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滨江爱特公园 | 刘宇扬建筑事务所
阅读:4204 2021-12-09

历经7年的自然变迁

After seven years of natural changes

640.webp.jpg

▲爱特公园中的石笼高台  © 朱思宇

640.webp (1).jpg

▲选用高大乔木经过自然生长形成小树林  © EIICHI KANO

640.webp (2).jpg

▲竹钢与阳光板构成凉亭  © EIICHI KANO


 原貌与过程,2014 

Original apperence and Process, 2014 

由ALYA团队与英国CHORA团队合作完成的上海江桥爱特公园项目试图对环境问题提出设计回应。项目位于上海虹桥机场以北5km的吴淞江北岸。早在2014年,由当地政府委托,刘宇扬建筑事务所已与深圳的都市实践、上海的集合设计和思作设计团队合作,对吴淞江北岸沿江范围进行过一轮概念性城市设计。


爱特公园所在的这一沿江地带,属于城乡结合部,由于大规模的城市开发后,基地上长时间堆放着大量建筑垃圾及土方,杂草丛生,周边道路来往着工程车辆,灰尘滚滚,南边是一个带来严重污染的水泥厂,居民们都对这块“废地”避之不及,而政府也没有具体的措施以及预算去处理。从实践视野来看,这个结果其实对目前主流建筑价值观提出了一个严肃的反思和批判的机会。

640.webp (3).jpg
640.webp (4).jpg
640.webp (5).jpg

▲堆满建筑垃圾与杂草丛生的“废弃”场地  © ALYA


起初政府试图将这些废土废料移到他处,而ALYA团队与CHORA团队则从全新的角度去思考,在设计过程中本着土方在地消化及再利用的可持续理念,以及如何利用这个地块作为天然屏障,有效阻挡水泥厂的粉尘污染和穿行的沙石车。创新地利用废弃建筑垃圾填充石笼,把现场所有能够搜集起来的石头跟砖全部往里面放,形成标志性的地景构筑物。既留住了基地的过去,又活化了“废弃空间”成为周边小区的公共社交空间。

640.webp (6).jpg
640.webp (7).jpg

▲石笼墙设计草图  © ALYA

640.webp (8).jpg
640.webp (9).jpg
640.webp (10).jpg

▲用现场废弃建材做成石笼墙  © ALYA


现场搜集来的碎石、混凝土块、砖等全部填入石笼,形成1 X 1 X 2米的大型砌块,这样的大型砌块一共做了800多个,然后用这些砌块在基地南侧设计出一座5米高202米长的石笼墙。它既是贯穿整个公园的标志性景观,也是阻隔周边水泥厂污染的屏障。在这堵贯穿场地的石笼墙当中,设计预留了三个通道,作为与二期的河滨公园的连接空间。还在构筑物之间种上树,并设计了一些社区的活动设施,有的地方则留白,让社区的人能够享受这样自然的环境。

640.webp (11).jpg

▲石笼墙剖面图

640.webp (12).jpg
640.webp (13).jpg

▲石笼墙成为标志性景观和阻隔污染的屏障  © 李丹锋

640.webp (14).jpg

▲总平面图

640.webp (15).jpg

▲建成后场地初期鸟瞰  © 李丹锋


 场所的建立,2015 

Site Built, 2015 

最终,在公园的开放场地中350m长的健身步道串联起入口广场、健身广场、儿童活动区和各个石笼构筑物。花草和乔木搭配形成四季变化的景观,成为具有亲和力的社区公园。在当下社会中许多公共空间的配套设施都来自现成品采购,我们更愿意花时间和精力斟酌合宜的物件设计,借用匠人的手做出来,居民使用时或能感受到设计对人的关怀。

640.webp (16).jpg

▲爱特公园中的石笼高台  © 朱思宇

640.webp (17).jpg

▲石笼墙中预留通道  © 朱思宇

640.webp (18).jpg

▲水洗石收边与景观步径  © 朱思宇


 自然的成长,2016 

Nature Grouth, 2016 

经历一年时间的自然生长,从铺设的草坡、栽种的乔木到废弃建筑垃圾的石笼缝隙中冒出的绿植,设计完成初期的步道逐渐变成林荫步道。场地也由原来的建筑垃圾场变成了为居民区阻隔工业污染的绿洲。

640.webp (19).jpg
640.webp (20).jpg
640.webp (21).jpg640.webp (22).jpg

▲自然生长形成的小树林  © EIICHI KANO

640.webp (23).jpg
640.webp (24).jpg

▲被小树林包围的石笼高台  © EIICHI KANO

640.webp (25).jpg
640.webp (26).jpg

▲石笼高台轴测及剖面图

640.webp (27).jpg
640.webp (28).jpg

▲石笼墙围合垒砌的高台  © EIICHI KANO

640.webp (29).jpg

▲通往石笼高台的水洗石步道  © EIICHI KANO


在入口的广场上我们还设计了一组凉亭,以竹钢和阳光板制成,轻盈的构筑物与定制设计的座椅,为居民们休憩与玩耍提供了适宜的空间。

640.webp (30).jpg

▲竹钢凉亭  © EIICHI KANO

640.webp (31).jpg
640.webp (32).jpg

▲竹钢凉亭轴测及立面图

640.webp (33).jpg
640.webp (34).jpg

▲竹钢与阳光板构成凉亭  © EIICHI KANO


更多竹钢凉亭内容请点击:

640.webp (35).jpg

四分之一世纪前的初次实践,偶拾而得的木构小品系列


 当下的日常,2017 

Daily Life, 2017 

2017年仲夏,刘老师回访完工近两年的现场所呈现的景象,一方面公园已成了周边居民不可分割的城市客厅;另一方面,每至树木生长的季节,石笼渐渐被部分地被植物生长覆盖。

640.webp (36).jpg

▲逐渐长大的乔木下成为夏季最佳乘凉处  © 刘宇扬

640.webp (37).jpg

▲石笼墙上的植物自然生长  © 刘宇扬


 气候的浸润,2019 

Climate Infiltration, 2019 

2019年初春,毕业于哈佛大学设计学院的青年景观研究学者 Alexandra Mei 以爱特公园作为研究对象之一为我们拍摄以下照片。历经五年变迁,公园所承载的不再单纯是居民的日常,还有慕名而至的游客、学者,以诠释事务所对面向未来城市的态度与思考。

640.webp (38).jpg
640.webp (39).jpg
640.webp (40).jpg
640.webp (41).jpg

▲蜿蜒的水洗石小径和健身步道  © Alexandra Mei

640.webp (42).jpg
640.webp (43).jpg

▲2019年春天的石笼墙  © Alexandra Mei


 特殊时期的静默,2020 

Special Silence, 2020 

去年是特殊的一年,我们戴着口罩进行了项目回访。尽管疫情给城市生活按下了暂停键,但自然的生发依然在进行。初夏时节,草木早已郁郁葱葱,园中游览的人并不多,戴着口罩,彼此之间隔得很远。有时候,暂时的沉寂则是为更好的出发。

640.webp (44).jpg
640.webp (45).jpg

▲2020特殊时期的江桥爱特公园  © 梁俊杰

640.webp (46).jpg
640.webp (47).jpg
640.webp (48).jpg

▲2020口罩下的活动  © 梁俊杰


 雨后的阳光,2021 

After Rain, 2021 

2021年夏末,台风“烟花”刚过不久,ALYA小伙伴们组团在一个下着大雨的早晨出发,再一次回到爱特公园。抵达后天气意外的放晴,雨后的公园人不多,空气异常清新。塑胶步道、石笼墙又多了些许自然的痕迹。一行人走在草坡间的小径,闻着雨后空气中草的味道,树叶残留的雨水偶尔还会打在身上,看着草坡奔跑的孩子,很难想象这里最初曾被建筑垃圾覆满。只有那道石笼墙,记录着这片场地七年前的模样。

640.webp (49).jpg
640.webp (50).jpg

▲雨后的石笼墙  © 刘宇扬

640.webp (51).jpg
640.webp (52).jpg
640.webp (53).jpg

▲草坡与小径  © ALYA于尧瀚


在中国过去数十年的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建筑废弃物的处理是一个不大被建筑行业内关注的问题。建筑师都忙着盖新房子,对大量建设所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却束手无策。而建筑垃圾中,有百分之九十八,最终都是露天堆放或者简单填埋。而建筑师对抗环境问题的设计策略,也不应局限于单栋建筑物的技术应用,而必须通过更广泛的场所、社区、及城市研究,重新界定“建筑学”做为生态基础设施的核心价值,并唤起所有相关利益方对自然环境的敬畏之心,为永续发展留下净土。

640.webp (54).jpg

▲石笼墙  © ALYA  Bruce

640.webp (55).jpg

▲ALYA小伙伴回访登高  © ALYA 于尧瀚


更多有关江桥爱特公园项目信息请点击:

640.webp (56).jpg

刘宇扬 | 江桥滨江爱特公园【designverse设计宇宙】

640.webp (57).jpg

新作 | 废弃空间的重生:上海滨江爱特公园改造设计【有方空间】

640.webp (58).jpg

Hélène Binet镜头下的江桥爱特公园,与5年自然变迁【有方空间】

640.webp (59).jpg


ARCHINA 所有平台上发布的项目、招聘、资讯等内容,部分由第三方提供或系统自动收录。资料版权属于第三方,若信息不实或涉及版权问题,需要版权方和第三方沟通,ARCHINA 将配合对接,并在确认无误后删除涉及版权问题的信息,相应的法律责任均由资料提供方承担。


评论


请 [登录] 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