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扎哈·哈迪德建筑事务所(ZHA)为那不勒斯东门设计的总体规划方案近日在设计竞赛中胜出,该方案旨在重新粘合该市支离破碎的城市肌理。
那不勒斯东部的这一区域结构分散且缺乏整合,因此与城市其他区域严重脱节。该地区长期处于孤立状态且安全性欠佳,公共空间匮乏,同时存在物理与心理双重障碍,对人们的出行及社交互动形成阻碍。
ZHA的总体规划聚焦于因重工业停产受到显著影响的那不勒斯东部区域,通过引入灵活且适配性强的基础设施、打造新的城市公园,以及将废弃铁路调车场改造为公共空间,推动废弃工业区向可持续且具韧性的方向转型。
作为意大利国家交通网络的门户之一,那不勒斯的一个主要交汇处存在严重的交通拥堵问题。ZHA的设计方案通过挖掘出城市东部与历史街区重新连接的潜力,有望解决这一交通难题。
作为意大利国家交通网络的门户之一,那不勒斯的一个主要交汇处存在严重的交通拥堵问题。ZHA的设计方案通过挖掘出城市东部与历史街区重新连接的潜力,有望解决这一交通难题。
该总体规划消除了多余铁路调车场形成的障碍,使得30多公顷的废弃工业建筑(包括前烟草制造厂和费尔特里内利工业区的其他废弃建筑)重获新生,在改造后可供城市居民使用。
此外,ZHA的方案还为城市带来了更多可能性,未来可将该地区另外100多公顷废弃的Q8油库改造为一个新的城区,配备市政空间和配套设施,以满足当地社区的需求。
那不勒斯东门总体规划国际设计竞赛由坎帕尼亚大区、那不勒斯市议会、FS城市系统(意大利国家铁路RFI的重组集团)及火车运营商EAV共同举办。
场地历史与背景:
该场地曾是那不勒斯市东部边缘及其工业区的一个铁路维修场,数十年来一直处于废弃和荒废状态,目前是欧洲最大的城市更新项目之一(与伦敦国王十字区开发项目规模相似,将有15公顷土地归还城市使用)。
该项目与著名景观设计师Martha Schwartz合作,将场地中逾10公顷的区域改造为景观花园与广场,打造一座充满本土原生树木的城市公园。
总体规划重新连接了那不勒斯市过去几十年间各自分散、孤立发展的多个相邻区域,包括CBD中央商务区、火车站、梅尔卡托区以及东部工业区。设计方案以行人优先,并在地下布局多模式交通换乘枢纽。
在设计构思上,总体规划严格遵循那不勒斯现有的城市规划框架,将塔楼的高度巧妙融入城市整体体量布局之中,助力那不勒斯作为意大利南部的市政、文化、经济和交通中心迈向可持续发展的未来。
新的大区总部裙楼区域设有会议中心、电影院和商业区等公共设施,而塔楼将用于大区政府办公,为员工和访客提供完备的办公设施。
该场地还包括一个新的区域火车站、一处住宅项目,以及一座连接现有CBD中央商务区的人行天桥。
坎帕尼亚大区新总部大楼:
通过建造公共花园和大型公园,为城市增添新的绿色空间。
搭建融入绿植景观的城市连接通道和步行道,引导行人从诺拉纳门前往中央车站和新公园,并计划通过人行步道连接CBD中央商务区及其新地铁站。
便利性:设计为一个包容且便捷可达的市民中心。
能效表现:塔楼紧凑的外形提升了能源效率,有效减少碳足迹,并创造出更多公共绿地空间。
与自然元素的互动:建筑围护结构充分优化了自然光线、风和全景视野,在不影响欣赏那不勒斯湾、维苏威火山及周边山丘壮丽景观的前提下,确保出色的隔热效果,降低太阳辐射负荷和眩光。
优化自然采光:建筑幕墙的设计充分考量了太阳的运动轨迹——将北向的开口最大化,以让自然光线进入建筑,拓宽室内视野,同时尽量减少建筑其他立面的直接光照,从而降低能源需求。通过优化室内自然采光,显著减少对人工照明的依赖,而人工照明是当代写字楼中最大的能源消耗项之一。
将建筑核心筒置于建筑中心位置,限制大进深的平面布局,从而提升自然采光,同时光谱选择性玻璃可减少太阳热量的吸收和眩光。
生物气候解决方案:采用自然通风、绿色屋顶和被动式系统,以确保能源效率和可持续性。
可持续性与安全性:具备高抗震性能、可持续资源管理,符合《化学品可持续发展战略》和“不对环境造成重大损害”原则。
混合建筑结构体系:建筑结构体系将采用本地供应商提供的混凝土/钢混结构,确保精准控制建造成本和工期,以及尤为关键的是,保证最佳性能和灵活性。
施工阶段:施工分阶段进行,以便已完工区域能立即投入使用,确保整个流程的高效顺畅。
充满活力与灵活性的中心:大区总部大楼被设计成一个高度功能化的工作场所和极具包容性的中心,能够适应未来的各种需求变化。
坎帕尼亚大区新总部大楼被绿树成荫的广场环绕——这些广场通向新建的城市公园。建筑从绿色空间中自然延伸而出,模糊了景观与建筑之间的界限,将城市的都市风貌与自然环境重新连接。
气候适应性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
通过打造步行街区,使目前与城市肌理分离的当地社区和商业与历史街区重新连接。
打造植被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景观,以降低洪涝风险,营造舒适的微气候,从而改善步行体验。
在屋顶和雨棚上铺设7000平米的光伏系统。
使用循环再生水来养护植被,将自来水消耗量降低60%。
大量使用本地地热能源供应。
构建“海绵城市”公共空间,有效吸收水量,避免洪涝灾害。
通过被动式设计缓解城市热岛效应。
达到A类近零能耗建筑标准。
塔楼以获得LEED铂金级认证为目标。
采用生物气候幕墙设计,降低玻璃幕墙占比,实现自遮阳和自然通风。
塔楼采用轻量化结构和幕墙,以减少隐含碳。
(效果图:BrickVisual,Felix Render,ZHA)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