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由LEPC(Landscape Education & Practice Community)和AECOM联合主办的“愿景 · 未来”景观主题论坛近日在AECOM北京办公室举行。六位来自高校和企业的知名学者和资深设计师与数十名规划设计界同行齐聚一堂进行专业交流。本次活动的发起人、LEPC年度召集人,AECOM景观设计总监黄剑介绍说,本次活动的主旨在于共同畅谈景观教育和行业发展的未来,分享各自在专业上的心得,探讨景观行业共同的愿景。
六位发言嘉宾分别是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风景园林学科带头人刘晖教授、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李迪华教授、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胡洁副院长、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风景园林和景观分院韩炳越副院长、东方园林首席设计师李建伟先生以及AECOM大中华区人居环境副总裁沈同生先生。六位发言人分享的内容侧重各不相同,但又相互交织,从“夯实专业之基”到“肩负职业之任”、 从“解读设计本质“到“定位景观专业价值”,再从“城之重地”到 “国之格局”,见解深刻,鞭辟入里。本文以观点为行文导向,含纳整合六位嘉宾的重要观点,与行业内外朋友分享。
从“夯实专业之基”到“肩负职业之任”
谈到景观专业的大学教育和企业培养,来自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的刘晖老师和来自北京大学的李迪华老师指出,大学的使命是“思想的产生与科学的精神”,学生不应急于求成,过度将重心放在实习就业之上,校园内打下的学科基础和形成的思维能力都是步入职场的前提。只有务实潜心修习,提升能力,才能待未来一展真正锋芒。
◎ 北京大学李迪华老师。
两位老师都在积极推动景观设计教育与行业良性互动,推动优秀设计人才的培养,李老师提出三点呼吁,皆意在“止快求慢,止急求质”,获得与会者认同:
01
首先是教育要保基础,确保学生有扎实而且广泛的基本知识。学生要清醒认识到终身受用的基础能力绝不可能一蹴而就,只能在理论学习和社会实践的反复穿插互动中逐渐积累。
02
其次,学校应重视注重设计表达、制图的规范和思维能力培养。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学习能力,培养不能之能。
03
第三,这个时代是重构学校与企业关系的时代,企业应该把专业基础是否扎实、是否有事业开阔能力、独创思维作为考察要求,这样行业才能向教育反馈积极信息,一起推动教育的发展。
◎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刘晖老师
◎ LEPC也开展多次线下活动,包括已经举办了四期的暑期设计工作营,提供老师与学生共同实践的平台,这类活动促进了学科和行业的健康发展。
此外,李老师还指出当今仍有部分大学的教育停留在服务城市园林建设的状态,未能根据行业需求与社会发展进行调整与更新。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行业与教育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中央提出国家要承担管理全部国土空间的责任,同时,提出改善民生,推动社会公平与正义。这两项任务是行业、专业的未来重任,需要周密的规划和精细化设计参与。
从“解读设计本质“到“定位景观专业价值”
来自东方园林的李建伟先生和来自AECOM的沈同生先生先后就设计的本质以及景观的功能上表达了自己的纾解,以概念为引,重点探讨景观设计承担的社会与历史使命。
李建伟先生通过字面与词语解释的方法,对“设计”进行了解读,“设”是筹划、布置、安排,“计”就是核算、策略、谋划,而谋划重在创新、理念与艺术,是设计的核心。所以设计是一种有目标、有计划的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创作活动,不只是为生活与商业,同时伴随着艺术性的创作过程,具有提供使用功能和作为艺术审美的两重意义。
◎ 东方园林首席设计师李建伟先生。
同其他几位老师一样,李建伟先生的眼界格局不在一城一园,而在邦国天下。面对今天全球日益严重的生态、资源枯竭等问题,李建伟先生指出景观应承担起保护自然资源的责任,而“国土景观”便是解决整体生态问题的大思路,解决城市生态问题的关键不在城市内部,而在城市之外, 包括流域、山系、气候带、日照、风、霜、雨、雪、,洋流…新时代的景观的内涵已经延伸到生态、生产、生活、经济、思想、文化、艺术、政治等各个方面。同时景观应多与农业、建筑、交通等合作,立足于整体发展战略与空间布局规划,对区域进行重新定位,并带动经济发展。
