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沙乡村公园生态基础设施建设与提升(一期)| 上海园林

点击收藏 [ 建立属于你自己的在线项目数据库,带你一起进入知识管理时代 ]


项目背景

当前上海崇明正积极实施“+生态生态+”战略,提出建设具有全球引领示范作用的世界级生态岛。西沙乡村公园(一期)位于崇明区绿华镇,毗邻西沙·明珠湖景区,自然资源丰富,村庄条件成熟,具有较高的生态提升潜力和景观游憩价值,是崇明世界级生态岛建设的先行重点项目,在探索和推广“生态环境建设”和“乡村地区人文生态和谐发展”等方面具有典型示范意义。



在保护原始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针对生物多样性单一、公共空间活力缺失、场所文化薄弱等问题,通过景观设计优化生态环境、激活空间活力、重塑乡村记忆。西沙乡村公园(一期)的建设有利于稳固城乡生态结构,挖掘历史人文魅力,彰显崇明海岛地域特色和传统文化价值。



设计目标

生态基础设施提升对于保护乡村环境、提升乡村风貌、增强村民幸福感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本项目利用林、水、路、宅等生态要素构建乡村生命共同体,通过自然本底梳理和生态节点优化等手段,促进生态要素的可持续发展。以“生态西沙,花语绿华”为主题,构建自然生态与乡村人文融合的绿影碧湾,树立示范性的生态乡建标杆,创造生态保护与特色发展相结合的新型乡村公园。





设计思路


1)乡村原真性的保留与延续

01总平面图.jpg


以保护乡村生态肌理和尊重自然风貌基底为首要原则,通过科学修复措施尽可能保护乡村自然环境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森林、水系、村宅、道路都是西沙乡村公园的核心生态要素。景观设计遵循生态稳定、资源集约、建设有序的可持续发展理念,通过抚育森林空间、优化植物群落、丰富物种多样性等途径构建健康的森林生态系统,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利用水系整治、生态护岸建设、滨水绿化提升、桥涵改建等手段构建具有自我调控和修复功能的水生态系统,营造宜人的亲水环境;结合村民生活需要、环境需要、乡村发展需要等因素提升宅前屋后景观环境;梳理优化乡村道路网络。在此基础上适当考虑游憩容量,叠加符合乡村公园特性的游憩设施,实现生态资源的永续利用。



2)乡村土地的景观复兴

06盐碱地生态修复园.jpg


西沙乡村公园内的盐碱地生态修复实践是乡村土地景观复兴的重要尝试,面对土壤返盐严重、场地积水明显、植物生长不良的盐碱化土地,引入自然做功、低碳维护、空间感知等理念,旨在构建一个具有灵活性、适应性、渐进性的可持续生态系统,完成困难立地的生态转化。通过“挖→堆→流→处理”的技术手段打造“微地形→生态多样性→生态滞留池→现状水系→村级河道”的水循环系统,创造旱能灌、涝能排的盐碱地种植条件,并利用动植物的生态循环实现景观低维护。同时植入自然科普功能,运用植物、小品、标识等元素宣传盐碱地改良策略,向人们展示一种随着气候、水位、土壤变化能够自我适应、自我调节的湿地景观。



3)乡韵人文的诠释与传递

09农耕文化艺术体验园景观庭院.jpg


乡村景观是一种特定的文化符号,能够反映乡村地区的地理特征和发展历程中所形成的地域文化。设计尊重历史村落的自然演化形态,挖掘乡土文化元素应用于人居环境和公共空间的设计之中,以环境提升带动乡村氛围、以特色景点传递人文内涵,引发人们对于乡村生活的共鸣。农耕文化艺术体验园是西沙乡村公园传递文化特色的形象窗口。场地设计以生态自然、功能多样、乡土文化为理念,集农业体验、乡间游乐、服务接待等功能为一体。利用现状农田改造为户外稻田博物馆,将稻田、农耕、采摘等文化主题以艺术雕塑、互动装置、农趣小品、活动场地、特色景墙等形式融入自然环境之中,营造以参与性为主的农耕文化展示体验,传承当地农耕文化特色。



4)以乡村野趣为特色的景观游线

12橘香园驿站.jpg


乡村道路作为展示乡村地域特色的载体,是乡村公园建设中的重要组成元素。设计遵循功能复合、绿色生态、景观廊道的设计理念,对乡村道路系统进行分级梳理,以提升道路的连通性、环保性和景观性为目标构建完善的乡村交通网络。依托森林、水系、农田生态要素建立形式丰富的立体复合式慢行系统,串联林下步道、滨水栈道、田间小径等游憩路径,形成多维交织的游赏体验。重点打造绿道沿线景观特色,合理规划休闲驿站、林荫停车场等配套服务设施,为当地村民和游人提供健康舒适的绿色休闲游览体验。





结论

西沙乡村公园设计以尊重场地肌理,保护自然生态资源为基本原则,通过生态优化、功能植入、人文渗透等手段,激活空间魅力,塑造独特吸引点,为乡村地区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条件。设计注重对于乡村文化的显性表达和隐性传承,拓展与自然环境接触的多元化途径,旨在打造具有生态服务价值、休闲游憩价值和文化认同价值的乡村公园。项目充分契合崇明生态空间格局构建的总体要求,具有一定的区域示范作用。


项目概况
  • 手机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