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江旅游观光轻轨站点改造提升 | DDB秉仁设计

点击收藏 [ 建立属于你自己的在线项目数据库,带你一起进入知识管理时代 ]

楔子

我们引以为豪的是以一种立足城市,关注价值,坚守美学的开拓姿态,透过文化的重塑与推动,书写属于这个时代的释义与畅想。


640.jpg

▲ 插画:曲江轻轨全线站点一览 ©三猴一马家


2020年底,我们接到了一个特殊且有意思的任务。在西安大力推进城市更新的新背景下,为符合新曲江的形象,曲江轻轨线路启动了沿线站点的更新改造工程(即曲江5A级景区旅游观光配套项目辅助工程),对沿线的9个站体和1个维修站点进行更新改造。


640 (1).jpg

▲ 轻轨线路及观光列车 ©曲江轻轨


沿着全长6.8公里的轻轨游线漫步,或紧邻广场,或置身公园,一路皆是风景。其间间隔竖立起的这些体量不大的小型架空轻轨站,上部是站体,下部是辅助商业及便民设施等。我们希望纳入对城市的关怀、建造的关切、人性尺度的追求,用温暖的城市公共空间去承载起市民、游客对这座城市的需求,使这些被遗忘的空间重新融入城市生活。



01

设计背景


西安曲江旅游观光轻轨站点改造项目贯穿了大唐芙蓉园及曲江池遗址公园的周边范围,始末两站分别位于大唐不夜城步行街的南北两端。


作为曲江富有特色的旅游新地标,站点的改造人物除了满足轻轨本身的观光功能外,还需要从宏观角度来理解轻轨之于曲江,重塑业态,活化城市空间


640 (2).jpg

▲轻轨线及站点区位示意


02

设计策略——城市驿站


640 (3).jpg

▲ 设计基础要素分析 ©DDB秉仁设计


由于每个站体所处的外部环境各不相同,这给予了我们有更多机会去探讨超越建筑本身尺度和功能的建筑与环境的话题。站体在以一种公民建筑的姿态展现的同时,一方面需要融于原有的城市环境肌理,进而又可以强化自身环境的场所感,给予自己独特的空间属性。这是一种有趣的相互关系。


640 (4).jpg

▲ 立于繁忙路口的亮宝楼站

640 (5).jpg

▲ 与书店嵌合的大雁塔北广场站 ©吴清山

640 (6).jpg

▲ 为公园提供荫蔽的唐城墙遗址公园西站 ©尹涵硕


策略一

建筑与城市风貌、自然环境共生


我们通过现场调研,研究各站场地环境的城市风貌肌理,归纳总结周边建筑形态及站点区位,将环境特点融入其中,设计与周遭建筑风貌、尺度、活动相呼应的站体空间;同时考虑曲江自然环境的特色,将建筑材料元素与之融合,使建筑拥抱自然,也将自然带进建筑。


策略二

小型TOD模式综合开发与社会活动共生


引入TOD模式进行综合设计,以小型轻轨公共交通为导向,混合多用途的功能开发模型,在站点的基本交通功能之外提供不同的城市服务功能,与站点的人居活动共生,打造具有城市昭示性且富含生命力的都市驿站。这一个个微小的TOD,却让城市变得更生动。


640 (7).jpg

▲ 站体设想 ©DDB秉仁设计


升级改造后的曲江轻轨各有千秋。上部是游客的月台层,曲江的空中游览由这里开启;下部是辅助商业,分别是买手店,咖啡厅,下午茶,酒吧,深夜食堂……打造多彩的乐活IP。


640 (14).jpg
640 (9).jpg
640 (9).jpg
640 (10).jpg
640 (11).jpg
640 (12).jpg
640 (13).jpg

▲ 下层丰富的辅助商业(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各商家


曲江轻轨迁线改造方案整体项目共十个站点,设计依据站体外部的风貌肌理、自然环境、社会活动等不同属性分为四大类型--乐活·亭、绿野·屋、水岸·特、风貌·存


640 (15).jpg

▲ 四大站点类型



乐活 · 亭


乐活·亭包括唐城墙遗址公园西站、曲江池站、亮宝楼站以及大雁塔北广场站等这四个站。他们的共性是都位于城市广场的一隅。我们用“乐活·亭”的设计理念,希望鼓励人们驻足停留,这是建筑师对当地居民生活形态的美好祝愿。设计上采用双层坡屋顶的形式,以大小屋面来化解站体尺度问题,使站点空间与周边空旷的环境相互协调。建筑以一种钢木混合的外观表达了自身的轻巧和温暖度,也很好地回应了西安当地传统建筑风貌和元素。面向广场的大面积展示面,打造城市中引人入胜的站点风景。


