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绿地香港 · 映山风华展示中心 | 上海柏涛
阅读:3033 2022-03-01

大凡地有胜景,得人而后发;

人有心匠,得物而后开;

境心相遇,固有时耶?


——白居易《白蘋洲五亭记》


640.jpg



思考与发端


映山风华的展示中心位于无锡最东端的鸿山地区,临近鸿山文化的发源地,一条有着3200年历史的泊渎港在区域内穿越而过,我们的项目正位于它支流的东岸。


640.png

区位分析 △


泊渎港支流与本案基地之间有一片自然的麦田,要纳入未来整片规划的滨水公园中,在这一片返璞归真的田园环境中,建筑将以一种融合的姿态嵌入其中。


规划对新建建筑的风貌有着及其严苛的要求,无论是大体量的建筑,还是迷你的小建筑,除了建筑限高、坡顶、黑白灰和木色的建筑用色都是设计的前置条件。


640 (1).jpg
640 (2).jpg
640 (3).jpg

周边现状 △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640 (4).jpg


如此,在有着3200年历史的泊渎港支流的东岸,我们要设计一座什么样的建筑?用什么样的空间来满足功能的需要、并在遵守风貌要求的同时如何塑造其地标性?闭环整个设计逻辑的就是对这三重挑战的解答。



缘起与模范


书香飘逸、尚德崇文,是无锡的文化本源。鸿山文化的历史价值对于春秋战国时吴越文化的研究又起着积极的作用和深远的影响。


春战时期诸子百家争鸣是思想和文化最为辉煌灿烂、群星闪烁的时代。从彼时起,无锡历史上文人辈出,而文人最青睐的隐居理想模式,一直以低调的自然范式作为摹本。


640 (1).png

吴越文化影响下的东林书院流线 △


640 (2).png

自然范式的展示中心流线 △


回溯中国居住形态的演化就会明白,实际上,古代文人的居住和当时的生活方式、文化传统已经达到完全甚至是完美的结合,居所不仅是物质生活的载体,还是精神审美的载体,甚至成了古代文人自我心理自我理疗的空间。


展示中心的建筑设计逻辑来源于中国传统居住文化的理想栖居模式。建筑的原型是中国隐居文化中常见的小茅屋,是一种双坡顶的小房子。


640 (5).jpg

《 雨后空林图 》 △


出生无锡的元代文人画家倪瓒在他的《雨后空林图》中所描绘的疏林空落,林下一间屋舍,人去屋空的景象便是这一类理想隐居小茅屋的典型。小茅屋意境清淡萧疏,雨霁林空之景,宛然目前。


640 (6).jpg

展示中心的文化隐喻 △



内核与演绎


这种坡顶的小茅屋是中国所有传统居住建筑的基础本源,我们把双坡顶做了一个解构和反转,让屋顶倒置、重组以后形成一个新的建筑空间。


640 (3).png
640 (4).png
640 (7).jpg

“倒置”坡顶与内部空间 △


在重组后形成的建筑空间里,坡顶的下压和上翻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空间感受,让进入的人们去体验不同空间和周边自然环境之间的更加宽广的互动可能性。


640 (8).jpg


坡顶的重组形成了一个连续变化的折面坡顶,而于它之下,被覆盖的空间形成了具有局部二层的空间,容纳了展览、视听、咖啡、洽谈、会议等多种空间内容。
640 (5).png

坡顶下的互动空间 △


倒置坡顶往下庇护了建筑内部的空间,向外又创造了由内向外的对自然景观的延续和拥抱


640 (9).jpg

建筑对于自然的延续 △


为了从建造到使用的全过程中最少程度地侵扰现有的生态系统,建筑体量被压缩到非常极致的700平方米。虽然建筑的层数有着局部的二层空间,但是通过建筑的倒置屋顶,向外的张力使建筑的体量化整为零。

640 (10).jpg

建筑与生态 △


640 (11).jpg

坡顶倾角与建筑比例推敲 △

640 (6).png

建筑爆炸图 △


倒置的屋顶与周边的自然错落布局,形成了一组古代文人们心心念念的 “长物”——“室庐”的最理想标准:文人们并不必需的却又最昂贵的“长物”——“室庐”的理想基地:居山水间者为上,村居次之,郊区又次之。


