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CHINA专访华太设计总经理徐建伟|自我规划,自我发展,自我提升
阅读:2793 2011-02-18

媒体:《建筑中国周刊》,建筑中国网
 

时间:2011年1月21日
 

地点:华太设计北京总部
 

受访人:徐建伟 总经理

     

记者: 连晓静,樊维佳
 


 

《建筑中国周刊》:与其他同类设计公司相比,华太设计的独有优势是什么?

徐建伟:我认为,如果总结华太设计的核心优势的话,应该是强调设计创作专业化。创意在华太设计随处可见,无论是办公环境的设计,还是设计师的作品呈现,都把创意放在首要地位。作为一个民营设计公司,我们拥有和国营设计院以及个人事务所不同的特征。国营院注重产值,个人事务所在创作上比较个性化,华太和这两者都不同。曾经有一位西安的业主,在北京找了三家设计公司,分别谈了之后选择了华太。我想这可能一定程度上说明,华太可能在满足业主对空间和创意的需求上,有自己的长处,所以尽管华太的收费比较高,还是获得了业主的青睐。正是因为华太设计自己这样的特点,所以竞标项目我们很少参与。同时,由于华太设计更关注产品本身的特点,包括住宅我们也是按照这个标准去做的,所以可能我们并不是很适合生产型的作品。目前的作品,比如清华坊项目里的别墅区,都拥有一些无法复制的东西,拥有这个项目独特的个性。
 
《建筑中国周刊》:京津地区文化特征对华太设计的项目有怎样的影响?

徐建伟:有很深远的影响。北京地区的商业氛围有限,但是很好的保留了文化的厚重感。在商业文化很重的地区,建筑设计作品容易流于生产型作品,相对而言,北京有很好的个人设计事务所,有以798为代表的一些创意产业园区,设计师都是比较有追求的,这种追求是大于对金钱的追求的。当然,商业文化也要存在,一定程度的商业文化,是能够促进整体行业的发展的。
 
《建筑中国周刊》:公司目前的运作模式是怎样的呢?

徐建伟:华太设计在北京目前约150人的规模,每年50-60个项目。我们现在的项目采取的是分类的形式。大概40%的项目只做前期,剩下的60%可以继续做后期,做完施工图。华太目前也在寻找合适的甲方长期合作,这样公司的的专注力能更强。像现在的很多外地项目,如果由华太全部做下来,甲方的成本压力大,我们这边的服务压力大,像是后期如果出现修改,沟通难度就很大。所以华太目前先从前期切入,如果合作愉快的话,在继续后期跟进。
 
《建筑中国周刊》:华太设计目前专注于哪个方向的项目呢?

徐建伟:华太设计是93年成立的,一直处于一种本能性的发展状态,随市场而动。早期华太是有价格优势的,当时确实做了一些项目,比如像上海的中银大厦。后来赶上大学扩招热,所以就接了很多学校项目,后来还做过度假酒店、医院……几乎没有不做的项目。这些都是中国市场不平稳的产物。目前在考虑养老市场的发展,打算从做酒店、做学校的团队中分出一部分进入这个领域。
 
《建筑中国周刊》:在品牌化战略上,华太有什么样的考虑?

徐建伟:华太早年的经营基本上就是以市场化为主,闷头接活儿。当年甲方也不成熟,可能因为大家比较熟就把项目给你做了。现在这样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新出来的设计公司面临着很大的挑战。所以现在做设计公司,要有业绩、有团队、有实力,还要让市场了解你。这时候品牌推广的意义就非常巨大了。
 
华太大讲堂就是华太设计所做的积极尝试,华太设计自己从中受益很大,很多专家学者,包括兄弟单位、开发商也都积极参与、支持。讲堂包含讨论、讲座等多种形式,给了华太一个很开放的资源平台,也推进了行业内的整体水平的提高。
 
最近我们开始推的是“华太之旅”这个项目,让建筑师们出去考察,发现好的建筑,也可以和业主组织共同世界建筑考察,像是去迪拜等地方。在完成了“清华坊”项目后,华太设计组织力量对全国的中式别墅进行了考察,收集来的资料整合成作为华太智库的资料。华太智库希望能够成为华太设计在进行项目研发、搜集项目资料时的信息基地,希望能够减少建筑师查资料的时间,用较短的设计周期做出更好的设计呈现给业主。
 
当然华太设计也在加强和业主的沟通。今年中秋节我们想了一个新方式,给业主送上了“精神月饼”,就是给业主送去了一本与他们投建的项目相关的进口建筑书籍,比如酒店类的业主我们就送酒店类的书。中国的建筑设计行业和西方的差距其实一定程度上在于大众。有时候,建筑师和业主的争执在于意识的不同,西方建筑设计师和老百姓之间的观念更为接近。在巴塞罗那的一个酒吧,我和一位西班牙人聊天,虽然对方不是建筑师,但是对建筑史上重要的建筑师都能侃侃而谈。相对的,中国的老百姓就没有那么关注建筑师了,建筑更多的成了一种生产。之所以选择寄书,是希望让开发商的书架上多有建筑类的书籍,而不是一般的礼品、购物卡之类的。另外华太智库的资料也是可以和开发商分享的。
 
《建筑中国周刊》:您认为华太设计的人才培养机制有什么特点?

