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左权莲花岩民歌剧场 | 同济设计TJAD
阅读:2628 2021-04-14
640.webp.jpg


缘起


作为山西传统民歌的重要土壤,左权县在当地文化部门的推动下,兴起了每年一届的国际民歌赛活动。前几年,以搭建临时舞台的形式举办,反响热烈。2020年,当地政府计划为左权民歌文化建造一处永久剧场,用于赛事和演出。意外的是,新冠疫情导致建造计划搁置,而原定的比赛将在6个月后如期举办。我们就是在这样一个看似不可能完成的时间节点,接受了这个极具挑战且非常有意义的设计工作。

在紧迫周期与项目的矛盾下,我们深知设计起初的定位和判断至关重要。传统民歌源于土地,向山而歌,于山间传唱。我们既想把握这种艺术形式的原本样态,又需考虑建造工艺与周期的操作可行性。我们建议的对策是,让设计尽可能地结合原有自然地貌,采用施工工艺单一且有一定的容错余地的建造方式来呈现。最终明确定位与策划,选址左权莲花岩景区入口处面朝山谷的缓坡地,建造一处与环境融合的户外开放剧场。活动期间,作为民歌赛事的演出场地。平日,则作为景区演出和附近村民文化活动的场所。

640.webp (1).jpg

○ 左权民歌民间活动现场记录 



从平原都市到太行深山


在疫情最紧张时期,第一次去现场勘地,从太原机场“全副武装”出来,沿着太原高楼间的高架驶出平原都市,路过接连的黄土沟壑,再深入太行山间,最后顺着绵延的山谷抵达一处三角缓坡地,四周被高嵩陡峭的山体包围,暴露的红黄相间的褶皱巨石,稀疏的枯树,巍然气势,扑面而来。


全程3个小时的车程,更像是一趟逐步回归自然的“去疫”之旅,呼吸也逐渐变得放松,在群山包围下感叹人与建筑的渺小之余,也进一步确认了我们最初的想象和判断:营造一处接受并结合自然的低姿态户外场所,而非强调自我的剧场,这样真切的现场感受也消除了起初对自然的“存在形式”与建筑的“操作形式”之间错位的担心。

640.webp (2).jpg
○ 项目基地与大山

 


从自然中来


设计从自然的“存在形式”研究出发,通过对场地周边的自然环境仔细的观察和记录,不由感叹此地的天工造物之奇与人工营造之巧。由于丹霞地貌的特征,周边山体整体呈现“以陡崖坡为特征的红色沙砾岩地貌。层层叠合的片岩之间自然形成丰富多变的水平褶皱,像似山间挖掘的走廊。在差异风化作用下,形成不同形状的岩峰,城堡状、棒状、方山状,还有虎口状,以前农闲的人们就是站在这些山头间传唱民歌,这些地方就是民歌最初的舞台。


640.webp (3).jpg
○ 基地周边丹霞地貌的色泽与形态

在这样壮丽奇美的大山下,人类与其想通过建造跟大自然“争宠”,不如放下造物者的姿态“向自然学习”。生活在此的古人们早已悉知这一点,基地背后的莲花岩山腰间的沟壑里曾有多个“崖居”村庄,他们“以山为顶、以石为地、山石筑墙”自然栖居于这“空中走廊”千百年,天工与人工在此相互成全,操作形式在存在形式之下如此不着痕迹。


640.webp (4).jpg

○ 莲花岩崖居现状


从自然中来,向自然学习。虎口状的自然“舞台”、片岩间的崖居、丹红褶皱的山石肌理等,都是我们设计参考资料和概念来源。但并不是说设计需要去模仿它们的自然形式,而是希望剧场最终呈现的场所氛围也能找到相关的身体体验,身入其中的歌手也能找到山间歌唱的原始冲动。虎口状的自然舞台姿态和向山而歌的体验成为剧场舞台的原型,片岩间的崖居智慧则指导了剧场服务空间的组织,与山石褶皱肌理的契合也是我们最终选择材料和工艺的重要原因。

