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视界 | 建筑大师的青年时代
阅读:6182 2019-05-04

✎ 编辑:璇仔


对于年轻时应该怎样度过,没有确切的定义。建筑师的成长亦是如此。年轻的柯布忙着旅行,手绘稿堆砌如山,他要去历史中找寻建筑的真谛;而年轻时的康日复一日画着平民住宅,做着一名理性的实干主义者,与日后形象相去甚远。

 

我们无法定义青年时代,但或许可以用一些例子折射出一些态度。今天,ARCHINA将带你窥见你心目中建筑大师年轻时候的样子。


正如,每个人的成长脱离不了其所处的环境,回顾建筑师的青年时代也应从其所处的时代背景谈起。


1908年,立体主义在法国诞生。并广泛影响了包括欧洲在内的很多地方。俄国出现了构成主义,在荷兰的乌得勒支有利特维尔德,在德国有格罗皮乌斯和密斯,在法国有柯布西埃。各种受立体主义影响产生的思潮层出不穷。那是一个变化的时代。


webwxgetmsgimg.jpg

年轻时代的旅行具有深远意义

勒·柯布西耶

 


勒·柯布西耶(1887-1965)


勒·柯布西耶,现代建筑的旗手,开启了现代建筑史诗的新篇章。他激进、充满革新精神,年轻时更是个不折不扣的“问题青年”。


1887年,柯布出生于瑞士一个山城,没有科班教育的机会,得不到体制能给他的现成答案,或者说现成答案并不能令他信服。年轻的柯布内心充满了问题、焦虑,他思考的深度和强度在青年时期特别的突出。


640.webp.jpg

▲ 1908~1909年,柯布西耶在法国建筑师贝瑞的事务所工作 © 图片来源于网络

 

柯布在青年时代四处游荡,全靠自学。在16世纪的欧洲,贵族青年们有着壮游的习惯。柯布也在他20岁时开启人生中的第一次长途跋涉,这之后他走过的地方远远超出了一般意义上的壮游——1907年意大利北部之旅,1909年的德国之旅,1911年的东方之旅(近东、中东地区,主要是东欧、土耳其、希腊、埃及等地)。


旅行是年轻的柯布疏解内心困惑的出口,也是他与世界对话的方式。从他日后出版的《东方游记》一书中,年仅24岁的柯布便展现出惊人的知识储备量。这次东方之旅成为开启他日后建筑与艺术之门的钥匙,被他十分看重,他曾说“年轻时代的旅行具有深远意义“。

 

而若干年后的日本,一位高中毕业的青年在大阪的旧书店内,翻到了柯布勾勒的建筑图册,深受震撼的他决心亲眼见证欧洲建筑的魅力,这个人就是安藤。


参考文献:《也谈柯布》、《建筑师的养成实录》


1920年,勒·柯布西耶在巴黎同一些年轻的艺术家和文学家创办《新精神》杂志,写文章鼓吹创造新建筑。1923年出版《走向新建筑》一书,这本书像一声春雷,表明新建筑运动高潮——现代建筑运动——的到来。


webwxgetmsgimg (1).jpg


年轻时候关心社会和平民

路易斯·康



 

路易斯·康(1901-1974)

 

“砖,你想成为什么?”被称为“建筑诗哲”的路易斯·康,他的建筑充满神圣的宗教意味和诗意氛围,令人屏息凝神,流连忘返。但在他年轻的时候,他是个理性的实干主义者。


1901年康出生于爱沙尼亚小,1905年随父母移居美国费城,1924年,毕业于费城宾夕法尼亚大学。康年轻就读期间康深受法国古典学院派的影响,也见证了现代主义建筑运动的狂飙突进。


640.webp (1).jpg

▲ 1924年6月,摄于宾夕法尼亚大学海顿大厅台阶上的毕业照,中间是路易斯·康  © 图片来源于《在建筑的王国中》

但毕业后的他似乎并不得志,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经济萧条,大量的平民住宅成为紧需,大学毕业后的10年间,康辗转于多个设计院,却干着相同的工作——绘图员。他曾领导一个非营利性的“建筑研究小组”关心严肃的问题,如社会责任和平民住宅。20世纪40年代他又投身工人住宅设计。此时的康是一位现实主义、坚持实践理性的社会工作者,与其后期理想主义、形而上学的建筑思想家形象大相径庭。