◎ 李建伟先生通过几个案例阐释了“国土景观”的管理体系和在不同尺度上的重要作用,包括协调自然地理区划之间的协同发展,区域经济与资源的关系等。
AECOM大中华区人居环境副总裁的沈同生先生从斯里兰卡水利工程遗址和吴哥窟的衰败为切入点,引出基础设施对于人类城市的重要性。未来二十年,纵观全球,还有二十亿人口将要进入城市,气候变迁 , 资源紧缺 , 环境污染 , 社会动荡 , 经济危机等种种的挑战 , 都是所有的城市必须努力面对的问题。所以多专业相互协作渗透的整合方案提交将是基础设施行业未来的出路。
景观作为城市环境的媒介与生态、社会、经济、市政等多重系统相互连接,有效地发挥其“韧性及绿色基础设施”(Resilient & Green Infrastructure)的功能,并和灰色基础设施协同构建,最终为城市提供一个更为优质的人居环境。因此,景观设计师应保持更为谦卑的态度去整合各个专业,在不同专业意见起冲突时,会选择将问题和可能的解决方法摆在台面上,共同寻找一个最符合社会价值的解决办法,并最终以不违背自然生态的方式呈现出来。
景观专业同时是一种对社会发展过程中呈现缺失的反省,是一种在人类与自然原初的关系被城市化、商业化或技术发达破坏后才出现的文化形式。景观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呈现, 包含了弹性;但是设计不应放任场地随其发展,而要有所干预及控制,能够产生环境中的某种特质来适应社会或使用人群的特定需求,所以景观的呈现需要通过精确具体的操作来实现。
从“城之重地”到 “国之格局 ”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的韩炳越副院长通过城市大型公园,谈到景观引领城市的发展,使城市更富有挑战和梦想。这一“城之重地”为城市中具有战略意义的绿色空间,为城市提供更优良的景观体验、城市内涵、生态价值和历史承载。
◎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韩炳越副院长。
他指出,大型公园绿地要注意生态环境综合贡献,交通、节点、水系和周边地区的关系处理。从生态角度建立人与自然的共享生境空间。绿地设计要能建立多功能体系,提供多种活动和功能,休闲娱乐、体育运动、科普教育和创新精神,达到对城市文化的再现。
景观设计行业现已步入构筑“蓝绿地球,共同家园”的新时代,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胡洁老师指出,规划从公园、社区、城市逐渐扩大到区域、国土,最终应将视野放大到全世界的格局。“在新时代下风景园林师应该有全球视野,着眼生命共同体,主动模糊设计边界,以一个大区域为系统进行研究。”
◎ 清华同衡胡洁副院长
然而新机遇下,行业仍有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在行业不断革新的同时,从业人士也应当相应作好充分准备:
01
首先,在国土生态安全的规划设计领域内,在以行政界线为边界的土地规划与大尺度分析上,国内风景园林还有很多需要学习的地方。
02
其次,宜居社会的设计普遍缺乏科学性和基础研究,公共开敞空间的规划设计本应与心理学、行为学息息相关,但国内在这方面的研究却是空白。近年来兴起的园艺疗法概念缺乏量化指标分析和科学手段支撑,适老园林等专项设计应建立健全的反馈评估体系,这些方面还有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
◎ 景观设计与其他专业互通互联,广泛合作。
03
第三,新技术在各行各业内都产生了一定的变革,也包括风景园林。数字化、大数据、新材料和新技术的运用都是行业的前沿,尤其航拍测绘技术和场地三维设计信息的获取将带来革命性的改变,大大提升工作效率。同时,在与其他规划设计进行合作时,风景园林师一定要跨出心理的舒适区,以开放包容的心态进行跨界合作,才能有所成长。
◎ 论坛嘉宾合照。(左起:沈同生、盛梅、刘晖、胡洁、梁钦东、李建伟、黄剑及李迪华)
论坛最后嘉宾们就高校专业教育,教师职责与困境,企业责任与导向,个人景观设计师的职业选择等话题进行了广泛的探讨,与现场观众进行了碰撞,氛围热烈。AECOM大中华区人居环境副总裁梁钦东先生进行了总结,指出学界与业界深度互动与合作对于行业发展的重要意义,和不同行业之间跨界发展的广阔前景。
超过2万人通过景观设计学和风景园林新青年的媒体平台收看了在线直播。我们希望本次“愿景·未来”主题景观论坛可以启发业内人士中勾画出共同的愿景,我们也期待未来行业内会有越来越多类似这样的行业交流和互动平台,聚焦行业的未来,一齐推动行业集体向前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