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计:共生和域
主创设计:刘浩宇
地址:中国 北京
面积:3,800 平方米
设计时间:2023年03月
竣工时间:2023年10月
主材:法国木纹、橡木木饰面、花色地毯、金属板、软包
摄影:史云峰
Tags:影视,北京、包容多元、线性叠加、光影、艺术美学、工业质感、灵动共生、故事空间、中式哲学
空间的内在包容度,如山中所观景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所谓载物无限,并非是指空间对繁密景象的过度吸纳,而强调因境起势,疏密得当,呈现融合外物后的内隐性张力。
百纳千成作为一家影视传媒公司,以“创造美好·传播快乐”为企业思想,注重以“多屏幕”的空间形态,连接人与万物,包容不同介质。以此为准则,在企业办公空间设计上,设计师聚焦“向内海纳”与“向外输出”的调和与平衡,在遵循自然守正规律的基础上,完成对开放性场域的现代化升级。
01.
以光显象
自然光的写实主义“笔触”,与内在情境交织成浪漫诗意
这是一种壮丽的表演、一场博学多闻的演绎”
——柯布西耶(Le Corbusier)
“疏影横斜水清浅”,流光无声,浮沉错列,廊道两侧,树影的斑驳与鱼水的明澈相对应,素描出雅致与清欢的诗意之美。立面删繁就简而成的轻盈感,让光影的明暗、轻重、厚薄,都有序可循,如同电影中的造型语言,技法纯熟,直观形象,在体验者迂回踱步之时,将“潜台词”尽皆吐露。
等候区为体验者提供了沐光而憩之处,在此可邂逅曼妙,感受情景交融的旷达。正如美学家朱光潜在《谈美》中所阐释的:“在物我同一的境界中,移情作用最容易发生,因为我们根本就不能分辨所生的情感,到底是属于我,还是属于物的。”心境一体,既精妙,亦玄妙,自然的气度,打破时空维度的限制,借由光的加持,转变为范围更广的能量磁场。
02.
全景之域
空间中,人与物体的深度连接,不由两者距离、接触频率来决定,当空间从被动承载个体活动,转向主动映衬人的真实情绪,才能实现人与物的共生关联。公共办公区小玄关处,如电影般的“近景”,延续铺展,人在往来行走其间,自身主体性被放大,空间栖寄精神的作用,也愈发凸显。
隈研吾说:“优秀的建筑,是自然的延续。”安之若素的物质,在自然抽象逻辑推演的秩序里,也可以获得触及人心的节奏。办公室和会议室将光合作用重新演绎,赋予物质实体呼吸感,而空间的生长力,跳脱出人造的原本秩序,诠释引景入室的本义,正如赖特所言:“一个建筑,应该看起来是从那里成长起来的,并且与周围的环境和谐一致。”
03.
景深造意
取色自然,摆脱刻意装点,空间内部舒适的自然肌理,含蓄中蕴涵原始的疏放。设计语境对物质层面的感性化描摹,将人与量体的联结,推演向更高的美学境地,在升级空间功能性过程中,“自然的物与物的自然”这种双向思辨,呈现哲学的泛生活化表达。
越内敛,越深邃,空间的可视化张力,成为特点鲜明的“第一层肌肤”,消解了材质基于几何学意义上的固定样态。董事长办公室司空见惯的庄重感,在超越原本的物理形态后,变得意趣非凡、耐人寻味,蔓延出诗性格调。
木饰面以金属卡条收口,以璀璨光感为空间隐去威严,与地毯带来的地面表述交相辉映,形成视觉张力。顶部的漫射柔光,如丝绦轻抚,与置物架的壁灯相映成趣,交织的明暗光影,被定格为传递精致生活的情绪符号。切割分离的石质茶几,经过两处色调的对冲,呈现若即若离的动态美感,赋予室内环境“静中有动”的思辨意味。
04.
角色转变
作为一家专业的影视公司,“故事感”的创造,始终是一个不变的命题,而将“故事感”诉诸办公空间,则是以物质载体延续品牌形象的应有之义。从步入影音室开始,沉浸式的时空,不断打破体验者在职能场域里的“办公角色”,颠覆传统的身份认知。
——奇普菲尔德(David Chipperfield)
从空间的形态重构层面来说,奇普菲尔德所谓的“最真实的意义”,关乎从“我是谁”到“我可以是谁”的意识转变。正如伯纳德·屈米阐释的那样:“你进入一幢建筑,就像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故事里。”体验者经过空间中的“另类”部分,如同置身电影的连续情节中,实现生命个体与物质形态的统一。
餐厅与茶吧的结合,以最大的容纳度,让个体的无间关系,趋向于零距离状态。原木风包裹的返璞归真之境,经由传统审美法则指引,在潮流生活中被再造、渲染。在时代趣味与精神气韵耦合的过程中,办公群体开始向“社交共享者”这一角色转换。
“应是天仙狂醉,乱把白云揉碎”,露台树影婆娑,微风轻拂翠叶,散逸的草木清香,是被慢调时光“提纯”后的味道。无案牍之劳形,细品旅人心境,见天、见地、见自己的人生况味,在都市向野之处悄然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