640 (16).jpg▲ 唐城墙遗址公园公园一隅的乐活亭廊

——唐城墙遗址公园西站 ©吴清山

640 (17).jpg▲ 位于曲江池广场一角的乐食天地——曲江池站 ©吴清山
640 (18).jpg

 站立于下沉广场与繁忙路口的一角,与背后庄重传统的亮宝楼相呼应。是下沉广场里闹中取静的轻盈小苑。

——亮宝楼站 ©DDB秉仁设计 ©吴清山

640 (19).jpg▲ 大雁塔北广场旁,街角的时尚小馆——大雁塔北广场站 ©吴清山



绿野 · 屋


绿野·屋置身于浓郁的历史风貌公园景区中,畅观楼站是典型的代表。基地背靠景区内充满绿植的山丘上,正面是公园小径。建筑设计因势而为,提供了不同标高的休憩场所,并为餐饮提供充足的外摆空间。建筑呈现出森林小屋的外观,石瓦屋面,砌石墙面以及接近自然的立面木质材料,表达出身处公园内的一种“真实”回应。


640 (20).jpg▲ 依山傍林的森林小屋——畅观楼站 照片©吴清山
640 (21).jpg

▲ 将变电站与主站体用同样的建筑语言组织在一起,形成错落的建筑形体 ©吴清山

640 (22).jpg

▲ 畅观楼站细部


水岸·特包含寒窑站唐城墙遗址公园东站两个站点。寒窑站利用湖景及环境优势,结合爱情文创主题,呈现出一个面向湖面水平舒展的建筑体量。屋顶的木质网格和天窗引导情侣们拾级而上,用另一种维度去“欣赏”周边的美景。而与之相反的唐城墙遗址公园东站,与水岸的结合之后,更像是一栋隐秘在河岸柳树林里的花房建筑。建筑本身与环境相得益彰,共同成为了“被欣赏”的风景。这是我们对“看”与“被看”不同的回应方式。


640 (23).jpg▲ 利用湖景及环境优势,呈现出一个面向湖面水平舒展的建筑体量

——寒窑站 ©吴清山

640 (24).jpg▲ 隐于水岸的玻璃屋——唐城墙遗址公园东站 ©吴清山



风貌 · 存


风貌·存包含大唐芙蓉园站,维修站以及阅江楼站这三个站体。由于这三个站点的位置、风貌的特殊性,改造方式主要以适度更新为主。大唐芙蓉园站作为大唐芙蓉园景区的一个重要建筑组成,提升主旨在尊重原唐风传统建筑风貌的基础上,融入现代的建筑设计元素。商业界面采用帘幕的理念,大面积的弧形玻璃暗示出一种时代感。维修厂站除了提供维持轻轨车辆整备、维修功能之外,也结合业态,赋予工业风的厂房新的活力。


640 (25).jpg640 (26).jpg
640 (27).jpg

▲ 采用帘幕的理念,大面积的弧形玻璃暗示出一种时代感

——大唐芙蓉园东站 ©吴清山

640 (28).jpg
640 (29).jpg
640 (30).jpg▲ 以轻盈的构造和序列,打破原有维修厂的沉闷感

——维修厂站 ©吴清山


在上述站点设计的同时,我们还设置了卫生间、座椅、智能设备等便民功能,建设一个个可以休息的地方、可以充电的地方。建筑最核心的「温度」不再是建筑师自顾自的,而是做到了对环境、功能、和使用者的响应


03

构造研究


/ 建筑结构拆改 /


为了更好地平衡改造效果和改造成本之间的矛盾,我们决定在原有建筑8x24米的框架结构中,保留原有钢结构体系对既有墙面及梁柱外包进行拆除,恢复到原有钢结构状态;将月台层原有的柱梁重新替换成新的钢构以适应不同站体的结构效果。

640 (31).jpg

▲ 站体拆改过程 ©DDB秉仁设计

640 (32).jpg

▲ 站体拆改前后对比 ©DDB秉仁设计

640 (33).jpg

▲ 新旧柱转换的衔接 ©DDB秉仁设计



/ 结构材料选型 /


在材料的选择上, 我们希望透过最本质的材料去体现“最真实的建筑”属性。结构设计之初原定为木结构,因种种原因最后调整为以钢构包木的结构形式。舒展的屋面,水平向展开的姿态,树木的植载,自然的融入,形成了生动、轻盈有质感的真实建筑。


640 (34).jpg

▲结构材料选型 ©DDB秉仁设计

640 (35).jpg

▲ 建筑结构模型-外包后再现的钢木结构外观 ©DDB秉仁设计

640 (36).jpg

▲ 改造后月台层效果——唐城墙遗址公园西站 ©吴清山



/ 屋面及吊顶选型 /


在结构形式确定之后,我们尝试了吊顶不同程度包覆性及屋顶材料的选择, 希望通过不同材料的搭配比较,不同比例的比较以及不同构造细节和构件尺寸的比较,还原真实的建造逻辑。最终,吊顶形式采用裸露的钢梁结合复合木板及木纹铝板, 屋顶形式选用金属直立锁边及石瓦屋面, 为最终呈现效果。


