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美舍河凤翔湿地公园游客中心 |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
阅读:4308 2023-08-25

张锦 / 摄

文 / 康凯 朱巍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本土设计研究中心 建筑师


美舍河位于海口市东部,是这座城市最长的内河。历史上的美舍河不仅是舟楫往来、风景秀美的母亲河,也是府城与海口地区的文脉传承之河。随着城市快速发展,20世纪90年代起,分布在河道两侧的企业开始将污水直排进来,水质逐渐变脏、变臭,水中漂浮各种垃圾废料。美舍河在毫无节制的工业化进程中从“母亲河”沦落成生态“负资产”。

2016年,海口启动了针对美舍河的综合治理工程。与过去仅注重防洪排涝不同,该工程把生态修复与城市设计融为一体,打破了传统河道、渠道在底坪和两侧立面均用水泥砂浆浇筑的“三面光”模式,对河道两侧绿线范围进行生态化改造,退堤还河、退塘还湿,构建起健康多样的水生态系统和蓝绿交织的滨水空间。河道从浑浊恢复了清澈,两侧的黄土空地也都变身成了一个个湿地公园,水草丰美、鸟语花香。

根据美舍河凤翔湿地公园段的整体规划,市园林局决定在公园内打造一处小型科普基地,作为河道生态治理和城市双修成果的宣传窗口。由展览、培训和多功能服务设施组成的海口美舍河凤翔湿地公园游客中心(以下简称“游客中心”)随即拉开了项目实施的序幕。

相比彰显个性的网红打卡地,我们更希望坐落于风景之中的游客中心具有朴实、内敛的品格,且与时间、地点和人文相辅相成:与时间相成,意味着它可以与在地气候、地域特色和生活方式形成可持续的对话;与地点相成,意味着其建筑比例、材料与工艺都与所在地的环境、经济条件相协调;与人文相成,意味着它是人性化的、与人的尺度和城市生活相得益彰,给予使用者更舒适、健康的感受和多样化的体验。


01

融入风景的坡地场所回


游客中心建筑面积约2500m2,尽管在大尺度的公园景观中这个建筑体量微乎其微,但仍然希望它不惊扰如此动人的风景且消隐于周围繁茂的植被之间,与地域相生,并成为自然的有机组成部分。狭长的场地位于公园与城市相邻的堤岸之上,城市道路到水边的高差近7m,同时场地内延长向高差4m。


▲ 美舍河凤翔湿地公园生态修复总图 (土人设计)


为了让建筑最大程度契合地形,我们将建筑嵌入坡地,延长向随标高变化一字展开,呈逐渐跌退形态。出挑的纤薄屋顶如叶片般向水面伸展并与从空间内延伸到外部的平台共同定义了建筑的体量,同时提供了高低不同的开放路径,人们既可从屋顶缓缓穿过,远眺自然的辽阔,亦可以漫步到水边,体验亲水的清凉。上下两条路径通过四组楼梯相连,楼梯两侧的片墙将建筑切开,连续的体量再次被打断,让长立面成为小体块,富有节奏感。

在城市中,建筑往往很难直接获得优美的景色,因此这片得天独厚的风景资源就显得格外珍贵。为此,采用通透的大窗和落地玻璃幕墙将公园景观引入室内,同时玻璃界面也将周围的景色映射到建筑的立面之上并反应出光线与色彩的变化,建筑最终融于风景之中。


▲ 从半空俯瞰游客中心和湿地公园  张锦 / 摄


02

绿色生态的在地气候响应


对于非盈利性的科普基地,政府的诉求是尽可能降低建设和运维成本,这就要求设计策略不能单纯依赖于新技术、新设备,而是以节俭为设计的出发点,对海口特殊的气候条件做出可持续发展的响应,因地制宜地创造一处真正意义上的绿色、开放、生态怡人的场所。


▲ 概念草图  崔愷绘


▲ 总平面图 


▲ 平面图 


▲ 东立面 


▲ 科普馆与丰富的城市生活 张锦摄


· 遮阳


海口是强太阳辐射地区,全年日照时间长,紫外线强烈。针对这一特点,建筑采用大屋顶、深挑檐的形式,避免太阳直射,削弱眩光。出挑屋面的投影在建筑前,营造出一组宽敞的阴影区域,满足了人们夏季户外活动的遮阳需求。海口夏季多台风,因此将出挑部分用格栅填充,半透的界面不仅让人们在远眺时不会被屋顶阻断视线,还大大减少了荷载,有效降低飓风对屋面的倾覆作用,最大程度为结构减负。


