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故里园区提升工程项目 | AECOM
阅读:2058 2024-01-18

◎“升级”后的新郑黄帝故里园区


黄帝,远古时代华夏民族的共主,他统一天下,肇造中华文明,被尊祀为“人文初祖”。史传黄帝降生于现郑州新郑的轩辕之丘,新郑有记载的拜祖历史已延续了2500余年,每年的农历三月初三,大批海内外炎黄子孙聚集在此举办万众瞩目的寻根拜祖大典。2008年,新郑黄帝故里拜祖大典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为进一步突显新时代新郑黄帝故里作为“全球华人拜祖圣地、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历史地位,在2020年5月,黄帝故里园区提升工程项目正式启动,对占地40公顷的范围进行全面的升级改造。该项目整体由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何镜堂院士团队领衔总体及建筑设计,AECOM团队为项目提供景观设计服务,致力于打造一座彰显历史底蕴、让文化可感知、可体验且生命力蓬勃的开放空间,与城市整体更新相衔接。

 

该项目近期荣获2023年IFLA亚太区风景园林专业奖 — 公园和开放空间类荣誉奖!


◎2022壬寅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 © 郑州日报


黄帝故里园区提升后的首次亮相是在2022壬寅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在延续主题“同根同祖同源、和平和睦和谐”的大典上,全球华人通过网上拜祖平台,隔空相聚、网上拜祖,跨越时空,“云”聚崭新黄帝故里,共同恭拜人文始祖轩辕黄帝。


◎CCTV直播2023癸卯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盛况


黄帝故里景区的建设源起自汉代建轩辕故里祠,历代迭修;明隆庆四年(1570年)于祠前建轩辕桥,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新郑县令许朝柱于祠前立“轩辕故里”碑;后新郑市多次对黄帝故里进行改造扩建,2006年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黄帝故里作为城市的一部分,与新郑老城的关系紧密。AECOM团队在该提升工程中,对场地现状、空间体验、与周围城市环境的关系进行了深入分析和梳理;尊重城市格局,根据黄帝故里文化和历史的独特性,重塑彰显“文明之源、姓氏之根、人文始祖”之黄帝文化魅力的、可感知的、独一无二的“城中圣地”。


◎黄帝故里园区提升前


团队总结归纳黄帝故里园区提升前的现状问题,主要有以下三个:



1.由南至北高差反向,先下后上,且场地较平,很难形成层层递进的景观序列和感受

2.位于闹市当中,园区被车行道割裂,交通喧嚣,缺乏拜祖仪式所需的安静氛围



3.中部空间拥挤,建筑和景观元素杂乱无序,植物空间单调


◎黄帝故里提升后


AECOM团队针对现状问题提出了四大景观策略:


调高差——通过调整标高,使得整体高差由南向北步步登高,两侧空间在微地形的塑造下,营造出中国传统理想的山水格局



理序列——强化空间开合变化和节奏



造氛围——取消原中部的车道,整理交通及路网,形成完整的中轴景观序列;并利用植物配置和微地形隔断城市喧嚣,营造安静庄重的拜祖氛围



统风格——在整体色调和风格上,主轴的建筑和景观统一以黄色调和紫铜色为主色,以黄色石材和紫铜为主要材料。黄色代表着五德之首的土德的颜色,土德象征着黄帝;而紫铜的来源是轩辕黄帝统一天下后,炼铜铸鼎的传说。



遵循面向全球、弘扬文化、永恒经典、庄重典雅的设计原则, AECOM团队为黄帝故里园区搭建了一个“一轴双环”的景观框架,打造全球华人寻根溯源的拜祖圣地、宁静思古的城中绿心


◎景观鸟瞰效果图


一轴 · 朝拜溯源,静心之旅


黄帝故里园区的主轴景观序列布局,从南市民广场向北轩辕丘,一共分为5大园区,即寻根门广场、同心广场、故里祠园区、拜祖广场、轩辕丘,分别对应拜祖仪式的到达、源聚、静心、朝圣、展望五大拜祖仪式。



到达:

寻根门广场


庄重的祭祖仪式从寻根门广场开始,拜祖之路—中心黄道从市民广场贯穿到始祖殿,全长500米,宽18米,以强化中心轴线。黄道全部采用金麻黄麻石,中间部分的龟背石由200多块2.5x2.4米的整石铺就,两侧则通过规整种植的银杏、柏树,营造出拜祖仪式的庄严氛围。


图1和图2 © 华工院

◎从中轴黄道的起点——市民广场望向寻根门

◎从同心广场望向寻根门


源聚:

同心广场


寓意黄帝统一华夏、九州同心,其概念来源于明堂。明堂传说始于黄帝,讲究天圆地方,四周为水,象征四海归一。



系祖坛三层坛台借鉴了天坛圜丘的设计,并经过多轮的研究推敲,最终打破了惯常朝代感较强的特点,而采取更为自然古朴的形式。台阶级数和铺装圈数均采取3或9的倍数,其逐层的收放强化了坛台的庄严;周边高度相对稍矮的坛墙与之形成的对比与衬托,更突显坛台的宏伟崇高。充分利用现状的水杉林和坛墙、旗杆,形成围合的内部空间,坛台的中心仅设计圆形突起的天心石,营造出一个纯粹的与天对话、天人合一的神圣场所。