徐建伟:华太设计在人才培养上是潜移默化的,是一个逐渐进化的过程。一个人才是否适合一个企业要看这个人才和企业氛围、文化氛围是否相融合。如果是想多赚钱的人,其实更适合去生产型企业,当然相应的,也需要承受工作单调的压力;或者干脆去做开发商,收益更直接,但是会更辛苦。和华太拥有相同气质的人自然就会在这里留下来的,也希望每一个留下来的华太人都能有一个愉快的工作过程。
 
《建筑中国周刊》:您如何看待过去及未来的中国建筑十年?

徐建伟:在过去的十年里,中国的整个建筑设计界是被赶着走的,来不及回头想。住宅、学校、酒店……项目类型一个个出来,也没有好好地思考过。经过十年的积累,现在是反思的时候了。难道就这么过么?对于我们这个经历了十几年历程的公司来说,知识、经验、收入都有了,那么,就这样了么?
 
在这样的一个时间节点上,公司、员工,都会想规划自己,改变原来“来什么做什么”的状态。我个人希望未来华太设计的建筑师能够用三分之二的时间做设计,用三分之一的时间做研究、考察。比如像在郑州的高球会所项目,建筑师就可以多体会,多做些收集工作,不要像现在似地,一个项目做完,另一个马上就来了,这样会造成一些设计上的遗憾。希望未来十年,是华太设计更加进步的十年。

ARCHINA 所有平台上发布的项目、招聘、资讯等内容,部分由第三方提供或系统自动收录。资料版权属于第三方,若信息不实或涉及版权问题,需要版权方和第三方沟通,ARCHINA 将配合对接,并在确认无误后删除涉及版权问题的信息,相应的法律责任均由资料提供方承担。
推荐阅读  
在2016建筑纪元展会中,Archina有幸专访到阿克苏诺贝尔中国区总裁、中国及北亚区装饰漆业务部董事总经理林良琦博士,阿克苏诺贝尔作为全球领先的油漆、涂料和专业化学品生产商,在展会中向我们展示了其丰富的创新产品,包括装饰漆涂料及高性能涂料等,也向我们展示了其环保理念。
2016-04-05ARCHINA ARCHINA专访 阿克苏诺贝尔  阅读:6471
2003年美国纽约大停电,城市交通系统瘫痪、自来水系统故障,对居民生活造成极大影响;2011年东日本大地震,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造成福岛第一核电站发生核泄漏。2012年飓风桑迪,使得美国、古巴、牙买加等地大量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一系列的突发事件以及灾难的发生,使得人们对于城市有了新的思考:城市为何这般脆弱?
2016-01-28ARCHINA ARCHINA专访 AECOM 韧性城市  阅读:7986
导语:不知道有多少人有过操控一艘巨轮的经验?巨大的船身,众多的乘客和船员,所有的前方,都将仰仗于船长的判断和经验。对于一个企业来说,高级管理者时常面临着的就是这样的工作:确定航线,排除障碍,坚定信心。
2015-03-31ARCHINA ARCHINA专访 AECOM 乔全生  阅读:9020
Aedas主席纪达夫一直致力于“城市枢纽“或大型城市内高密集本地化区域的研究,推崇密集型、高度连接的现代化城市规划。近日,他与AR建筑中国记者分享了他对未来建筑环境的理解,而他的设计灵感源泉,竟源于他的家乡威尔士。
2016-02-22Aedas ARCHINA专访 Aedas 香港  阅读:7463
AR导读:人们的生活正在变得更加便捷,城市也需要改变来响应变化,适应需求。Aedas主席纪达夫应邀在上海梅赛德斯- 奔驰文化中心音乐俱乐部圆满举行的TEDx 复兴公园年度大会上发表以“惊喜连城” 为题的演讲,引领与会者思考其生活模式的转变以及城市的未来。届时,Archina也有幸对纪达夫先生进行了专访。
2015-12-03Aedas ARCHINA专访 Aedas  阅读:5763


评论


请 [登录] 后评论

资讯概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