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口原日本领事馆旧址修缮保护工程 | 中南建筑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
阅读:1219 2023-12-15


建筑是历史的见证,它承载着时代的烙印。我们尽己所能,让它继续讲述着过去的故事。


从汉口开埠到武汉解放,先后有20个国家在汉口设立总领事馆、领事馆和领事代理。对此《武汉市志·外事志》中有较系统的记载。日本领事馆就在其列。


原日本领事馆坐落于武汉市江岸区沿江大道与山海关路交叉口,南临山海关路,东临沿江大道,地处原日租界范围内,今属武汉市汉口历史风貌街区,见证了中国近代历史的风云变迁。


   项目区位图


连点成线,我们通过对领事馆的修缮维护,有效保护和展示了武汉市近现代历史文化遗产;以点带面,能有力地促进城市片区的更新,其历史文化价值、科学艺术价值和社会经济价值不可估量。




*01.


 历史脉络  



中原腹地、九省通衢,长江与汉水交汇之处,武汉这座历史名城依水而建、向水而生、因水而兴,历史的帷幕徐徐拉开。


   汉口开埠租界分布示意图


1858年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西方列强陆续在汉口建立租界、成立领事馆。


1871年中日在天津签订平等条约《通商章程》,日本有权在中国驻派领事并建领事馆。


   日本汉口领事公馆历史照片


1885年12月日本在汉口设立领事馆。


1891年9月因经营不佳,日汉口领事馆暂时闭馆,由上海领事馆代管。


1896年中日签订《通商口岸日本租界专条》,1898年正式开设汉口日租界并重开日本领事馆。


   日本汉口领事公馆福井房一手绘平面图


1907-1937年期间日本通过合法扩界和非法越界扩张租界范围,并于1909至1911年期间,在原日本领事馆旧址,由日本建筑师福井房一主持设计、大仓土木组施工,完成了日本汉口领事馆的建造,并升级为总领事馆。


日租界的扩张及汉口惨案激起了民众的强烈不满及反抗。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日本驻华海军陆战队司令携侨民撤离,同年8月11日汉口总领事馆闭馆。


   1938年日本领事馆被烧毁


1938年8月汉口日租界被正式收回,期间日本领事馆已遭炸毁,同年10月武汉沦陷,汉口日租界又被重新启用,并在领事馆旧址重新修建了第二代日本领事馆。


1944年12月美军对汉口德日租界实施大规模报复性轰炸,日本领事馆再次被炸受损,1945年战争结束后,日军撤离,正式结束了汉口租界被殖民的历史。


   1968年日本领事馆卫星图


1945年后该建筑得以重新修复使用,1949年后被收为军产。


   1993年优秀历史建筑刻牌


   汇申大酒店 实景图


1993年7月,其被武汉市人民政府公布为优秀历史建筑,在2000年以前一直作为军队宾馆(汇申大酒店)使用。


   2019年外立面初步修缮后照片


2019年,军运会打造卓越大道亮点工程之际,相关单位对该建筑立面进行了初步修缮,建筑内部则拆除了原酒店装修,一直空置。


2021年融通地产(湖北)有限责任公司启动了对该项目的修缮保护及再利用工程,将功能业态由酒店改为办公,旨在对建筑进行活化利用的同时最大程度降低对历史建筑的破坏。




*02.


 现状勘察  


文物现状

  • 文物本体历史资料不完整,历史脉络不连贯

  • 建筑外部环境失修破败,历史文物细节待甄别保护

  • 建筑内部历经多次装修改造,历史文物痕迹严重缺失、难以追溯

  • 历经多次加建,文物本体界限模糊


日领事馆系武汉市二级优秀历史建筑、尚未核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建筑现存本体是在1938年原日领事馆炸毁后原址处进行重建的,百年来历经多次加建改造,现为一栋4层混合结构建筑,平面轮廓总体较方正,东侧沿街主立面面宽48.43米,进深最大处43.80米,占地面积约2138.58平米。


   文物本体范围示意图


文物本体部分为图示中红色“L”形区域,属于20世纪40年代建造的3层砖混结构,历史最为久远,是修缮保护工程的重点保护部位。后期改扩建的部位历史信息较少,文物价值较低。


   建筑外部场地修缮前照片


长期的空置失修使得建筑的外部空间呈现出破败斑驳、黯淡消极的氛围特征。杂乱的藤蔓肆意地缠绕着锈蚀的铁艺栏杆,坑洼的地砖隐约可见裸露的泥土,局部还能从苔痕阶绿中依稀发现圆角花池、花岗岩柱础等历史文物细节,但施工的绿幕和夹芯板的围挡将场地与城市分隔开来,极少有市民驻足留步。