  640.webp (5).jpg


640.webp (23).jpg

○ 对当地自然的记录与分析

 


到自然中去


项目地处一块坡向山谷的草地,一侧临近国道,方便大型活动的交通组织,另一侧紧挨山体。设计一开始并没有选择顺应山坡作为开台来组织观演高低空间关系,而是从向山而歌的体验出发,选择了舞台朝向山谷的布局,即舞台在山坡高处,看台在低处。


640.webp (6).jpg
○ 总平面图


为了解决观演视线的需求,提出了建筑作为“山石的延伸”的剖面构成概念,将高处的舞台部分嵌入山坡,低处的看台则抬高,下部相对低矮的空间呈崖居姿态,作为面向广场的服务空间。下部独立的服务空间和结构体散落布置留出来的虚空间,构成自由多变的穿行区域,身处其中体验如同山石间游走。这样的处理既保证了上部剧场的观演视线与声场的需求,也让建筑的整体姿态与土地的关系更为紧密。


640.webp (7).jpg
○ 侧向鸟瞰效果图

从平面上看,演出人员和道具通过与国道连接的通道,向下半层即可相对隐秘的进入后台和舞台。观众则经由广场,穿过下部空间迂回上行至看台的动线,既自然组织成了排队流线,也提供了观众山间行进的身体体验。从剖面可以看出,舞台面向东南侧山谷,在无灯光设备下的白天,舞台也能获得正面的自然光,呈现舞台的“聚光灯”属性。观众则身处阴影,背向阳光获得较好的舞台视觉体验。从山坡间伸出的看台大板,在剖面上通过“叠涩”处理,板面提供了看台的台地坐席,板底反相则作为下部“崖居”的“以山为顶”的片岩天花。



640.webp (8).jpg

640.webp (9).jpg

640.webp (10).jpg

○ 平立剖面图


前文提到的考虑到项目的建造周期的可行性,并结合与周边山石肌理的契合,我们最终采用了裸露的小模板素混凝土的材料。混凝土也称为人工石,这或许也是人工与天工的一次恰当的互动。在有限条件下,建筑一次浇筑成型,外立面完全去装饰,同时节省建造成本和时间成本。小模板工艺留出的粗砺肌理也得以与自然有更多的互动,在风化与雨水的长时间作用下,自然草木的侵蚀下,表面色泽和质感都会发生变化。多年后,此处的人工与天工之间的界限会越来越模糊,最终建筑本身也能回到自然中去,成为其中的一部分。


640.webp (11).jpg
○ 广场侧人视效果图



回响


设计最初源于自然的回响”,从氛围的营造到形式的操作,再到材料的判断,都是选择能与时间同行的方式,是一种放松的、粗犷的、会呼吸的、接受包浆的状态。山石延伸出的建筑空间也好,粗粝的混凝土材料也好,多年后,它们或许会成为“回响的自然”,成为左权传统民歌艺术的一个支点,从这传出阵阵高亢的左权小调,在山谷间回响。

640.webp (12).jpg
640.webp (13).jpg
640.webp (14).jpg
640.webp (15).jpg
640.webp (16).jpg
640.webp (17).jpg
640.webp (18).jpg
640.webp (19).jpg
640.webp (20).jpg
640.webp (21).jpg
640.webp (22).jpg



项目档案

项目名称:山西省左权莲花岩民歌剧场

方案设计: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 建筑设计一院

施工图设计:山西筑城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项目地点:山西省左权县莲花岩山脚

用地面积:约6500平方米

建筑面积:2200平方米

设计时间:2020年3月-2020年5月

建成时间:2020年10月

建筑摄影:


ARCHINA 所有平台上发布的项目、招聘、资讯等内容,部分由第三方提供或系统自动收录。资料版权属于第三方,若信息不实或涉及版权问题,需要版权方和第三方沟通,ARCHINA 将配合对接,并在确认无误后删除涉及版权问题的信息,相应的法律责任均由资料提供方承担。


评论


请 [登录] 后评论

关于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