640.png

深灰色钢梁及深色吊顶

640 (1).png

木结构及屋面檩条

640 (2).png

木结构及木色吊顶

640 (3).png

木色吊顶包覆屋面结构

▲ 屋顶包覆性效果研究 ©DDB秉仁设计

640 (4).png

木瓦

640 (5).png

石瓦

640 (6).png

直立锁边金属

640 (7).png

复合板金属

▲ 屋面材料效果比较 ©DDB秉仁设计



/ 节点收口研究 /


为了进一步表达空间构筑的真实性,我们从建筑尺度探究到细部节点。在公共的月台层空间展露原有的钢梁结构, 在近人尺度可视的角度, 探讨不同截面的细部处理的不同效果。

640 (37).jpg

▲ 月台层节点效果研究 ©DDB秉仁设计


端部的变截面处理及收边材料从金属构件到轻薄的金属板选择,目的在控制合适尺寸带来的观感,主要呈现出屋顶檐口的轻薄,而非常规厚重的处理。


640 (38).jpg

▲ 端部梁细部处理研究/檐口收边处理研究 ©DDB秉仁设计

640 (39).jpg

▲檐口细部——亮宝楼站



EPILOGUE

结语


“城市空间最有趣的一点就是将建筑嵌入城市环境当中,功能也能随着城市需要而改变。建筑虽然微小,但能让城市变得更生动。”


我们期待随着曲江轻轨站体的改造建设,这些微小的城市TOD能真正参与、融入人们的城市生活,成为有温度的生命体。


640 (40).jpg
640 (41).jpg

▲ HLLLLK浩李客STANCE SHOP——唐城墙遗址公园西站 ©尹涵硕



COMMENTS

专家点评

640 (42).jpg

同济大学建筑系常务主任

 王一 博士


西安“曲江旅游观光轻轨站点改造提升”项目的贡献,在于它为现有轻轨系统重新焕发活力注入了生命力,也为以大唐芙蓉园和曲江遗址公园为核心的城市公共空间叠加上了一个具有当代性和丰富想象空间的线性活力要素赋予了城市一个被公共生活所定义的新的结构


原先的观光轻轨虽然被定位为“观光轻轨”的角色,但实质上仍然是被当作一种单纯的市政基础设施要素而存在,忽略了它所蕴含的激发城市空间活力和公共生活多样性的潜力


设计以一种新的态度看待市政基础设施,把它视为城市空间体验和行为链条的关键环节。这一立场恰恰赋予了轻轨系统所在区域一种场所的厚度,包括更加混合的功能、更加丰富的空间层次、更加人性化的步行体验、观察环境的更多维的视角,等等,带来了被不确定的行为所定义的多样性和丰富性,而这样一种厚度是相当一部分的中国城市里那些单薄的“公共空间”所不具备的特质。


对于城市而言,某栋建筑,某个要素,某一街区,甚至是整个城市,在发展中总是有起起落落,生生死死,这是城市建筑生命轮回的常态。在当代城市中,建筑师要面对的问题,正在越来越多地转向这些失落的要素,并且必须以一种积极的态度去看待这些“蛰伏”在城市中的空间片段,以一种耐心和智慧将它们转化为城市更新的契机。


可以看得出来,建筑师在设计中一直在积极思考项目的城市性贡献,关键的设计策略来自于对环境恰如其分的反应。“驿站”所包含的流动、停留、交流等涵义,与“车站”的概念大相径庭,正体现了设计师对于项目核心问题的机智把握。而对于尺度的调节、材料的运用和色彩的处理,又使得这些“驿站”在个性迥异的同时,体现出对于人性的充分尊重。


“曲江旅游观光轻轨改造提升项目”的每一部分的规模都不大,但在整体上其折射出的理念和策略,对当代中国城市的发展是具有启发性和借鉴价值的。



项目概况

项目名称:曲江旅游观光轻轨站点改造提升(曲江5A级景区旅游观光配套项目辅助工程)

项目业主:西安曲江旅游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项目位置:陕西省西安市曲江新区

项目功能:公共建筑、交通建筑、市政服务设施

设计时间:2020-2022

用地面积:3599m²

建筑面积:6997m²

建筑设计:上海秉仁建筑师事务所(普通合伙)

总建筑师:马庆禕

设计总监:滕露莹

设计团队:林家豪、张庭维、黄紫璇、徐荣耀、邵鹏、邵帅、吴彬彬

合作单位

施工图设计:中联西北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幕墙设计及施工总包:紫旭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结构顾问:吴宏磊、吴昊

景观设计:陕西保利园林建设有限公司

泛光设计:西安明源声光电艺术应用工程有限公司

项目摄影:吴清山、尹涵硕、DDB秉仁建筑



项目概况
  • 手机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