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CHINA专访DAO国际设计集团设计总监William Koetting:最简单的小事带来最大的改变
阅读:3293 2013-06-24

 

媒体:ARCHINA建筑中国网、《建筑中国周刊》

时间:2013510

受访人:William Koetting DAO国际设计集团设计总监 

记者:顾茹彬


IMG_7474_副本


《建筑中国周刊》:
相信建筑师的脑袋里一定装了许多奇妙的概念,不知道您有没有设想过50年或者更久以后的城市样貌和人们的生活方式?像《星球大战》或者其他科幻片里的一些场景会不会出现呢?

 
William Koetting首先我想说一下我对未来的定义。我看到的未来细分为三个类别——首先是“不久的未来”,就是未来10年;然后是“长远的未来”,就是10到50年的未来。最后是“扩张的未来”,就是50年以后的未来。

 
在“不久的未来”,我看到更多的是绿色技术的应用,但是城市设计的基本构建会维持目前的处理方式。我们注意到城市正在沿着低碳的脚步发展,然而技术改进的速度远远超过了人们接受和适应的程度。每一个时代的人都习惯于他们那个时候的生活方式,所以想要很快创建一个实质性的变化是有一定困难的。因此,城市发展中最“大”的变化往往并不是技术进步的结果,而是人类不断繁衍生息的结果。

 
在“长远的未来”,我看到事物开始朝着可视化的方向变化,城市建筑将更高、更简明,同时,今天这种密集的城市群落会逐渐被纵横交错的绿地所改善,甚至农业种植也将会渗透进城市里。世界各地的城市规划机构经过研究现已通过了这种未来城市的新模式——一个生态发展的垂直和水平网格分布模式。我将在后面做详细讨论。

 
最后,在“扩张的未来”我看到的是一片科学技术发达到有些科幻的城市样貌。那时可能会发展到水下城市、宇宙空间社区等,最终一步步扩展到其他星球上。与此同时我也认为,彼时地球上的城市无疑将变成以低碳为导向,诸多当下的环境问题也将最终走上一条真正的解决之路。

 
《建筑中国周刊》:您认为影响未来城市形态的主要因素包括哪些?就现在的建设模式来看会产生哪些弊端呢?

 
William Koetting:我认为未来的城市形态将会以两种截然不同的方式发展。一个是现有城市的改造和扩建,另一种是完全新城市的形成。这个问题我会以“长远的未来”作为背景来回答。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那些已建立起来的城市,毫无疑问它们的发展首先将受到边界的约束。其次是服务的设置,我认为未来现存的城市将会慢慢发展成各中类似独立吊舱形式的集合。这些不同的吊舱因不同的服务类型形成,如工业吊舱,农业吊舱和住宅或商业吊舱。间或其间的可以是一些休闲,教育和娱乐设施。这样做可以保证解构的最少化但仍保持发展的灵活性和增长性。到那时城市将变为一个由多个城市综合体组成的复合体系,既能维持舒适的生活方式,又能确保可持续的低碳生态未来。

 
至于未来,我预测每座城市都将成为一整套网络中的一个枢纽,通过高效的运输设备链接到其他城市网络,和现在不同的是,那些运输设备将主要用于产品运输而不再是人流搭载,为不断增长的人口创造必需的效率。当然,毕竟人类总是渴望旅行的,所以相信大部分城市都会实现更高效的航空客运形式,特别是在每个客运中心里,舒适的生活方式和可持续的环境需求都能得到满足。

 
《建筑中国周刊》:在人口急速膨胀的今天,土地资源越来越紧张。针对这一趋势有没有什么好的解决方法?是不是意味着摩天大楼将越堆越高?