◎系祖坛 © 华工院

◎近看、远观,不同角度下产生不同空间感受的同心广场(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静心:

静心之道


经过同心广场,继续沿着中轴的黄道通过轩辕桥,就到达了明代建筑故里祠。东西两侧是静心之道,步道两侧列植整齐的银杏树,营造宁静、庄重的氛围。


◎通过轩辕桥,眼前是明代建筑故里祠

◎轩辕桥回望同心广场和寻根门


通过幽静的静心之道,走进大道尽端的东西仪门,豁然开朗。拜祖序列的高潮——拜祖广场就在眼前。


◎静心之道及尽端的仪门

◎轩辕拱桥东西两侧是静心大道,桥下是明代轩辕桥遗址的保护和展示


朝圣:

拜祖广场


广阔大气的拜祖广场位于轩辕丘以南,故里祠以北,四周环绕着长长的回廊,让人油然生出敬畏之感,朝向坐落于轴线末端、整个拜祖序列的高潮的始祖殿。


◎拜祖广场 © 华工院

◎拜祖广场两侧的草坪及广场可供电视台直播车停放


展望:

轩辕丘


站在拜祖广场,眼前可望见宏伟庄严的轩辕殿背靠39米的轩辕丘,绕至轩辕殿后方,则可登上临玺台,更进一步看见四周终年常青、四季秀丽的轩辕丘。



双环 · 城园一体,历史之场


公园整体设计遵循“简约自然”的理念,融合古今手法,在公园的当代性中再现传统黄帝文化之美,让游客感受起源于数千年前的悠久黄帝文化。


01. 处理城市界面,让历史可接近


园区原本被墙所包围,城市界面不明确,与南侧文化街区缺乏联系,导致公众参与度较低,并缺少满足仪式及展示相关文物的空间。


◎场地原状及南侧与场地相连的文化街区(右下)


因此,项目团队在扩大公园面积的基础上,创造更多城市空间及场馆,连接城市界面,使园区融入城市空间,向公众开放;将南地块改造为市民休闲活动的公共广场,并使其与南侧文化街区建立联系,打造城市的传统文化轴线,让黄帝文化与城市、与公众相连。



02. 梳理空间序列,让精神可感知


古代大建筑群的规划中,网格系统常被用作调控建筑物与周围空间之间的比例与关系的参考。项目团队借鉴此传统手法,以10米为模数,来调控景观空间的比例,营造古典园林在重复中变化的节奏与韵律之美



基于视线分析,项目团队将沿主轴线展开的景观序列,以30°的优选视角链接从南到北的节点,并控制重点广场的尺度在60°视域范围内,尽可能实现最佳视觉临场感。在此之上,强化空间的开合变化,塑造先抑后扬的空间感受,并营造出让人放松心灵的绿色静谧空间。



03. 打造“隐形”双环,让氛围可触摸


原场地除了原有的黄帝故里祠以及充满历史沧桑感的名木古树之外,还有现代增设的不同风格配套建筑、展示建筑以及构筑小品,混杂在较小的空间里,缺乏必要的仪式氛围感。


◎场地原有的不同风格的建筑和小品


为了纪念黄帝文化,项目团队在全园采用统一的设计语言和风格,串联现有文化建筑和景观节点的流线,形成黄帝文化环线


历代拜祭仪式前需要斋戒沐浴、焚香祷告,让心静下来。因此项目团队通过种植大片的树林和地形的营造,连成景观四季环线,让人在进入拜祖场地之前先穿过丛林围合的空间,沐浴在微风和绿意当中,洗涤心灵,带着慢慢平静下来的心情进入祭祖广场,为仪式营造庄重的拜祖氛围;并结合四季主题的植物种植,为市民打造一个平日的公共休闲场所。



04. 融合低碳理念,让生态可持续


针对故里园存在的海绵设施较少、河道系统水质较差、植栽风貌杂乱、轩辕山植被状况不佳且出现水土流失等情况,项目团队从整体、从专项改善生态环境,提升生态效益。


在建设过程中,项目团队保留或部分移植现有树木,优化轩辕山植被,增加生物多样性;并且在调整地形的同时,通过生态草沟、雨水花园、自然溪流等方式打造海绵城市设施



项目负责人、AECOM景观设计执行总监吴琨表示,在黄帝故里园区提升工程中,我们以塑造彰显文化精神的拜祖圣地为核心,通过自然质朴的形式、尺度变化的序列来营造宁静思古的空间体验,以期打造出一颗激发城市活力、树立文化品牌的永续绿心。



ARCHINA 所有平台上发布的项目、招聘、资讯等内容,部分由第三方提供或系统自动收录。资料版权属于第三方,若信息不实或涉及版权问题,需要版权方和第三方沟通,ARCHINA 将配合对接,并在确认无误后删除涉及版权问题的信息,相应的法律责任均由资料提供方承担。


评论


请 [登录] 后评论

关于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