最终,纤薄的结构断面让屋面产生了轻盈的漂浮感,微微翻卷的姿态则勾勒出灵动别致的天际线,形成了抑扬的景框,将视线引向远方。为了强化遮阳效果,同时尽可能遮蔽雨水,出挑屋面的上下两面均铺设了格栅,并错开布置。在出挑屋面下,人们能够感受到烈日炎炎中一片可触知的阴凉,就像在高大雨树下,疏影横斜,清凉阵阵。从节能角度讲,出挑的屋面还形成了室外自然气候与室内环境的缓冲区,可以降低玻璃幕墙附近的辐射热交换,使得热减少从而降低建筑能耗。


▲ 遮阳的檐下空间  张广源 / 摄


· 隔热


出挑的镂空屋面为半室外空间遮阳,而其余实体部分则为下部室内空间隔热。为此,在混凝土屋面上再架空设置一层隔热性屋面。架空型保温屋面利用其之间的空气间层降低热传导,不仅有效提高了屋顶结构的隔热能力,减少辐射热对内部空间的影响,而且通过构造让上人木质平台在外观上与下部屋面脱开,如同叶片般轻盈地悬浮在屋顶之上。400mm架空层的高度也正好满足种植需要的覆土厚度,于是将一道道花池嵌入其中,宛若叶脉般的绿墙随即在屋面伸展,人们可倚绿而坐,驻足休憩。


· 通风


在热带气候中,通风换气对营造室内环境有着重要作用,对于需要降低运行成本的游客中心而言,使用者可自主调节通风窗口的开闭,简单且经济。在绿植之间嵌入天窗,并与立面幕墙的开启窗联动,不仅将自然光线引入展厅深处,同时兼顾了消防排烟和通风。屋顶阴影遮蔽产生的温差将风流引入室内,顶部天窗又将积攒的热气提升进而排出室外。从后期运营效果来看,空气的流通能有效降低建筑的能耗,全年大多时间室内都可以不使用空调,只要将门窗和天窗全部打开,就能享受到水面吹来的徐徐凉风,惬意非常。


▲ 遮阳通风分析图


▲ 南立面日照辐射模拟


▲ 热环境模拟


▲ 自然通风模拟


03

因地制宜的低成本建造


建筑采用简单的钢梁柱结构,尺寸尽可能使用市场上的成品构件以降低采购周期和成本,色彩则选择统一的低饱和度自然绿色,让建筑褪去工业材料冰冷的灰,呈现出与草木更为融合的状态。

建筑屋面造型由五片形态下凹的曲面组合而成。在结构设计中,为了避免大量非标准化的曲线构件,结构设计师采用更为直观简洁的直纹曲面。这样的形态生成逻辑使得沿曲面出檐的主要受力方向的结构梁均为直线构件,通过彼此间的偏转角度即可控制曲面形态。用直线拟合曲面既简化了设计,也降低了工厂加工难度,提高了现场安装的效率和精度。

屋面格栅采用可再生的原竹,以呈现富于变化的自然肌理与质感。碳化工艺结合先进的防腐处理技术,让原竹即便长期在潮湿高盐的海洋空气中也不易腐烂变质。经过防腐防霉处理后的原竹表面还涂刷了透明的面漆,以保证在强烈的紫外线环境中尽可能长时间维持温润的色彩与光泽。原竹安装后看上去虽不及喷涂的金属构件精致细腻,却呈现出原生态的粗放与质朴,且就地取材、工艺简单、方便安装,用Ω形不锈钢环固定在钢梁的顶部,将竹竿穿过并用防松动的螺丝拧紧固定即可。

穿行在海口的民居聚落,随处可见火山石和木材混搭结构的院落,自古以来,海口人就喜好用传统的石块垒砌技术构筑耐久实用的房屋,这种最原始的方法更体现了热带气候的特殊性,并赋予了海南民居建筑的本土活力。于是我们将红色火山石分类运用在建筑中,为建筑增添了地质变迁的自然魅力,如嵌于平台之间的矮直景墙用火山石块垒砌,穿插在室内空间的弧形高墙则将石块劈成薄板拼贴。


▲ 从远处山坡远眺游客中心  张广源 / 摄


为保护生态,海口从2006年开始禁止破坏与非法采挖火山石资源,项目所使用的火山石料只能从周边的村民手中收购,资源有限,容不得半点浪费。这就要求在施工中尽可能将大小、形态不同的石材都予以充分利用并紧密契合。看似毫无规律可言的自然肌理效果由工匠手持切割机现场随切随拼而成,体现了高超的传统手工技艺


▲ 串联屋顶与亲水平台  张广源 / 摄


04

绿意盎然的科普空间营造


工程临近尾声时,本就拮据的经费已不足以支撑昂贵的内装和展陈成本。美化空间的手段不一定以装饰为主,装饰越华丽,反而与绿色节俭的理念渐行渐远,而引导一种返璞归真的空间氛围既可以直观传递信息,其带来的全新空间体验感也令人印象深刻。于是将室外屋顶底面的原竹格栅顺势延伸进展厅,并用不同饱和度的绿色喷涂形成明快灵动的肌理。格栅同时可以过滤天窗的强光,将原本的直射光线打散成斑驳的光影洒进空间深处。