 
William Koetting在现实中我尚未看到紧张的土地资源,目前仍然有大量的土地可以满足人口增长的需求。但是,如果我们继续以过去100年的发展模式走下去,那么是的,我认为土地资源将日趋紧张。不少城市规划师和建筑师已经认识到了这个事实,并开始采取措施加以纠正,而新的思维方式正在不断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

 
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不一定是建造更高的摩天大楼,但是我想更多的摩天大楼却可以为更多的人提供住房。理论上这听起来像一个可怕的解决方案,然而摩天大楼不会如我们今天所见的一成不变。他们可能会形成一种和露天公园、农业耕地等等生态元素融合在一起的整体垂直结构。而同时我也认为未来城市会有一种不依赖私人汽车而是更高效的集体运输工具的解决方案,毕竟未来的城市不会涉及到过多运输需求,大多事件可以直接在城市和城市周边完成。

 
至于土地的问题,我从来没有想过哪个国家的城市已经将它们的土地资源利用到了极限,因为大自然的美丽,开放的环境,野生动物,鸟类,新鲜的空气和水以及平静和灵感对人类的存在是至关重要的,人类总是会需要这些东西所以它们不会完全被人造建筑所取代。

 
《建筑中国周刊》:中国有相当一部分建筑在达到年限之前就被拆除,造成了很大的资源浪费,这或许是因为建筑在设计时没有很好地考虑到对将来的适用性。那么您在设计中是如何思考这类问题的?

 
William Koetting表面上看中国解构技术存在着很大的浪费,但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为了节省时间和金钱,这些早前的建筑用的材料并不昂贵,而且施工速度很快。这也是中国过去的经济条件所决定。正因为如此,许多被拆除的建筑已经履行了他们的使命,即使寿命短,但它们已被高效的利用过。

 
中国近年来的发展,强调传统习俗和传统生活方式。我眼中的新中国正在以引跑者的姿态拥抱着22世纪的新技术和施工实践。很多中国建筑师已经看到了传统做法的局限性,但他们并没有完全抛弃传统的思维方式,而是正在将传统的重要精髓吸纳进现代高科技中。现如今城市设计师的工作不仅仅是解决以前的问题,更是要认真分析当前存在的问题,并预期未来可能发生的问题,由此纳入到他们的设计中!

 
《建筑中国周刊》:在您的理解中,什么样的建筑可以称之为具有可持续性的?

 
William Koetting我经常看到术语“可持续建筑”和“绿色低碳建筑”被同时使用。这些短语有不同的含义,他们往往没有被正确使用。

 
可持续建筑是指以对人类、动物等自然环境伤害最小为原则的建筑。可持续发展产品减少了对环境的影响,是完全可再生和可持续发展的。可持续发展的原材料不损害周边地区,不污染空气。在生态学中的“可持续”一词描述生物系统如何随着时间的推移保持多样性和高效性。对于人类健康来说,这是一种长期而有利的因素,反过来说又是自然界的福祉和负责任地使用自然资源的结果。

 
这就是“可持续发展”的定义,所以我们打破它的条条框框还是比较容易理解的。比方说,你有一个iPod,你可能不认为它在环保方面有何特别之处。其实,这是一个相当环保的产品,有了它你不需要去商店购买CD,你的车就不会污染环境,它也不会占用太多空间。这是一个“绿色”的产品,但它是可持续的吗?不是的,在它配送到其他国家的过程中需要很多的燃料。此外,iPod的电量来自火力或核动力发电厂。制造,运输和供电都以不耗尽资源或危害环境的方式来完成才是真正的可持续发展。所以,你可能看到的产品是“绿色”的,但不是“可持续发展的”。

 
现在,让我们看另一个例子,这个产品是“可持续发展”的,但不是“绿色”的,如100%再生纸巾。虽然建立由回收材料制造的纸巾被认为是一种环保的选择,但再生纸巾的发展并不是一路绿灯。他们只是一种为了方便扔进垃圾桶的产品。营销的目的是让消费者相信,他们所购买的产品具有更大的环保效益,而事实上,这并不是真正的“绿色”。一个绿色的选择将是,再生纤维可重复使用的毛巾。

 
现在,我想你能够理解绿色和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差异。所以,如果你明白了这些词语的定义和内涵,你会看到,完全的可持续建筑是很难实现的。可持续建筑在现在和未来的发展趋势是将绿色,可持续发展和低碳这些理念相结合。

 
《建筑中国周刊》:英国的贝丁顿社区、阿联酋的马斯达尔城,带动了低碳理念在全球的传播和实践。在这里可否和我们聊聊您的低碳实践经历?有没有一些好的被动式设计的想法可以分享给大家?

