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 Alvar Aalto 到 C.F. Møller,医疗建筑走向人性化
阅读:4480 2020-03-08

640.jpg

COVID-19来袭,举国动荡。


人们每天守着疫情报道,为不幸感染的病患,为奋战在一线的白衣天使,为每一个被卷入时代洪流的平凡小人物揪心牵挂。

 

设计周期60小时,施工周期10天,火神山、雷神山医院的迅速完工超乎所有人想象,施工直播更是吸引全国6000万网友每天在家“云监工”。

 

方舱医院从最初的全网质疑,到如今的“大型斗舞和谐现场”,实力印证该模式安全可行。——这场灾难,也让全新的医疗建筑模式,成为大众关注的焦点。


640 (1).jpg

△ 火神山医院施工现场,数十台挖土机同时工作的“世界名画”


影响医疗建筑的因素是多样的,跨学科的。建筑也将随着医疗技术、社会需求的发展而不断进步变化——对于医疗建筑服务模式的探索与更新,是客观需要的。


如何保证医疗建筑的安全性,是人们探索的第一步。


医患分区分流、洁污分区分流,在功能布局上保证了医疗行为的安全性。例如在火神山医院设计中,“三区两通道”的洁污分流模式就很清晰,严格保障医护人员不被感染。


640 (2).jpg

△ 火神山平面,清洁区、半污染区、污染区明确区分,医护人员与病人流线各自独立


新材料新技术的运用,则提升了医疗建筑本身的耐久性与安全性。例如厄瓜多尔在地震后重建的曼塔医院,采用了一种超过了公共标准的抗震结构,以及轻质高性能的碳酸聚酯立面材料,极大提高了建筑的抗震安全性能。


640 (3).jpg

640 (4).jpg

△ 曼塔医院,© bikubik


如何提升医疗服务的效率,是人们探索的第二步。


规划体系方面,分级医疗机构、医药分离等政策,鼓励公众根据病情需要,理性选择就医机构,引导轻症患者首选社区门诊就医,缓解大型医院服务压力,从系统上有效提升全民就医效率。


逐步构筑公众分级诊疗意识,是完善该体系的关键。换言之,如何让公众自觉自愿地首选社区门诊?


从建筑设计角度,日本的一些社区诊所给出了优秀的解答。例如在日本千叶的朝日町诊所,独特的造型颇具吸引力,设计巧妙利用L型布局,将“公共”与“私密”空间分别布置在L型两边,保证患者就医的私密性。充沛的光线与精细的设计细节,使该诊所甚至超过正常门诊的一般功能,使当地居民感受到家一样的温暖。


640 (5).jpg

640 (6).jpg

△ 朝日町诊所,© Shinkenchiku Sha


建筑形态方面,在长久的历史中,人们持续改进着医疗建筑的布局模式。尤其在二战以后,以医护单元、模数化系统为基础的现代式组合布局(分子核式、织网式、裙房塔楼式等)出现在西方国家,较早期“大堂式”布局更合理区分不同科室,简化空间型制,大大提升就医效率。


我国在西方教会医院影响下,也出现了以“工字型”“王字型”为主的布局模式,并在改革开放后呈现多元化。


640 (7).jpg

△ 中国近现代医院形态变化,© 黄锡璆


如何实现人性化的医疗建筑,则是人们持续探索着,也是当下研究的重要方向。

 

人的一生,生老病死都离不开各类医疗机构的服务。因此,以人为本,强调患者、陪护以及医护人员的使用感受,重视建筑环境对社会心理的影响,是在实现医疗建筑基本安全性能、使用效率后,值得研究的重要内容。

 

正如我们在方舱医院看到的,好的情绪对患者康复起着积极作用。


在方舱医院,正面的场所氛围,由后期人的行为决定产生;但更多的时候,我们可以在设计范畴,预设出积极宜人的场所环境,引导良好情绪的产生。

 

640 (8).jpg

△ 方舱医院内医生与病患齐跳广场舞


640.webp (1).jpg

早在1929年,Alvar Aalto 阿尔瓦·阿尔托就在帕米欧疗养院设计中,尝试探究医疗建筑人情化。在疫苗和抗生素还没发明的年代,结核病治疗需要高标准的卫生条件,清洁的空气与充足的光照,提升病人的情绪与免疫力亦是治疗关键。因此,病人的需求成为整个设计的出发点。


640 (9).jpg

640 (10).jpg

△ 帕米欧疗养院


设计过程中,阿尔托积极参考医生、心理学家以及病患的意见,每一个细节都围绕病人的生活进行精心推敲:


开阔的建筑布局,保证了所有病房都有充足阳光和新鲜空气;干净的用色营造出亲切的氛围。


病房的设计则以“病人斜倚于床上的休息方式”为基准:顶棚选择了宁静的颜色,光源布置于病人的视线之外,暖气布置朝向病人的双脚,水龙头也是无声的,为病人提供完全安宁的环境。


