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TAD人物 | 青年建筑师王雪松:种一棵树
阅读:4285 2020-01-11

编者按:

“青年者,人生之王,人生之春,人生之华也。”青年建筑师充满活力和激情,最具才华与动力,肩负着责任与使命,代表着中国建筑行业的未来和希望。我们期望通过分享青年建筑师的成长点滴与心路历程,唤起每一个建筑人的初心共鸣,从自身专业领域做起,勇于争先善于作为,秉承初心砥砺前行。愿所有生命皆因梦想而年轻、因奋斗而精彩!



640.webp.jpg

王雪松

创作中心主创建筑师


简介:2014年师从梅洪元教授,2018年毕业在外工作一年后回到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创作中心。工作以来,一直秉持着对建筑事业的热忱与思考,主创及参与了工作室众多富有影响的作品创作,包括郑州技术转移中心、鄂尔多斯博物馆群、太子城冰雪小镇、国际金融论坛永久会址、北京四季滑雪场等。曾获2015年“优秀建筑设计方案”二等奖;参与创作的北京2022年冬奥会国家速滑馆方案在国内外顶级设计机构国际竞赛中入围三甲,成为中国本土机构唯一候选方案;近期参与创作的呼伦贝尔历史博物馆、哈尔滨市青少年宫方案均在竞赛中拔得头筹。


三毛曾经说过:“如果有来生,我要做一棵树,站成永恒。”一棵树的成长要经历萌发—生长—成熟,如果把我的建筑师之路和对建筑的学习与实践比作树木的生长过程,可以说再恰当不过了。


扎根大地

我与建筑的接触是从本科学习开始,彼时老师的一句教诲——“建筑要回应环境,生长于环境”深刻印入脑海,并陪伴我至今。

如果把建筑比作一棵树,那么建筑立于大地之上,就如同树木生长于大地之中,大地是建筑的基础,根脉就是建筑与大地的联系。宏观上,大地包含了水文、气候、地形等物理环境,也包含了历史背景、精神内核等抽象环境;微观上,大地又是一砖一瓦、一草一木、一个个细小却又不可缺失的生活故事。

640.webp (1).jpg

△呼伦贝尔历史博物馆

如果把建筑比作一棵树,那么对建筑师来说,每一次的创作环境都是一片全新的土地,建筑师要做的就是深深地扎下根,用比当地人更像当地人的眼光去看待这里、走进这里。通过深刻挖掘将自己置身于当地的故事里,这样设计才有了支撑、有了营养,日后方能长出独属此地、独属自己的丰硕果实。


剪尽繁枝
梅洪元先生在我刚读研的第一堂课时曾说过,“建筑创作总是伴随着不断的判断与选择,选择是能力的体现,是方向的判断,是认知水准的客观呈现。”现在回想,先生的这一句话,对我们提出了最基本也最有难度的要求,也成为之后我在建筑工作和方案创作中的准绳。

640.webp (2).jpg

△国际金融中心永久会址方案设计

建筑方案的创作过程就像树木枝干生长,从一个出发点可以发展出不同的可能性。这棵创作之树随着生长蔓延出不同方向的枝杈,每到一个节点又继续衍生出更多分枝,建筑师则需要不断修剪,保留最牢靠的枝条支撑自己向着目标持续攀登。保留哪些、舍弃哪些,取决于建筑师对于建筑设计大方向的把握,受自身价值观、建筑观等主观判断以及项目类型、业主诉求等客观需求诸多因素的影响。

640.webp (3).jpg

△鄂尔多斯博物馆群

因此,如同枝干生长一般,我在建筑创作之初会沿着几种方向前进,随着创作的不断深入逐渐理清创作逻辑,方案的选择也最终趋于唯一。创作的过程就是一场场残酷的自我淘汰,不断否定自己需要强大的信念与勇气,就像历经痛苦的修剪塑造才能成就主干笔直的参天大树,当自己坚定走下去并获得累累硕果时,内心终会生发出难以言喻的幸福。


生命轮回
建筑创作是一门艺术,总会有不完美之处。不论是方案未能赢得竞争惨遭淘汰,还是获得认可从纸上一跃落地顺利建成,一切或好或坏的结局都凝固在漫长的时光之中。然而,不管这些方案的最终结果如何,建筑师在创作过程中收获的都是无可比拟的经验与历练,也是我们能够成长为参天大树的重要资源。
640.webp (4).jpg

△哈尔滨工业大学风雨操场

有时我会想,我的每一次创作仿佛就像是一棵树的生命轮回,周而复始。始于建筑思想的种子孕育出一套或成功或失败的方案、一个或肯定或否定的答案、一颗可能存在抑或从未出现的果实,这就需要我们通过总结每次设计的优缺点、评价每次想法的实现效果,留下一段段进化修正的基因链,并将其延续更迭到后续的无尽创作之中,从而逐渐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做一棵树

从大学时的专业学习到工作后的热忱投入,从最初的懵懂不知到如今的深察自省,在我的建筑之路上,无数前辈和导师为我指引方向、提供阴凉,也鞭策着我不断突破,走向成熟。他们就是我人生中的一棵棵大树,高大、茂密,保护着我成长;笔直、坚挺,指引着我前进。如今,我能够在建筑创作中心这一平台参与各种大型项目,取得成长的空间、收获创作的果实,是幸运,是责任,也是前进动力。
640.webp (5).jpg

△国家技术转移郑州中心

640.webp (6).jpg

△哈尔滨自然资源博物馆

愿自己可以做一棵树,我的根脉早已深深地扎在这片北方广袤的土地之上,继承了寒地逆境生长的精神,让建筑设计的思潮随时间推移而成长,我的枝叶随风摆动、树干坚挺笔直,深扎大地,立于天地之间。

如今,我的建筑之树在不停生长,我的建筑之路才刚刚启航。


ARCHINA 所有平台上发布的项目、招聘、资讯等内容,部分由第三方提供或系统自动收录。资料版权属于第三方,若信息不实或涉及版权问题,需要版权方和第三方沟通,ARCHINA 将配合对接,并在确认无误后删除涉及版权问题的信息,相应的法律责任均由资料提供方承担。
推荐阅读  
在当代中国快速建设的浪潮中,很多地区的建筑文化特色逐渐衰退,东北也不例外。对于奋战在东北土地上的青年建筑师们来说,他们面对更多的压力和挑战。在新时代和新环境下如何给东北建筑更多属于自己的文化特征?
2013-12-06ARCHINA 青年建筑师 东北  阅读:1951


评论


请 [登录] 后评论

资讯概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