 

1944年,康公开发表第一篇长篇论文《纪念性》。这篇文章的地位不亚于勒·柯布西耶的《走向新建筑》,既是对之前实践思考的总结,也开启了康工作的新起点。1950年,罗马之旅成为康思想转折点,并形成自己的建筑风格。50岁他凭借耶鲁大学美术馆一战成名。

 

参考文献:《世人不识路易斯·康》,《路易斯·Ⅰ·康文章“纪念性”解读》

 


webwxgetmsgimg (2).jpg


《中国建筑史》要由中国人来写

梁思成


 

梁思成(1901-1972)


顺着时间的线索,回到国内。此时便不得不提国人心中的建筑教育家、建筑学者梁思成。相比之下,梁思成在年轻时就表现出清楚的意志——编写由中国人自己写的《中国建筑史》。


梁思成1901年生于日本东京,1912年随父母回国,先住在天津,后来到北京。1915年进入清华大学。1924年,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学习建筑设计,深受欧美最有影响的“学院派”的影响。

 

20年代,折衷主义在整个美国建筑界大行其道,一切建筑外形的设计必须采用古代的一种建筑形式,不做大的改动,只是在平面上重新划分。梁思成对于这种功能与形式脱节,外形死板地模仿古建筑的学习方法产生怀疑。


梁思成在学生期间就对建筑史及古典装饰上表现出浓厚兴趣。整理中国自己的建筑史也成为萦绕他心中的一桩大事。1927年梁思成获得硕士学位,后赴哈佛大学学习建筑史,研究中国古代建筑。


640.webp (2).jpg

▲ 1926年梁思成(右)与陈植(左)在宾夕法尼亚大学 © 图片来源于《建筑师梁思成》

1928年,梁思成回国在东北大学任教,创立了中国现代教育史上第一个建筑学系。1931年,梁思成到中国营造学社工作,于次年整理完成《清式营造则例》一书。同时,梁思成认为对古建筑的研究不能停留在古籍中,必须对实物测绘调查。从此开启了对中国各地古建筑测绘调研的漫长旅途。可以说,营造学社在推动我国古建筑调研保护中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1942年梁思成开始编写《中国建筑史》并于1944年完书,这是我国第一本由中国人自己编写的比较完整系统的中国建筑史。梁思成实现了“《中国建筑史》要由中国人来写”的夙愿。

 

参考文献:《建筑师梁思成》



webwxgetmsgimg (3).jpg


年轻的时候想做实际工程设计

贝聿铭



贝聿铭(1917)

 

贝聿铭,美籍华人建筑师,有着“现代建筑最后的大师”之称,建筑作品遍布世界各地。但他的建筑之路却比一般人开始的晚的多,年轻的他曾很长一段时间投身于房地产行业。


贝聿铭1917年生于中国广东。18岁时来到美国,最初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学习,后进入麻省理工学院,后又转到哈佛大学师从格鲁皮乌斯,追随国际式的建筑风格。在这其中,除了他的导师格罗皮乌斯,柯布西耶可以说是贝聿铭学生时期的精神导师。柯布作品以几何美感与混凝土呈现雕塑感,在贝聿铭作品中屡屡可见柯布西耶的影响。

 

贝聿铭从哈佛大学硕士毕业之后,没有选择做建筑设计师,而是成为了一名建筑工程师。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面对建筑设计量有限但对住宅建筑有着大量需求的美国市场,他投身于房地产行业。与纽约的房地产巨子泽肯多夫合作,从1948年到1960年。一直到1960年,时年43岁的贝聿铭才有了建筑实践的机会。


640.webp (3).jpg

▲ 麻省理工学院地球科学馆(1959-1964)© 图片来源于《建筑师的20岁》

 

参考文献:《建筑师的20岁》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现代主义建筑在庆幸自己成为社会主流思潮的同时又发现自己的不足,一批建筑师开始对现代主义进行批判性思考。这一时期是一个建筑师自我反思与建筑思潮再次出现变化与变革的时期。


