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博物馆改扩建项目设计 | 中建西南院
阅读:1056 2024-05-22

‘’

PART.1

老馆的文脉延续


西藏博物馆园区位于布达拉宫通往罗布林卡的主要道路上,地理位置重要,西与罗布林卡隔街相望,东能眺望布达拉宫。作为西藏有史以来第一座现代文化馆舍,西藏博物馆老馆已成为拉萨著名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 新馆主立面


1999年,在西藏自治区成立30周年之际,中央决定为西藏援建一座现代化的博物馆,以保护和传承地域文化,并将此任务交由中建西南院完成。博物馆占地面积65047.0m²,总建筑面积23508m²,展厅面积10451m²。馆区中轴线上依次坐落着序言厅、主展馆和文物库房。西藏博物馆具有鲜明的藏族传统建筑艺术特点,同时又深刻体现了现代建筑的实用特点和艺术神韵,2002年获全国第十届优秀工程设计项目金质奖。


开馆运行15年以来,老馆接待能力已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社会需求。


博物馆新馆设计从2013年初启动,历经用地更换与多轮方案推敲,最终的设计充分尊重拉萨历史风貌核心区的规划要求,尊重藏族同胞的意愿,采用了延续老馆建筑语言,藏式风格浓郁的金顶方案。


△ 金顶与布达拉宫 


‘’

PART.2

历史基因的传承


项目经过多轮比选后,最终落地老馆原址,作为老馆原址的改扩建一体工程。


设计的难点在于本项目不仅仅是新建一座现代博物馆,而且还需要充分考虑到与老馆的呼应与互动。


△ 观景平台


博物馆老馆本身已经成为当地文化传承的深刻记忆中的一部分,如何能和谐传承,实现新老建筑之间的对话,新建筑与传统文化的对话,延续文化长河的传承并融入新的生命力量,是本项目首要考量的问题。


新老之间不是对立关系,而是相互依存,共同成长。优秀的老馆设计给了我们如此完美的“基因”,我们需要做的是帮助它顺其自然发展起来。


△ 大厅金顶


老馆是20世纪90年代一次成功的现代藏式建筑尝试,地域特色给它留下浓重的一笔,它在展示灿烂的西藏文化的同时,本身也是一件展品。新馆的设计,将是其新时代的发展,是西藏博物馆的传承,同时也是对西南院“传承传统文化、尊重地域特色、激发设计创新”设计理念的践行。


博物馆将见证西藏文化历史长河的恢弘,从内部展示的珍贵藏品,到现代藏式的老馆,再到21世纪的新馆,是历史记忆的延续。



‘’

PART.3

城市关系与环境融合


老馆位于用地西侧,入口开设于民族南路,新馆向东扩建,主入口设于北侧,与拉萨图书馆隔街相望。建筑布局延续老馆中轴对称的特点,以金顶为中心,形成南北主轴线与东西次轴线的格局。


△ 二层环廊


用地邻近著名的藏式园林——罗布林卡,环境设计汲取其造园手法,尽可能保留原有场地的古树,以树林和步道串联,仿如罗布林卡的延伸。


新馆形体取意藏传佛教坛城的意向,在高度上逐层退收,以金顶作为整个建筑的制高点。与城市中著名的布达拉宫和大昭寺金顶遥相呼应。



‘’

PART.4

新老馆舍的衔接


△ 三层非遗展厅


经过仔细评估,拆除了设施陈旧的文物库房及部分展厅约7000m²。完整地保留了老馆标志性的西立面,与新馆入口分别立于用地的西、北两侧,仿佛隔空对话。


新老馆之间以通高10米的玻璃阳光大厅相连,大厅的梯形天窗引入自然光线,又通过遮阳格栅避免了阳光直射。宽敞明亮的公共空间串联起各种观众设施,如:文创商店、报告厅、4D影院、特色藏餐、青少年培训等等。观众参观从新馆入口大厅开始,以老馆阳光大厅结束,形成完整的参观流线。让新老建筑和谐融为一体,共同讲述动人的藏地文化。在闭馆期间,阳光大厅和老馆还可以实现单独对外开放,更好地体现城市文化客厅的作用。



