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绿城建发·沁园生活艺术馆 | 朗道国际设计
阅读:17680 2018-08-18

640.webp.jpg

项目名称: 杭州绿城建发·沁园生活艺术馆

开发商:杭州绿城申润置业有限公司

项目地址:拱墅区丰潭路与申花路交叉口

设计单位:LANDAU朗道国际设计


沁园—场所的精神(GENIUS LOCI)


万物以感觉始,肉体、物体、情绪为自我构成了一个最初的空间......

——罗兰巴尔特《米歇来自述》

640.webp (1).jpg

640.webp (2).jpg

640.webp (3).jpg

640.webp (4).jpg

image.png

640.webp (6).jpg

640.webp (7).jpg

640.webp (8).jpg

640.webp (9).jpg

640.webp (10).jpg

640.webp (11).jpg

640.webp (12).jpg

初到现场,一片林立的高楼中,忽而现的一大片油菜花田,一弯小河刚好经过,几只鱼竿斜斜的倚在樱花树下,老旧的石板桥外,偶有几只小鸟飞过,留下喳喳的回响。


每一处的场所都有它的痕迹和脉络,房子的颜色,花的香味,水流过的声音,墙面的质感,甚至的一道阳光的强弱,都影响着这个“场所的精神”。而人们对一个地方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则源于这些被具象化了的抽象感受。


沁园所处的位置,就在这样的一片油菜花田,这里曾经流传着这样一个首小诗:

 墩上花木丛生,墩下河水相连,

河上石桥相接,居住四季宜人;

这些诗句,如今生活在此处的人们未必能够都记得,但个中意境一定或多或少地融入了他们的记忆,一如我们初到现场时的感受,若是说到设计的初衷,便是从这里开始。

首开区的前场,是朝向城市的展开界面,也家的展开立面。

四月时节,樱花树在映衬着绿幕肆意绽放,落英和花香作伴,那便是家的印象。若要跟朋友介绍,我会得意:“我家,喏~就在桥那边,那几颗樱花树后面”。

640.webp (13).jpg

* 你家在哪呀?

* 喏,就在桥那边,那几棵樱花树的后面。

原本幼时我们都是这样给小伙伴指路的,只是后来随着生活半径扩大,场所的同质化日趋严重,我们的指向便不得不从某个特定意境的地方,改到某片区域、某条街道、某个路口,或是某个门牌号。场所的精神慢慢褪去,留给我们的只剩冰冷路牌。景观终究要回归人性,工业化的精准高效不能熄灭我们心底对家的印象,那便是记忆深处铭刻着这片土地从何而来的“场所的精神”。今天我们匠造沁园,初心便是通过具象化的环境,回溯这片土地独有的气质,回溯那首小诗闲看云生水起的情怀,从根本上讲,回溯场所原本的精神。


沁园入口消失的景观

640.gif

作为社区的主要人车的出入口,设计既要解决人车的流线管理问题,同时需要协调建筑以及外部嘈杂的城市环境,设计的痕迹需要越少越好。与其说景观设计了多少的镜面水或是特殊的大样,不如说让语言消失是这个场所最重要的设计策略。



640.webp (14).jpg

绿幕墙高九米,宽二十米。镜面不锈钢的细节让植物和建筑的融合的更加密切,为了保证四季的效果并和建筑立面匹配,我们在品种上做了许多的研究,最终选择了鸭脚木和肾蕨,既能形成相对整洁的立面,也能同时满足四季的效果。


640.webp (15).jpg

而前场的弧形桥则由两个异曲面组成,由于是双曲面的造型,对设计和工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吻合场地不对称的竖向条件,又得保持立面的完整。整个的展开立面共计约长45米,平面上引导着车行流线;立面上从水面延伸出来,一路爬升,在建筑的入口处交汇,而夜晚桥下的藏灯会在水中形成月牙般的光晕。