640 (11).jpg


阿尔托甚至还为此设计了完全符合人体曲线的帕米欧椅,体现无微不至的人性关怀。


640 (12).jpg

△ 帕米欧疗养院室内,帕米欧椅


640.webp (2).jpg

 

在阿尔托之后,1956年,Le Corbusier勒·柯布西耶在意大利威尼斯一所医院的设计中,也有意识地尝试将医院与城市中独特的美景融合在一起,提升医院的使用体验。由于该医院主要用于救治重症和晚期病患,因此良好的环境对于病患来说尤为重要。

 

640 (13).jpg

640 (14).jpg

△ 威尼斯医院方案,© Fondation Le Corbusier (FLC/ADAGP)


模数化的医护单元围绕方形院落,相互关联,清晰的图底关系成为威尼斯传统城市肌理的一部分。模块系统+分散布局的模式,使医院能高效运行的同时,拥有宜人的尺度与室外景观。

 

当然,大师也有考虑不周的时候。设计有一缺陷在于部分医疗单元部分没有窗户,仅靠走廊侧壁的天窗采光,剥夺了患者在住院期间欣赏威尼斯泻湖美景的权利。


更令人惋惜的是,柯布西耶在提交最终方案的几个月后与世长辞,医院更是因为后期资金缺乏,而最终采取了另一个经济更为合理的方案。


640 (15).jpg

△ 威尼斯医院方案,© Fondation Le Corbusier (FLC/ADAGP)

 

一贯宣称“建筑应该像机械那样高效”的柯布西耶,在设计医疗建筑时,也转而变得重视“人情味”。尽管没有全方位实现以人为本,但其提出的“医疗建筑顺应城市肌理,借由城市景观提升诊疗体验”的概念,还是昭示了现代医疗建筑必然走向更人性化的积极趋势。


640.webp (3).jpg

 

良好的环境,一定是能对患者诊疗起到积极作用的。继现代主义大师之后,当代建筑师们也顺着这一方向,探索出不少佳作。

 

Satkhira 友谊医院 地处典型的孟加拉乡村,尽管当地自然条件严峻,经济条件极其有限,设计仍在这座仅有80床位的小医院中注入了最大程度的人性化元素,使它变得亲切宜人。


640 (16).jpg

640 (17).jpg

△ Satkhira 友谊医院,© Asif Salman

 

根据当地的阳光入射角,决定了各个诊疗单元以不同角度曲折排布在场地上,确保所有病房和诊疗室都拥有充足的日照。


诊疗单元之间设置多个室外庭院,有效组织自然通风,手术室等需要空调的区域,则设置在场地下风向,保证整个场地拥有洁净的空气。

 

640 (18).jpg

640 (19).jpg

△ Satkhira 友谊医院,© Asif Salman


住院部和门诊部分别布置在长条形基地两侧,设计引入一条水渠贯穿整个场地,成为“空间上无法跨越,但视觉上保持连续的隔离带”。墨绿色的安静水面,润饰着粗朴的暗红黏土砖;清溪流过每座病房,像孟加拉河一样安抚着病人低落的心情;角落悄然盛开的黄色小花仿佛预示着必将如期而至的好消息。

 

医疗建筑广泛的公共社会性,几乎涉及全球每一位公民,不分年龄、性别,无关种族、贫富,即使是资源相对有限的乡村医院,也不应忽略基本的人性关怀;即使是微小的周到考虑,也会是虚弱患者心中弥足珍贵的慰藉。


640.webp (4).jpg

 

尼日尔综合医院,由中国与尼日尔两国政府合作建设,旨在为尼日尔提供一个大型综合性公立医院,以提升当地薄弱的医疗设施条件。

 

因当地气候干燥炎热,年平均气温达35℃,建筑的隔热通风成为设计难点,尤其是对综合医院而言,如何让患者尤其是住院病人在这里感受舒适,是设计的重要目标。


640 (20).jpg

640 (21).jpg

△ 尼日尔综合医院, © 刘琛

 

医院入口处设置了半开放的公共大厅,住院部一二层之间设置连续的坡道与回廊,建筑走廊采用双入口设计,都大大增强建筑的自然通风效果。


所有屋面都采用预制混凝土护墙板隔热层,外部遮阳板与墙体之间形成空气微循环,形成良好的隔热效果。


640 (22).jpg

640 (23).jpg

△尼日尔综合医院, © 刘琛

 

除了通过通风隔热提升建筑使用舒适度外,设计还通过延续当地文脉的方式,为当地居民打造熟悉亲切的就医环境。例如,当地传统的“Tyrol”式外墙设计被引用,以当地河流中的沙子,与白色水泥、水配比得到特有材料,涂抹于外墙表面,具有极好的耐高温性,同时使建筑具有融合于当地文化的质朴立面。


