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麦琪公寓顶层房间改造 | 西涛设计工作室
阅读:912 2023-11-08














“麦琪公寓由赉安洋行(Léonard Alexandre Company)设计,于1936年建成。十层高达40米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公寓以精巧取胜,在交叉路口有限的空间里,立面转角处以弧形敞开式阳台,与两侧转角窗相连接,柔和的线条呼应了20世纪30年代流线型现代建筑风格。” ©图文来源网络



建成于1936年,乌鲁木齐路和复兴西路路口的麦琪公寓是上海标志性的一栋老公寓建筑。
委托人租下了顶楼的一间一居室,希望这里成为他“即使独自一人生活两个月也仍会觉得舒适的地方”,一个可以长时间在里面读书写作的空间。Atelier tao+c在一个特殊的时间段-2022年的三月到五月完成了项目的设计,六月份城市恢复运转之后开始施工。




一个人的低限度居住空间


一个租住的房间独处的需求,是这个空间设计很特别的两个前置条件。居住空间通常是一个强调“所有权”的建筑,不仅仅为满足生活功能更需要彰显主人的身份和个性;而租用的房间,解除了这个负担,可以回到单纯的使用、安放身体和生活习惯中。

隐匿和独处的需求,则让人回想起修道院里修士的单间单元,房间组织可以脱离了一般的家庭构架,内部不再有明确固定的公共和私密之分。如何在原有场地内建造一个抽离身份负担家庭生活意义的低限度居住空间, 设计围绕着这两个点展开。


原始现场照片






流动性、分离和连接





轴测图







留用原有的卫生间和厨房,房间的天花和地面也不做改动,设计师拆除了居室内唯一的卧室房间隔墙,置入一个贯穿整间的板材装置,围出独立但不隔断的休息区、床区和用餐区,实现在一个“内向的房间”中最大的流动性。



绿色的防潮板本身的表面细密暗哑,在一天不同时段的光线照射下,呈现微妙差异的色调;
并形成弥漫的反射光,给空间罩上沉静流动的氛围。



置入的装置用现成且经济的绿色防潮板作为主要材料,单一的元素演化成书架、书桌、床箱、衣柜,储物柜以及地台和顶板,以这些熟悉的功能型物件一层层建构起全新的内部环境。

房间内的功能性物件图解










由于是租的房间,为了对现状作尽量少的破坏,大部分的部件都在工厂加工然后现场拼装,由支架撑起主体轻轻的抬离地面,原场地的柚木拼花地板得以完好地保留下来。





在旧的空间的记忆中,新的介入组件相互连接,自成体系地形成不稳定的围合,既不完整地融入环境又并未从中剥离,形成在稳定和脆弱之间摇摆的感觉。



平面图






公共和私密的相对性


房间中有两个不同高度的窗户,对应地设置了两个形成对角关系的一高一低的书桌。沿着南面的大转角窗的书桌,俯瞰开阔的城市景观。北面是一个较小的高窗,于是此处做成抬高的地台,书桌与窗户的距离稍近一些但又无法直望出去,形成相对的私密感,作为更为安定的床区和“写作区”。




改造后南面大转角的窗户

改造前南面大转角的窗户



改造后北较小的窗户

改造前北面较小的窗户



原本就狭长的走廊,因两侧置入的书架刻意压缩,从一侧连接至视野宽阔的露台,与城市相互渗透。





Karel Teige在1932年提出,一个最低限度居住(minimum dwelling)的个人空间的成立,离不开与公共设施的关联。在此时的上海,位于乌鲁木齐路,依靠着周围舒适的生活区,下楼即可享受城市的各种便利 - 步行范围内的各种咖啡馆、小餐厅和便利店,支撑这个以及更多的独居空间可以仅保持精简的生活功能,实现当代版本的minimum dwelling。也让这个设计可以尝试重新解读居住环境中公共和个人生活的相对性,设想一个单间独居的生活,仍应归属于都市的整体。
疫情之后,所有人更加关注限制下的居住条件。一个人的房间的改造,给予居住者一个能够远离外部,充满个人自由的自治空间以对抗城市的匿名性。


Karel Teige《the minimum dwelling》,1932









项目名称:麦琪公寓顶层房间改造

建筑设计事务所:atelier tao+c 西涛设计工作室

项目类型:居住空间

场地地址:中国上海

完工日期:2022.10

室内面积:45 sqm

设计团队:刘涛、蔡春燕、王唯鹿、蔡晶莹



主要材料绿色防潮板、金属方管、绿色油漆、绿色大理石

施工团队:上海添赐建筑装饰有限公司


摄影:Wen Studio



ARCHINA 所有平台上发布的项目、招聘、资讯等内容,部分由第三方提供或系统自动收录。资料版权属于第三方,若信息不实或涉及版权问题,需要版权方和第三方沟通,ARCHINA 将配合对接,并在确认无误后删除涉及版权问题的信息,相应的法律责任均由资料提供方承担。


评论


请 [登录] 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