640.webp (16).jpg

640.webp (17).jpg

640.webp (18).jpg


沁园生活馆本身造型轻薄通透,大面积的玻璃幕墙叠加着绿幕,展示着生活和艺术。设计最终用了四片串联的水面引导组织人车流线,同时倒映影着建筑,用轻巧的雕塑式的栏杆重塑成桥的剪影,和四棵染井吉野樱共同形成一个安静的,消失的前场空间。


640.webp (19).jpg


后来营销在这里做了开幕仪式,绿幕是背景,回家的路是T台,弧形桥则成了舞台的前景。再后来,每次去到现场,都能看到驻足停留的人们,拨弄水面的小朋友,到访的客人,好奇的拨弄绿幕下的互动雕塑,很高兴这是个令人欣喜的,受欢迎的场所。


640.webp (20).jpg

640.webp (21).jpg

640.webp (22).jpg

640.webp (23).jpg

640.webp (24).jpg

640.webp (25).jpg

640.webp (26).jpg

640.webp (27).jpg


沁园水院变化的环境


后场庭院很小,建筑呈C形包裹着,室内的布置都朝着院子打开,今后回家也会从这里经过,设计师希望后场是前场的延续,是城市到家的过渡,从公共到私密的体验,当然,设计师们更希望营造一个充满变化的庭院。


640.webp (28).jpg

最初的设想,是配合生活艺术馆营造一个艺术互动庭院,以水幕墙为背景,深色的镜面水为基底,形成一个折叠的无限延伸的空间。在焦点处布置着互动艺术装置,在水面和镜面中形成无限的倒影,在每日不同的光影中呈现出永不相同的画面,吸引孩子们、邻居们在这里驻足,聊天,让生活馆的居民们,即使是对着花园坐上整个下午,都不会觉得烦闷。

640.webp (29).jpg

640.webp (30).jpg

640.webp (31).jpg

640.webp (32).jpg

640.webp (33).jpg


后场的水中和地面选择了同一种材料的不同面层-范思哲黑。这个材料充满变化的天然肌理,让干净的后场空间变得更加丰富细腻。


640.webp (34).jpg


最终甲方请到了数字艺术设计师,为庭院定制了29支麦穗的装置艺术,有多种的灯光以及摇摆的姿态,映衬着水幕墙,还原了设计的场景形成星星点点的无限延伸的夜景效果。


640 (1).gif

640 (2).gif


沁园社区—生活的艺术



640 (3).gif

享受大自然不单限于艺术和图画,显现于我们眼前的大自然是整个的,它包括一切声音/颜色/精神和气氛。人则以了解生活的艺术家的资格去选择大自然的精神,而使它和自己的精神融合起来。

——林语堂《生活的艺术》

 

将场所的精神还原到场地,用艺术的方式呈现,传达生活的态度,这便是沁园大区景观的设计理念。


和基地沿袭至今的传统竹编工艺一样,艺术从来都该融入生活,生活也从来都该同自然相映成趣。在沁园,没有割裂开来的老人和孩童的活动场地,没有割裂开来的室内和户外,也一定没有割裂开来的艺术和生活。行走其间,你能感受到他们流动着交织在一起,彷如芳草的清香和温热的阳光。


设计师把这种 “编织”落到了整个大区的景观规划里,用下沉庭院和屋顶花园将绿色与建筑交织在一起,用架空层将室内外空间关联在一起,用统一的肌理和语言将整个社区串联在一起,用艺术将生活和品味融合在一起,用中心花园将老人、孩子和我们自己凝聚在一起,此刻忘却家外繁杂,但享其乐融融。或许便成就了那首小诗的续篇:

闲居沁园不沾尘,花田河桥乃归真。

涤尽烦忧生新力,文武功成天下闻。


建筑设计:GLA

室内设计:HWCD

软装设计:上海陌尚景观有限公司

雕塑设计:无尽之形实业(上海)有限公司


ARCHINA 所有平台上发布的项目、招聘、资讯等内容,部分由第三方提供或系统自动收录。资料版权属于第三方,若信息不实或涉及版权问题,需要版权方和第三方沟通,ARCHINA 将配合对接,并在确认无误后删除涉及版权问题的信息,相应的法律责任均由资料提供方承担。


评论


请 [登录] 后评论

关于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