 


webwxgetmsgimg (4).jpg


一天中要有一段“宁静时刻”

伦佐·皮亚诺




伦佐·皮亚诺(1937)


提到伦佐·皮亚诺,第一印象便是他和罗杰斯共同创作的“蓬皮杜文化艺术中心”,那个年纪轻轻便震撼整个建筑界的人,其实内心很向往一段独处的安静时光。


皮亚诺1937年生于意大利的热那亚。1964年毕业于米兰技术学院。在1971年的设计竞赛中被选为“蓬皮杜文化艺术中心”的设计者(与理查德·罗杰斯合作)。当时他只有33岁。1977年“蓬皮杜文化艺术中心”完成。在这栋建筑中,涂成原色的钢铁桁架、通风管道、电梯井道、圆形自动扶梯通道覆盖了整个外立面,这个外观造型给当时建筑界极大的冲击。

 

年轻的伦佐·皮亚诺是敢说敢做的,也对传统带有反叛精神,从他的成名作变可见一斑。他是自我意志的捍卫者,年轻时的他会在一天中保持一段时间的“宁静时刻”,对他而言是反思和内省。你可以想象到一个画面,在热那亚一座无路可达如同孤岛的山上,有一位建筑师在工作室里一边安静端坐,一边抽着他自己做的小雪茄,那也是他一天中的“高光时刻”。


640.webp (4).jpg

刚成立的热那亚事务所 © Renzo Piano Building Workshop

 

参考文献:《建筑师的20岁》



20世纪70年代,国际式建筑在质疑声中日渐式微。1977年,美国建筑评论家詹克斯出版了一本书,书名是《后现代建筑语言》。在这本书中,詹克斯宣称“现代主义建筑死了”。也就是从此时开始,国际式建筑在神坛上轰然倒塌,建筑进入了一个诸子百家、繁星璀璨的新时代。




webwxgetmsgimg (5).jpg

青春就是爱与革命

安藤忠雄



安藤忠雄(1941)


安藤忠雄,以自学的方式学习建筑,并开创了一套独特、崭新的建筑风格。你很难将那清水混凝土的冰冷气质与他那颗狂热的内心联系起来,但年少时的他确实是一个将“青春就是爱与革命”作为信仰的热血青年。


1941年,安藤出生在日本大阪,跟着祖母长大。受家境影响,17岁走上了职业拳击手的道路。没有上过大学的安藤,偏偏在年轻的时候柯布西耶的书,受他启发,开启了自己的建筑师之路。18岁开始游历日本考察日本传统建筑。20岁开始游学于美国、欧洲和非洲。28岁创办“安藤忠雄建筑研究所”。


640.webp (5).jpg

1968年,28岁的安藤和他的事务所 © 图片来源于网络

 

20世纪70年代的日本向多元价值并存的时代转变,许多人沉浸在这种多元化带来的享乐空间里,但安藤并不以为然。1976年安藤的代表作“住吉的长屋”诞生,一经面世就如深水炸弹般将涟漪从大阪扩散到全世界。建筑扎根于土壤与生活、清水混凝土的冰冷气质以及四季自然的严酷而温柔的变化,表达出安藤对当时“时尚建筑师”的不屑一顾。“我的事务所每天都是一个生产现实的战场“安藤说。可以想像年轻时的他,充满对现实世界、对建筑现状的不满,像一个拳击手一样,持续凭借着对建筑的一腔热血去反省去抗争。  


参考文献:《超越地平线》

 

这个时候若是把目光转移到偏远的印度尼西亚,童年的库哈斯旅居于此。他见证了这个小国家的独立,和欧洲势力的离开,而他那时思考的是欧洲势力的衰微会对建筑产生怎样的影响。

 


webwxgetmsgimg (6).jpg

用记者的眼光观察世界

雷姆·库哈斯



雷姆·库哈斯(1944)

 

雷姆·库哈斯,建筑理论家、建筑师,凭借一本《癫狂的纽约》轰动世人 。他对城市、建筑的探讨就如同他本人的目光一样,犀利、令人炫目。他敏锐的洞悉能力与他年轻时的记者出身分不开。