 
William Koetting:城市在全球碳循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们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相当大,但是也有大量的碳储存在城市森林和绿地。然而,被城市绿地封存的碳含量是很难量化的。碳足迹分析是一个既定的方法,我们可以通过某件物品的生命周期来测定碳含量。这意味着,低碳不只是一个环保的口号,它是一种可以被“测量”的设计,通过它可以实行计算和实际数据的分析,以定量和定性分析低碳足迹。

 
您已经列举了一些来自英国和阿联酋的很好的例子,但我想指出,中国也正在积极追求和实现自己的低碳社区。北京市通州区最近制定了一个48平方公里、将有超过100万人口的区域,是目前北京最大的开发区。这座低碳社区频临京杭大运河,设计师们整合了现有的自然资源和城市系统以节约能源、减少碳排放和用水量。城市以“行人优先”为原则,开放的空间网络,水资源的循环利用,以及智能能源网格共同增强了居民和游客的生活质量,促进了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处。通过计算,就目前来看,通州新城有望实现减少20%的碳足迹。用这种量化方法的模型,能更好地集成土地利用、基础设施和建设原则,用以评估设计的累积影响。评估的结果是通州将会为全球发展低碳大都市树立新的标准。

 
而国内许多设计单位,包括我们DAO国际设计集团,也在这方面加大研发力度,为此成立了中国低碳城市设计研究院,将低碳的设计理念融入到了具体项目中,逐步践行低碳之旅。

 
《建筑中国周刊》:今天我们发起了一场建筑师与未来城市的对话,但事实上这些城市问题应该得到更多人的重视。因此,我们希望您能在这里对城市的普通居民提出一些建议或者呼吁。

 
William Koetting:我们都希望为我们的子孙留下一个更好更精彩的世界,这个愿望并不局限于任何一个国家,全世界各地专家都在深入研究和分析过去的错误和成功。如果我们能够作为一个团队而不是依靠个别人的努力,那么想必50年后城市的变化和发展将会大不一样。

 
建筑设计师、城市规划师只能提出改善城市的建议,如果要让这些建议实施、使设计成为现实,还需要政府的重视,同时更需要你、我、他——我们每个人。我是一个在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方面坚定的信徒,我相信“最简单的事情”能带来最大的改变!不乱丢垃圾、节约用电、多开窗户、善加利用一些建筑结构去采光和遮阳、多走路少开车……这些都是不用花钱的简单小事,只需要我们每个人付出一点点的努力,而正是这些努力的集合,将对这个世界产生最大的改变。

ARCHINA 所有平台上发布的项目、招聘、资讯等内容,部分由第三方提供或系统自动收录。资料版权属于第三方,若信息不实或涉及版权问题,需要版权方和第三方沟通,ARCHINA 将配合对接,并在确认无误后删除涉及版权问题的信息,相应的法律责任均由资料提供方承担。
推荐阅读  
2020年,十年新征程开启,我们每个人都在寻找未来钥匙,每一刻都在走向答案。12月8日,36氪WISE2020未来城市峰会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举办。
2020-12-11未来可栖 未来城市  阅读:3729
计能够为打造韧性的、可持续的健康社区做出巨大的贡献。设计是全球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的决定性因素之一。
2019-07-26Gensler 办公设计 未来城市  阅读:4059
近日,Gensler大中华区执行总裁李晓梅女士受邀出席2019年美国建筑师学会(AIA)国际区域大会并发表题为“超越可持续发展:塑造城市未来”演讲。
2019-11-30Gensler 演讲 未来城市  阅读:6084
Corniche滨河道与城市设计联合主办的“2049城市的远见”宁波未来城市论坛于今日成功举办,近百名社会各界人士参与了此次城市盛会。生态、经济、规划、地产多领域意见领袖碰撞思想,探讨新的城市发展模式,展望新的城市生活格局。
2019-06-27ARCHINA 未来城市 论坛  阅读:5864
Skidmore, Owings&Merrill LLP(SOM)近日宣布了与《国家地理》合作的“未来城市” 构想,作为该杂志即将发行的聚焦全球城市化主题的一部分。
2019-03-20SOM设计事务所 未来城市  阅读:6845


评论


请 [登录] 后评论

资讯概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