   建筑外立面修缮前照片


军运会前夕,对建筑外立面进行了维护保养,剥落外墙涂料后暴露了内部隐藏的结构与材质。清水红砖外墙、水刷石门窗以及具有历史建筑特征的高大内凹门楼、建筑角部的“拐弯抹角”都属于建筑文物本体部分,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及科学价值。由于历次破坏性的改造、装修及业主更换而导致的使用维护不当,其出现了砖墙泛霜、石面渗污、涂料受潮、线脚破损、局部剥落的现象,损害了建筑细部的品质及整体质感。


   建筑内部修缮前照片


因前次对装修面层的暴力拆除,建筑的内部空间破损严重:大面积墙体面层脱落红砖、基层裸露,中庭墙体的水刷石面层多处渗污破损,原“汇申酒店”时期天花吊顶的拆除在梁板上留存大量的木楔孔,楼地面面层不知何时已被铲除,楼板四处皆是破损孔洞,在上面行走必须小心翼翼,框架结构的梁柱也破损严重,多处存在蜂窝麻面及漏筋现象。


   建筑内部文物细节


仔细发掘,依然能从墙面水刷石及清水红砖材料、水刷石内窗窗台、疑似上世纪四十年代的中央空调铜制风口、铸铁落水管及管夹、铜框赛璐珞嵌入式壁灯等遗存构件中发掘诸多历史文物细节。


项目团队通过对外部场地、建筑屋面、建筑立面、室内空间及相关设备设施的详细踏勘及测绘,界定了文物本体的空间范围,并对不同部位的残损情况进行了病害成因的分析和安全等级的评估,以便针对性地修缮保护。




*03.


 修缮保护  


修缮保护基本原则

  • 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

  • 尽可能减少干预的原则

  • 加固处理的可逆性原则和可识别性原则

  • 保护现有实物原状与历史信息的原则

  • 按照保护要求使用保护技术的原则

  • 四保持原则(建筑形制、建筑结构、建筑材料、工艺技术)……


本次修缮保护工程建立在遗产原真性的延续之上,重点修复自然力和人为造成的损伤,最大程度地保存原日本领事馆旧址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最大限度地让历史建筑重新融入城市建设与社会发展进程中去,从而更好地延续其社会功能性、文化自明性和情感归宿性。



建筑结构补强加固


   建筑结构加固施工照片


基于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结构体系共存的现状,修缮保护工程在维持原有结构体系不变的基础上,尽可能减少拆除工程及附加荷载,采用高延性混凝土对砌体结构的构造柱、圈梁、墙体面层及洞口等缺陷处进行修补加强,通过增大截面、外粘型钢和粘贴纤维布等方式对框架结构的梁板柱进行加固,同时采用裂缝修补技术、阻锈技术等对现有破损结构进行修补,充分保证建筑的安全性和耐久性。



建筑空间形态重构


   建筑4层梁架拆除照片


建筑内部保护文物本体的承重砖墙,延续内廊式的房间布局形式;拆除后期使用过程中历次加建的框架结构部分,填充隔墙以释放大空间,进而在各层水平方向上实现空间重组。在竖向空间上,拆除后期使用过程中历次加建框架结构第4层楼板的主次梁架使得中庭空间得以向上延伸,极大缓解了原始空间的压迫感,也提高了建筑内部空间的整体性和流动性,保证了建筑后期使用的灵活性和高效性



建筑风貌原真复原


   建筑外部场地修缮前后对比效果图



   石牌卧碑和蚀刻铭牌效果图


本次修缮保护采用“原材料、原样式、原工艺”对建筑风貌进行修旧如故、原真复原。针对建筑外部场地,通过拆除破败的、不知后期何时加建的、与历史风貌不协调的围墙,甄别出1940年代铺装拆除后期铺设的破损铺装,尽量按照原始状态翻新修补,修剪并更新杂乱植被等方式重构新的场所精神。同时,定制石牌卧碑和蚀刻铭牌展示建筑历史身份,使其以开放、友好、包容的空间形象重新融入城市公共空间,完成建筑风貌的重塑性复原。


   建筑东立面修缮对比图


   建筑南立面修缮对比图


   建筑西立面修缮对比图


   建筑北立面修缮对比图


   建筑东立面修缮前后对比效果图


   建筑东立面修缮照片


针对建筑外立面,一方面,对文物本体的细部进行修补清洗,更好地延续建筑遗产的历史风貌,讲好建筑遗产的历史故事;另一方面,结合现代功能需求,增设入口雨棚,采用镂空金属纹样强化立面虚实节奏,并结合泛光照明定制灯具,金属构件均为工厂预制现场螺栓固定,可随时装卸,具有良好可逆性,减少了对文物本体破坏的同时,丰富了立面的可读性,提升了立面的精致感,实现了建筑风貌的表现性复原。