此外,设计还专门设有穆斯林礼拜堂,以满足患者的日常宗教行为,充分尊重当地居民的宗教信仰与精神需求。


640.webp (4).jpg


挪威的 Haraldsplass 医院新病房大楼,是由C.F. Møller Architects设计并于2018年完工的作品,为事故和应急部门提供170张床位。


640 (24).jpg

△Haraldsplass 医院新病房大楼, © Joergen True

 

建筑位于Ulriken 山脚下,面对 Møllendalselven 河,保证了外圈病房的病人都能欣赏到这座城市的美景。

 

但建筑内侧的病人呢?


640 (26).jpg

640 (27).jpg

640 (28).jpg

△Haraldsplass 医院新病房大楼, © Joergen True

 

设计于建筑中央的两个巨大中庭,使走道内侧的病人也能享受充足的日照,同时,中庭内部活跃的体块变化,细腻的木质纹理,从内窗向外望去,完全是一副积极生动的景象,并不逊色于另一端窗外的城市风景。充分考虑了所有病人的感受,保证了每个病房享有资源的均好性。

 

如果说Haraldsplass医院是C.F. Møller 在人性化医疗建筑领域的小试牛刀,那么丹麦North Zealand区新医院,便是其在该领域大刀阔斧,开辟全新医疗模式的标杆力作。


640 (29).jpg

△North Zealand区新医院,© C.F. Møller Architects

 

丹麦North Zealand区新医院面积超达124,000平米,造价更是高达38亿丹麦克朗。设计完全与自然环境融合,建筑不仅是作为单功能医院被使用,更是作为一种全新的花园式医疗聚落,为患者创造优质原生的诊疗环境,为医生提供舒适宜人的工作环境,为周边居民提供绿色生态的休闲环境。


640 (30).jpg

640 (31).jpg

△North Zealand区新医院,© C.F. Møller Architects

建筑以有机的流线形态蜿蜒在绿林中,自由的形态内部却有着紧凑高效的平面布局,最大化缩短的交通空间,有效提升医护人员的工作效率。


640 (32).jpg

640 (34).jpg

△North Zealand区新医院,© C.F. Møller Architects


在这里,病患与附近居民共享所有生态资源。公众可以通过与高线公园概念相似的空中公共绿道,穿越整座医院;而其他部位的医疗单元,则可以让病人在尽享窗外美景的同时,不必担心与外部人员产生过多流线/视线交叉,充分保证了病人的隐私。


640 (34).jpg

△North Zealand区新医院,© C.F. Møller Architects

 

医院甚至还设有儿童游乐空间和可以作为文化聚会场所的圆形剧场。完全向公众开放的建筑形制,一改传统医疗建筑沉重压抑的氛围,转而变得轻松活跃。


在如此宽容的诊疗环境中,病人的被边缘化等消极感受,也会随着外界公众的积极参与而被正面消解。

 

North Zealand区新医院计划将于2020年实现,在这一重量级作品问世后,我们依然期待能看到医疗建筑在人性化的道路上继续更新换代,更快速地,更温情地。


ARCHINA 所有平台上发布的项目、招聘、资讯等内容,部分由第三方提供或系统自动收录。资料版权属于第三方,若信息不实或涉及版权问题,需要版权方和第三方沟通,ARCHINA 将配合对接,并在确认无误后删除涉及版权问题的信息,相应的法律责任均由资料提供方承担。
推荐阅读  
AECOM团队与客户,在无国内现有经验的情况下,共同探讨并制定出满足科研和临床功能的布局设计,更克服了疫情、政策调整等多项严峻挑战,确保了项目的最终落成。
2024-02-25AECOM 医疗建筑 医院  阅读:1880
根据ARCHINA建筑中国网项目阅读量,ARCHINA总结并精选出了2022年度最受关注医养建筑项目。
2023-01-27维思平建筑设计 医疗建筑  阅读:3777
根据中国建筑设计行业最具影响力的建筑门户ARCHINA建筑中国网项目阅读量,我们总结并精选出了2022年度最受关注建筑项目。
2023-01-19ARCHINA 医疗建筑 医院 建筑榜单  阅读:4651
近期,海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发布通报,对中信设计等155家参加方舱医院建设表现突出的单位和企业给予表扬!
Perkins&Will在湖州市中心医院迁建项目的设计中,将国际化的设计理念和中国的就医模式相结合,创造出高效灵活,同时又充分保护患者隐私的具有鲜明特点的医疗空间。
2021-11-09Perkins&Will 医疗建筑 医疗设计 医院设计  阅读:6583


评论


请 [登录] 后评论

资讯概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