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港城公园建成 | 申都设计集团有限公司
阅读:2782 2023-06-28

摄影师:杨 敏

传统园林讲究上象意境,让人产生诗意、安静和优雅的情绪,而现代社区公园常处于嘈杂和喧闹之中。如何把传统园林的优雅融入社区公园之中,在高频的使用中也能让优雅并存?在港城公园的改造实践中,我们尝试把传统园林中的布局形式、游赏形式以及景观上象意境等应用于社区公园。


公园改造基本情况和目标


港城公园位于浦东新区北部高桥镇,是一个水资源丰富的公共绿地。公园改造的重点是如何挖掘公园文化内涵,提升公园品质,增强游赏体验收获。通过对环境的调整和空间的营造,迎合和引导人们品味自然、感物思悠、慢节奏慢生活的情绪体验,丰富公园的使用形式和提高公园游园的舒适度和艺术性。

摄影师:杨 敏


深入打造南湖人文山水园布局


保留港城公园以湖为中心的内向型格局,强化南湖北湖风格差异。以北湖为中心的空间强化原有的“自然林境”,打造生态型环境。而南部公园区则通过环湖景点及水环境的营造,形成“人文山水园林”,营造以“水岸花”为主题特色的景观风貌。于临湖边界营造半私密的空间景点:风荷竹韵景区、草坪景区、凌波水岸景区、旱溪花园、日暮亭(杜鹃花坡)、偃月桥、梅花坞。景点与景点之间彼此临水相望,组成南湖七景。

摄影师:杨 敏


对园林中平远、高远和深远的用


在传统园林中受绘画的影响,在造景上讲究“三远”,即平远、高远和深远。我们有意在公园的中部,即南湖的东北侧日暮亭区域,增加水杉、墨西哥羽毛杉等高大且竖直型乔木,强化该区域的竖向感。而在其他区域则梳理成以披散型枝条状为主的植物配置。结合现有的地形起伏,拉大沿湖天际线的高差起伏,利用前景、中景、远景三景营造园林中的深远感。以风荷竹亭为主景区视线为例,前景恢复昔日荷花池;在沿湖区改造日暮亭和桃花坞作为中景,偃月桥以及影影绰绰的北湖为远景。

摄影师:杨 敏


动游和静观、身之游和目之游


借鉴传统园林空间序列:多空间、多视点和连续变化。组织风景顺序,风景结构高潮低潮穿插。游人游园或驻足构建之中停留赏景,或缓步游弋于水岸、林冠之间。处身之游与目之游交替体验。在港城公园中,新增了4个构筑物,设置构筑对景相望,便于驻留观赏。风荷竹亭和梅亭,不仅满足场所空寂的私密性,也可承接主题文化活动如文化雅集活动的开展。保留原有曲桥,新增临湖的次园路,在林岸间环绕,串联临湖八景。环湖沿路曲折高低上下,视线变化。或驻留景点亭台之中,或缓行园路、栈桥、汀步之上。使沿湖贯通,形成一个动态的游赏路线。

摄影师:杨 敏


景观上象意境的借鉴



以水岸花为主题特色营造水生、湿生植物特点。并在景点命名和景观意象上,从传统诗画中需求意境营造景观,植物结合传统诗歌意境和精神境界为主题。如风荷竹亭以“风荷”点题,取义宋人赵时远的“荷风细细晚生凉,暑气絪緼入座香”。日暮亭中的“日暮”取义宋人陈德武《木兰花慢-对江云日暮》:对江云日暮,......见霜满晴空,山衔星斗,月挂城垣......。

摄影师:杨 敏

摄影师:杨 敏


植物造景



设置水闸有效对公园的水体进行管控,为水生植物提供更加稳定的水生环境,同时也有利于该区域的水文调蓄管理。

在南湖进行“水生态系统构建”。对湖泊进行清淤和土壤改良,构建水生植物系统,并匹配水生动物系统和水生微生物系统。通过仿照自然生态系统结构,将水环境人为构建成具有相同功能,生物与环境相互平衡、稳定、统一的整体系统。充分利用和模拟自然界水体自净机理,控制水体营养物质的输入和输出,恢复和重建生态系统,提升水体免疫力和自净能力。

摄影师:杨 敏

摄影师:杨 敏


ARCHINA 所有平台上发布的项目、招聘、资讯等内容,部分由第三方提供或系统自动收录。资料版权属于第三方,若信息不实或涉及版权问题,需要版权方和第三方沟通,ARCHINA 将配合对接,并在确认无误后删除涉及版权问题的信息,相应的法律责任均由资料提供方承担。


评论


请 [登录] 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