   建筑剖面修缮对比图


   专业文物手工匠人修补打磨


建筑内部的修缮设计充分尊重中庭内墙面的现状一一存有“L”形文物本体背面外墙水刷石面层的历史痕迹。基于“可识别性原则”对破损渗污处进行修补清洗,对墙面的窗框窗台、铸铁落水管及管夹等文物细节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对入口及公共走道残破的精美水磨石地面,聘请专业文物手工匠人进行修补打磨,尽可能呈现历史原貌。历史建筑本体部分重新设计的空调系统,采用适配上世纪40年代技术的集中式风管系统,尽量采用模仿原有样式的铜质百叶风口,最大程度上实现建筑风貌的延续性复原。


建筑空间功能活化


   建筑入口门厅修缮前后对比效果图


   建筑主入口门厅修缮照片


东侧入口拆除了不同使用阶段历次封堵的墙体及门窗洞口以扩大主入口门厅,从视觉上消解了原空间进深大、层高低带来的狭窄感和压迫感,使空间通透大气,尺度舒适宜人。同时,增加了兼具办公、接待、会客及展示等多元化复合功能,进一步强化了主门厅入口简约大气的形象,更有利于租售和活化利用。


   建筑中庭增设楼梯效果图


   建筑中庭活化利用修缮效果图


   建筑中庭修缮照片


建筑中庭不仅拆除前业主加建的第4层楼板梁架,3、4层之间还增设直跑楼梯,并在上方的金属屋面增设电动天窗,实现中庭空间的竖向联通,在流线上提高了中庭空间的可达性,大幅改善了整个室内空间的采光与通风条件。中庭空间在修缮后,真正意义上成为了建筑内部的空间核心,从原始的交通空间升级为驻足休憩、社交互动、参观展览的公共空间,空间功能的活化及空间品质的提升,进一步增强了历史建筑的友好包容性,生动诠释了建筑遗产文化内涵。


   建筑屋面修缮前后对比效果图


   建筑屋面修缮照片


建筑屋面部分拆除了废弃设备,翻新了防水保温等设施,修缮设计还充分利用滨江临水的绝佳景观资源,通过架空木平台、玻璃棚架和盆栽绿化打造了极具特色的空中花园、露天酒吧和咖啡廊,良好的景观视线和空间营造保障了屋面公共空间的趣味性和舒适性,最大限度的活化利用了废弃的屋面空间,与室外广场及室内中庭结合在一起,形成整个建筑公共空间序列的最高潮,也让建筑空间与城市公共空间相互渗透、融为一体。



超低能耗绿建策略


   建筑超低能耗外窗安装构造示意图


   室内空间自然采光通风示意图


在国家双碳战略背景下,项目团队进行了一次历史建筑修缮与超低能耗绿色建筑有机结合的设计实践。引入超低能耗绿色建筑设计策略,充分利用文物本体外墙厚、保温好的优势,更换外窗为超低能耗窗,按照超低能耗标准重做屋面和框架结构外墙等外围护结构的保温系统,大大提高了建筑整体的热工性能。在金属屋面开设电动天窗,搭配风雨感应实现内部空间的智能温湿度调节,保证了自然采光通风,提升了室内空间的舒适度,减少了对空调的依赖和能源消耗。




*04.


  结语   



岁月失语,惟石能言。建筑遗产仿若一位安静伫立的老者,饱经沧桑、沉默不言,建筑师必须反复踏勘方能从岁月的痕迹中寻找历史的幽微,发起一场跨越古今的对话。


本次修缮保护摒弃了“重保护轻利用”的思维定式和“冻结式”的保护策略,以微介入的姿态从保护、维护、恢复、修复扩展到可兼容利用、适应性改变,活化利用建筑空间、延续焕发建筑生机,老城新生,再起芳华。



项目设计团队:

主创建筑师:唐文胜

建筑:向柯宇、叶茂、王梦、王新

结构:纪晗、景文俊、张威、李功文

给排水:栗心国、李萍英、李楠

电气:马翼龙、祝超、王睿琦

暖通:王俊杰、高炜、陈滔

经济:聂钢、余祥文、熊婷婷、程军光、范俊、孙彤、王家超、宋明亮、李敏



ARCHINA 所有平台上发布的项目、招聘、资讯等内容,部分由第三方提供或系统自动收录。资料版权属于第三方,若信息不实或涉及版权问题,需要版权方和第三方沟通,ARCHINA 将配合对接,并在确认无误后删除涉及版权问题的信息,相应的法律责任均由资料提供方承担。


评论


请 [登录] 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