640 (12).jpg

居所与山水 △

640 (13).jpg

廊下的互动灰空间 △


通过流线的迂回设置、自然的环绕合围、让不同调性的空间产生互相渗透,让室内室外的体验产生互相融合,廊下的灰空间尺寸足够宽广,大挑檐的结构处理与室内的交流空间与外面的自然环境产生互相吸引,从而鼓励体验者创造灵活多样的使用方式。


640.gif

内部空间分析图 △


640 (14).jpg

吧台、洽谈空间 △

640 (15).jpg

640 (16).jpgVIP洽谈区 △



园林与山水


宋代的郭熙论山水画,说“山水有可行者,有可望者,有可游者,有可居者”。可行、可望、可游、可居,这也是园林艺术的朴素思想。


除了建筑的主体本身,我们也试图在整体的园林规划中融入中国传统园林艺术的理念。


640 (17).jpg

建筑与园林 △


穷其一生都在追求理想居住标准的白居易在《白蘋洲五亭记》中说他“按图握笔,心存目想……十不得其二三”,他随后对物境与匠心之间关系的评点将整篇文字提升为说园名篇:“大凡地有胜境,得人而后发;人有心匠,得物而后开。境心相遇,固有时耶?”在这段文字里,理想的居住似乎就维系在景物之境与匠人之心的两端,好像真正居住其间的建筑倒反而可以无足轻重了。
640 (7).png

示范区概想 △


640 (18).jpg
640 (19).jpg
640 (20).jpg
640 (21).jpg

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体验 △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640 (22).jpg


映山风华的造园理念在于把拳石当山,勺水为池。小体量的建筑融于园林之间。通过映山九境与迷恋传统理想居住范式的人们产生体验的共鸣。


一境沐光及第,沐光及第登科礼;

二境东林行吟,林间地书,阅千年风雅;

三境映画章台,穿天堑,物我相融;

四境沧浪挂瀑,洗心净目,潺潺渐入佳境;

五境墨海听涛,水榭静阅,染一身书香味;

六境书林奇遇,与自然为友,穿林探索;

七境树梢望幽,拥抱一片治愈森林;

八境闻香识课,自然宜课,觅香成长;

九境雅颂归家,私享一隅雅致,院中闲看云起时。


640 (23).jpg
640 (24).jpg
640 (25).jpg
640 (26).jpg
640 (27).jpg
640 (28).jpg
640 (29).jpg
640 (30).jpg
640 (31).jpg

儒林九境 △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技术与图纸


640 (8).png

一层平面图 △


640 (9).png

二层平面图 △


640 (32).jpg

主立面图 △


640 (10).png

檐廊节点图 △

640 (11).png

格构节点图 △


640 (12).png

剖切透视及材料示意 △


640 (33).jpg
640 (34).jpg
640 (35).jpg
640 (36).jpg

巡场与沟通 △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640 (37).jpg

建成效果对比 △



后记


再回到倪瓒的《雨后空林图》,图中的描绘是一片高大的山岭,细瀑从山涧穿石而下,汇入山脚一片水域之中。山前,一条小河蜿蜒曲折,缓缓流动,石桥横跨,水波不兴,人走屋空,留下的居意全部溢于画面。


卧游山水,坐穷泉壑,好的风景一定会引起人们想去走、想去看、想去游的念头。古人无论是迷恋进入庭园山水间居游感受,去到风景里去生活,还是愿意静观去体会眼中景物与自然的意境。


640 (38).jpg

本文中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项目档案

开发企业  绿地香港 

建筑设计  PTA上海柏涛

设计团队  第二事业部·设计一部 

设计主创  邵鑫,陈希,冯梓航

团队成员  孙淼,丁月文,施文棋,章雪聪,梁豪燕,顾仲基 

景观设计  上海墨刻景观工程有限公司

室内设计  上海上悦建筑室内设计工程有限公司 

项目地点  中国·江苏·无锡

用地面积  9300㎡

建筑面积  764㎡

设计时间  2021年6月

开放时间  2021年10月

建筑摄影  山兮建筑空间摄影


ARCHINA 所有平台上发布的项目、招聘、资讯等内容,部分由第三方提供或系统自动收录。资料版权属于第三方,若信息不实或涉及版权问题,需要版权方和第三方沟通,ARCHINA 将配合对接,并在确认无误后删除涉及版权问题的信息,相应的法律责任均由资料提供方承担。


评论


请 [登录] 后评论

关于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