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福州
有过多少个商业地标?
台江百货大楼、东街口东百大楼……
曾几何时
这些建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百货大楼
接力登场
成为福州最耀眼的商业名片
在城市更新的浪潮中
有些商贸地标
历经岁月洗礼
依旧矗立,不断提档升级
翻开发展新篇章
东街口东百大楼就是其中之一
背景
从最开始的东街口百货商店设计,到后续改造,东街口东百大楼的几经变迁,福建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皆参与其中,见证了东街口东百大楼从作为福州人共同记忆的传统“老百货”到福州“顶流”商圈的华丽蜕变。一代又一代福建设计人用匠心接续传承不断打造更新着福州城市的商业名片和典范。
1957年
“福州东街口百货商店”开业并轰动全省,成为福州最早的商业中心暨福州地标。
60年代东街口百货商店
1982年、1985年和1992年
东百大楼进行了3次改扩建。
80年代东街口百货商店
90年代东百大厦
2011年
为配合福州地铁建设,东百大厦进行改扩建,拆除了C、D楼,同时拆除福州地标性建筑东街口人行天桥。
2014年
东百大厦拆除B楼、E楼,本次改扩建完成后,地下二楼将与地铁1号线出入口直接连通。
2017年
改造升级的东百中心迎来A、B馆的重装开业,二者通过空中连廊相连接。
如今的东百大楼
东街店B楼建设项目
(2014-2017年)
东百中心恰位于城市新旧空间的交界面上,背靠“三坊七巷”这一著名历史文化街区,是集城市地铁站厅、地下商业步行街于一体的重要“纽带”。设计通过过街天桥、地下通道,采用地上地下空间一体化综合开发的模式,构筑了一个立体式大体量的城市综合商圈。
在设计理念上,项目团队匠心独运,以城市记忆为桥梁,精心织补历史与现代之间的脉络,尊重现有“三坊七巷”巷道肌理与风貌,巧妙地将传统民居瓦屋栉比和重重院落演绎成向现代都市徐徐展开的“历史画卷”,立面上精致的景窗与和谐的格律设计,不仅与潮流时尚相得益彰,更实现了传统与现代的融合共生,促进城市的有机更新,描绘出一种新商业的活力图景。
项目团队提出商业“立体纽带”概念,通过嵌入“空中通廊”,将东街口百货大楼B楼与东方百货串联成为一个跨街城市综合商业体,同时这个“立体纽带”也将本城市综合体与南街商业体系以及东街地铁交通体系紧密融合,极大激发该商圈的城市活力和多义性,有效推动周边区域的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
东街口天桥改造前后
地上部分设计以现代建筑风格为主,形成历史街区与新建区的过渡。“空中连廊”,让福州人民重拾“东街口天桥”旧时记忆,是对东街口天桥标志性记忆的一种复兴和致敬,又赋予了东街口全新景观特征。顶层设置的庆典中庭既是对传统院落文化的传承,又实现了对消费人流的喷淋式引导。地下部分为贯穿南街东西向的地下商场,作为一条纽带,连通建筑周围复杂的交通系统,做到了交通与商业建筑空间的融合与共生。
本基坑工程采用地下连续墙加三道混凝土桁架式内支撑的设计方案,并结合支撑体系上设置了土方开挖行车通道,方便了土方开挖和地下室施工,为整栋大楼的顺利竣工提供了工期保证。在设计过程中采用BIM技术和三维数值模拟分析,优化了设计方案,节省了造价,很好地保护了周边环境。
东百集团东街店AB楼
连接体改造加固
(2016-2017年)
本项目改造加固核心内容是,由原地梁悬挑承担着上部十多层高数千吨的荷载,改造成由新增的桩、柱承担且不能对原结构安全及使用造成影响,实现“偷梁换柱”,该项目省内没有成功可借鉴的案例,设计与施工难度之大,各项技术要求之高,在国内也是罕见。
项目团队建立悬挑梁增柱改造力学计算模型,提供深化设计理论依据,解决顶升卸荷关键技术控制指标;同时研究解决了10余项施工关键技术难题,并首次采用当时先进PLC多点同步顶升技术,实现全自动顶升、持荷、卸荷工作;为确保改造加固施工全过程安全,本工程充分应用岩土工程监测手段,制定应力、应变、沉降、变形监测方案,并确立预警值,首次采用了全自动化监测系统,实现数据实时传输远程预警、监控,做到动态设计、信息化施工。
新增柱改造示意图
PLC同步顶升及监测
历经60多年的发展变化,东百东街店始终根植于榕城,与城市同呼吸共命运,俨然成为福州的城市名片和窗口。东百中心的重生,是商业空间的一次重塑,更成为福州城市更新的典范,也为今后省内类似的老旧商圈改造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供稿|各有关部门
编辑|李晗 责编|施凉凉 审校|詹争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