地面则别出心裁地取消了混凝土基层,在回填土上直接架起蜿蜒的木质栈道,限定出观展的路径。其余区域则用喜阴耐旱的植物组合成大大小小的绿岛,周边再用剩余的火山石余料堆坡、塑景,使展厅摇身一变成为体验感十足的热带花房,同时创造出有机富氧的微生态环境。其间,除了穿插在空间中的火山岩展示墙,还在屋顶与地面之间拉起细密的金属线以悬挂展板,一团团丝线在绿植丛中若隐若现,为空间注入了热带雨林般的自然气息。考虑到绿植长期放置在室内会因缺少光合作用而逐渐失去鲜活的品质,继而在运营中,将原本在土中生长的绿植移进花盆,并定期搬至室外轮番养护。


▲ 科普展厅的微生态环境  张广源 / 摄


▲ 科普展厅的自然气息  张广源 / 摄


这种室内外空间一体化的设计不仅让建筑空间成为展览的有机组成部分,也让原本有限的室内空间得以蔓延到大尺度的自然景色之中。人们在使用上不再局限于固定的边界,且每个角落都充满惊喜与神秘,空间的体验随即变成了一系列的“发现”:开阔的空间与狭小的窄巷形成对比,明亮而充满阳光的空间与幽暗的展示区则营造反差,不同标高的空间用游离的、不同深浅与饱和度的红色石墙串联,通过墙面大大小小的洞口形成视线的联系和景深的借用。


▲ 轴测分析图


▲ 与美舍河相依相伴的科普馆  张锦 / 摄


展览开幕当天,当一队队红领巾围拢在绿植丛中,聆听讲解员将家乡蜕变的故事娓娓道来的时候,我不禁感慨:这或许才是科普宣教最生动的课堂,这种与自然亲密接触的探索体验一定会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播下一颗颗绿色的种子。


▲ 开幕式活动 图片来源于网络


05

结语


游客中心于2019年初建成并顺利投入使用。之后,周围景观的营造却因屡受造价缩减的影响而步履维艰。原本计划修建道路、拓展绿化的场地也受几处钉子户的阻碍而一拖再拖,项目周边的景观工程一度处于停滞状态,建筑无奈只能孤零零地置身美舍河畔,与背后土生土长的城中村为伴。

前几日,幸得几张俞孔坚教授发来的凤翔公园美照,目之所及尽是水清岸绿、白鹭归巢,一派祥和景象。令人倍感欣喜的是,在很多角度的照片中都可以发现久违的游客中心的身影,此时的它已经完全被绿荫环抱,生机盎然地与人和自然和谐共生。游客中心背后高大浓密的树林将城市的喧嚣与公园的静美隔开,在林木的映衬下,屋顶悠扬的天际线更显飘逸灵动

建筑正前方原本光秃秃的草皮也栽植了高大的榕树,岸边水草繁茂,一片片自然绿岛悠然地飘浮水中,人们通过其间交织的栈桥漫步于清澈的水边,或读书、或垂钓、或嬉戏玩耍。屋顶的防腐木平台虽已褪色,原竹格栅却出人意料地保持着生动的色泽且无一破损,经受住了时间和气候对其耐久性的考验。或许是因为疏于维护的原因,原本栽植在屋顶上人平台四周绿植槽中的藤本植物并未如愿在竹竿上蔓延,没能实现“垂藤引夏凉”的诗意场景,有些许遗憾。

2023年2月,经水利部审议通过的第二届“最美家乡河”名单公布,全国共11条河流上榜,美舍河榜上有名,这条命运多舛的城市生命之源终得涅槃重生,而美舍河凤翔湿地公园的这座游客中心也将在这条母亲河的哺育下,在风景中自然生长,就像具有鲜活的生命一样感知环境、呼吸空气、享受阳光,并随着城市生活日新月异的变化与它的使用者一起相依相伴……

项目地点  海南省海口市琼山区
建筑面积  2455㎡

建成时间  2019年


项目负责人  崔愷  康凯

建筑专业  朱巍  张一楠  吴扬  蒋涧楠
结构专业  史杰  郑红卫  李博
给排水专业  杨东辉
暖通专业  郑坤  赵刚
电气专业  王苏阳  姜海鹏
智能化专业  张月珍  白雪涛
景观专业  关午军
总图专业  齐海娟
室内专业  李江

摄影  张广源  张锦影像工作室

ARCHINA 所有平台上发布的项目、招聘、资讯等内容,部分由第三方提供或系统自动收录。资料版权属于第三方,若信息不实或涉及版权问题,需要版权方和第三方沟通,ARCHINA 将配合对接,并在确认无误后删除涉及版权问题的信息,相应的法律责任均由资料提供方承担。


评论


请 [登录] 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