‘’

PART.5

新馆功能


新馆的核心是1200平米的金顶大厅。一层周边布置观众服务、基本陈列、临时展厅、贵宾室等功能。


二层为专题展厅,沿环廊布置。两侧小金顶下方的专题展厅,引入北向自然光线,体现拉萨作为日光之城的特色。标准展厅层高8米,采用16米的大跨度混凝土梁柱结构,以提供布展的灵活性。


△ 一层大厅


建筑三层为非遗展示、阅览室与咖啡厅,设有观景平台,观众可以远眺布达拉宫和罗布林卡,使其成为西藏博物馆独特的展品。


为了缓解高原参观的疲劳感,观众在馆内均借助自动扶梯、缓步台阶与无障碍电梯上下,沿途设置多处休息区,另外专门设有高原医务室和吸氧室,体现人性化原则。


△ 凿毛干挂石墙


文物库房及文保技术用房位于新馆东、南两侧,地上三层,地下一层。货运出入口便捷、隐蔽、独立,避免与观众流线产生干扰。文保区便于工作人员独立出入,亦可便捷联系库房区及陈列区。



‘’

PART.6

现代材料的藏式演绎


新馆设计延续了老馆的建筑根脉和肌理,设计积极运用新材料与技术来诠释藏式建筑的传统。以金色铜板、铜网、石材幕墙代替了黄土、木、石砌等传统用料与工艺,与传统建筑神似而非形似,使人既能从传统中充分感受到西藏的现代开放,又能从现代中品味到藏文化的独特魅力。


△ 金顶艺术装置


藏式金顶是极具特色的藏饰建筑标志性符号,它也是藏文化中“权威和声望”的象征,设计在新馆保留了金顶的形式,而采用更轻盈的弦支钢结构取代传统木结构和老馆的琉璃瓦。跨度32米的中央金顶采用悬支钢结构,杆件轻巧受力合理。玻璃与钢的结合,突破传统建筑中“大屋顶”在采光方面的束缚。阳光照耀在金顶上,绽放璀璨金色光芒,透过玻璃屋顶洒进大厅,为建筑带来勃勃生机。


建筑外墙采用开式干挂石材幕墙,人工凿毛的5公分的白色花岗岩错缝拼接,模拟了传统石墙的粗犷效果。


新馆主入口上方设计金属帘幕,演绎藏式布幔随风微动的效果。


△ 入口帘幕



‘’

PART.7

自然低碳


拉萨是著名的“日光之城”,设计通过大小金顶、阳光大厅、屋顶天窗、观景平台的置入,引入和煦的日光,作为特殊的展品带给观展游客。


△ 拾阶而上的游客


屋顶设置的约3500平米的槽式集热器,接受着太阳的馈赠,能量转化满足整个博物馆冬季采暖需求,项目成为可再生能源的示范项目。冬季中庭大厅地面铺设热辐射地暖,上部玻璃天窗充分引入太阳热能,提升中庭室内温度,夏季中庭利用热压差形成拔风效应,促进馆内空气流动,形成会“呼吸”的大厅,可不设制冷空调。


通过结合高原独特气候的适宜性设计,达到国家绿色三星标准。


全面提升后的西藏博物新馆,将成为藏文化传播与对话交流的中心。它将继续见证西藏的发展,促进民族文化交流和融合,让神秘藏地文化在传承中生生不息、源远流长。

ARCHINA 所有平台上发布的项目、招聘、资讯等内容,部分由第三方提供或系统自动收录。资料版权属于第三方,若信息不实或涉及版权问题,需要版权方和第三方沟通,ARCHINA 将配合对接,并在确认无误后删除涉及版权问题的信息,相应的法律责任均由资料提供方承担。


评论


请 [登录] 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