1944年雷姆·库哈斯出生于荷兰鹿特丹。他8岁跟随父亲迁居至印度尼西亚的雅加达,12岁回到荷兰,这段经历给予他对于不同文化、生活甚至对于建筑的思考。1963年,19岁的库哈斯开始工作,他为荷兰的《海牙邮报》主持专栏并撰稿,1965年,库哈斯成为该报的新闻记者兼编剧。而正是此时,库哈斯接触到前苏联构成主义大师列奥尼多富的作品,深深震撼了库哈斯,并让他意识到自身所学的电影剧本与建筑艺术之间的许多共同点。


640.webp (6).jpg

青年库哈斯 © 图片来源于网络

 

据库哈斯自己说,他职业生涯的转变发生在24岁。1967年,库哈斯系列报道“性在荷兰”一经报道即遭到猛烈抨击,他一怒之下辞去报社工作。时值库哈斯的朋友在代尔夫特大学(University of Delft)学习建筑学。在朋友的要求下,库哈斯在建筑学课上发表了一篇关于他的电影的演讲。1968年,库哈斯转行学建筑,就读于伦敦建筑协会学校,多元又超前的校园氛围让库哈斯如鱼得水。

 

1972年库哈斯凭借奖学金,在美国生活了很长一段时间,记者的身份也让他开始剖析都市文化对于建筑的影响。1975年库哈斯与扎哈·哈迪德、艾利娅·曾格荷里斯在伦敦创办大都会建筑事务所(OMA)。1978年出版《疯狂的纽约》被世人所知,时年34岁。

 

参考文献:《雷姆·库哈斯——建筑大师中的记者》

 

回首往事,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老一辈建筑师成长的时代和各自不同的经历影响了他们在建筑上的道路。

 

在当今中国,新生代建筑师其建筑思考与研究领域,也各成网络,在老一代建筑师身旁生长出自己的世界。

 

虽然处于不同的时代,建筑师肩负着不同的时代使命。但建筑师对于人居环境的努力是不分时代与地域的。

 

正如库哈斯所说,在电影和建筑中“你都在考虑情节,你必须以一种有趣、有意义或神秘的方式来构建情节。”不管怎样,也许乐在其中才是建筑师对待建筑最好的态度。


#谨以此文,回顾建筑前辈们的青年时代,给予现在年轻建筑师以引导与思考。


640.webp (7).jpg

ARCHINA 所有平台上发布的项目、招聘、资讯等内容,部分由第三方提供或系统自动收录。资料版权属于第三方,若信息不实或涉及版权问题,需要版权方和第三方沟通,ARCHINA 将配合对接,并在确认无误后删除涉及版权问题的信息,相应的法律责任均由资料提供方承担。
推荐阅读  
2021年12月31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布第十批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名单。我院副总建筑师 张利 教授入选 第十批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
2022-01-08THAD清华建筑设计院 建筑大师  阅读:4406
2021年5月10日,Art Gensler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米尔谷家中安详辞世,享年85岁。作为一位极富远见的建筑师,他将一间小型工作室逐步缔造为业内规模最大、享誉最盛的建筑设计公司之一。
2021-05-17Gensler 建筑大师 Gensler  阅读:4256
丹麦SHL建筑事务所合伙人、创意总监,优秀的建筑师和设计教育者,目前常驻上海。过去20年里,Chris带领他的创意和设计团队在欧洲、亚洲和北美工作,在文化、教育、办公、住宅等多个领域拥有地标性建筑设计作品
2019-11-14ARCHINA 论坛 建筑大师  阅读:4689
小编为大家收集了西雅图Olson Kundig建筑事务所的联合创始人、美国建筑师Jim Olson的10大经典项目,小到一个宴会厅,大到面向海洋的泳池酒店,这些项目也会在其新书中展示。
2018-06-21专筑 建筑大师 经典作品  阅读:7481
JIA对话是由ARCHINA建筑中国和ARCHINA特邀记者刘佳女士共同发起的对话栏目。探寻设计师们内心的世界,分享他们的成长、他们的苦恼、感受他们的坚毅。
2018-05-11JIA对话 藤本壮介 建筑大师 日本  阅读:8141


评论


请 [登录] 后评论

资讯概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