒想象。当项目完成后再回头审视这段话,也许并未百分之百达到最初设想,但我们仍然对此次的社区策展探索感到收获满满

-


项目团队

策展设计  直径叙事设计

策展人丨总设计师  李德庚

艺术总监丨装置艺术家  周文斗

项目团队(按姓氏首字母排序)  白思达、毕百惠、陈一萌、杜欣洋、范千惠、付晓庆、关一为、李昱莹、刘梦、刘沫杉、吕涵、骆丁祎、孟钰、钱皙妮、宋明东、谭乔安、熊力、杨直方、张嘉迅、赵柳鑫

内容支持一条  IDEO、黄河山、夏岩枫、上海永久

平面设计丨新媒体技术 | 动画制作  直径叙事设计、北京火橙未来、YouShine Studio 有熊文化、帝都绘工作室

灯光设计  瑞普照明

装置制作  上海建谆、颖睿聚势

展览施  上海弘砚建筑装饰工程有限公司

特别感谢  刘悦来、刘新、周子书、李迪华、傅国华



项目概况
  • 手机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