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房”的自我修养 | 对话非标准建筑工作室
阅读:3892 2020-09-22

640.png

 keywords 

非标准 \ 建筑拆解 \ 当代建筑


ARCHINA建筑中国人物专栏,与城市、建筑文化产业、品牌故事、设计观点中客观存在的多重态度相关。通过对话的方式,在过往媒体积蓄的资源基础上,以更加专业的媒体身份通过进一步的提炼、整合内容核心观点,试图剥离过往刻板标签,让人物传递品牌故事,重新树立品牌形象或将引领行业潮流。



最近小编打开了一本建筑书,没有故弄玄虚地谈设计理念,也没有酷炫的效果图,反倒读起来津津有味甚至神清气爽。

 

这本书的内容与其装裱和名字给人的印象相较甚远,书名《非标准的建筑拆解书》再加之黑白配色的装裱,让人嗅到了建筑学站在遥远高处的那种令人熟悉的感觉。

 

但只要你翻开它,不出五分钟,你会感觉哎呦还不错哦,仿佛发现了一颗沧海遗珠。

(着急的朋友直接滑到文末,点击了解书籍详情。)

640 (1).png

《非标准的建筑拆解书》
 

先看一眼书的目录,《如果没想法,就别硬“凹造型”了》、《明天就要交图,怎样在一夜之间做出一个复杂的空间》、《戳破建筑大师用折纸玩概念的谎言》……

感觉自己仿佛学了个假的建筑学,如果这么简单,我为什么要读5年?


640.webp.jpg

书目录内页图
 

是建筑学真的可以这么简单,还是作者故弄玄虚只是为了吸引眼球?

 

带着诸多困惑,我们采访了这本书的两位作者,即非标准建筑工作室的创始人,天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赵劲松,以及非标准建筑工作室的主创建筑师,非标准建筑工作室的公众号主编林雅楠。


 640 (2).png640 (3).png
 
作者简介

赵劲松

非标准建筑工作室创始人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

林雅楠

非标准建筑工作室主创建筑师

非标准建筑工作室公众号主编



01


关键词:拆解


想要探究这本书,先要回到他的诞生地。

 

2011年,赵劲松老师在天津大学建筑学院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非标准建筑工作室(以下简称“非标准”)。

 

“非标准”这个名字,其实来自赵劲松从业三十多年来不断的自我反省与突破。用他的话说是“希望时刻提醒自己对任何事物不要抱有成见,不要有执着心,要放下我执,观其本相”。

 

非标准建筑工作室的主要业务是城市公共建筑设计,研究课题也主要围绕当代建筑的设计理论和方法展开。

 

为什么要采用“拆房”的方式研究当代建筑的设计手法呢?赵劲松坦言是因为自己不会,所以要学。直接看,看不懂,那就试着拆开来看,这也就是“拆房”的雏形。


有些项目如果不去拆解设计过程,直接看结果很难理解那些奇怪造型为什么会被建造起来,那些复杂的空间是怎么被想出来的。拆房”的关键是思维的转换,即由“赏析思维”转换成“设计思维”。


简单地讲就是回到设计的起点,像自己刚刚接到项目一样,身临其境地去体会设计师当时所面对的困境和采取的具体措施,最终抽丝剥茧地复原整个设计过程。

 

经过几年的研究积累,非标准建筑工作室已经“拆”了400多个房子。2017年,他们开始通过非标准建筑工作室的公众号将拆房成果陆续发布。工作室的小伙伴们戏称自己是“拆房部队”。


 
640.webp (1).jpg
公众号评论截图

在此之前,小编还没见过有建筑师讲方案讲出了相声的感觉,不是有趣,是太有趣了!看完忍不住再回味一遍。

 

于是,在千呼万唤中,非标准建筑工作室出书了!通过对公众号发布内容仔细挑选,重新编辑,《非标准的建筑拆解书》之《方案推演篇》和《思维转换篇》,最先面世。

 

这两本书涵盖了非标准建筑工作室两年来推演、拆解的几十个建筑作品。BIG、赫尔佐格和德梅隆、OMA、霍尔、妹岛和世……一个个熟悉的建筑大师名字在眼前闪现,天知道要取得这些资料有多难!

 

更别说带着你用设计师的视角,重新做一遍他们的经典作品,简直是太!快!乐!了!

 
640.gif
案例内页图
 
我打赌,只要你爱建筑,这本书会让你爱不释手。
 

02


拆房案例

 

非标准的每一个拆解案例都不是平铺直叙式的,而是起伏跌宕仿佛小说和电影。林雅楠讲真正有趣的并不是我们,而是那些真实的设计过程,因为一个建筑项目但凡能被建成,大多会经过九九八十一难,其中就包含各种斗智斗勇、迂回妥协和奋勇向前的过程。拆房部队只是将这个复杂曲折的过程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给大家听。


翻开书的第一个拆房案例是一座教学楼,《如果没想法,就别硬“凹造型”了》。

640 (4).png
☞【拆房部队】如果没有idea,就别硬凹造型了 

建筑设计常伴随一种误解,仿佛不想出点儿什么深刻的理念,整个设计就无从下手。造型没道理、功能没说法,可这就是个教学楼,我等普通建筑师真的没有想法啊!

 

做不了国宴大餐,那就做一个平民美食——汉堡包。说来就来,非标准用做汉堡包的方法,带你拆解一个教学楼,被切开的宿舍楼是外面的面包皮,多种功能区是夹在中间的丰富馅料脑洞何其之大!但也拆的有理有据,下次看见汉堡包都忍不住想画个方案了呢。


640 (1).gif


640 (2).gif

完整拆解步骤 ©非标准建筑工作室
 

在数百个被拆解过的案例中,从最早只能拆解建筑中的一步楼梯,到现在可以找到建筑多个设计的成因,原来可能几步就可以推导到结果,现在变得更加细化,很多模棱两可的地方逐渐明晰起来。

 

其中,最让林雅楠印象深刻的一个拆解案例是首尔龙山国际商务区R6项目。也就是从那个案例开始,林雅楠意识到,我们能看到的任务书或许并不是真正完整的任务。


640.webp (2).jpg
 建筑师,跪着活下去
 
640 (3).gif
完整拆解步骤 ©非标准建筑工作室

在拆解R6的过程中,拆房部队对于这个薄到几乎没法用的建筑体量百思不得其解,又不好看又不好用,为什么能得到认可呢?当时竞赛的任务书里也没有明确要求。直到找见里伯斯金对龙山商务区做的的城市设计,才明白原来是为了整体天际线的完美而不得不的操作。


这次拆解对于“非标准”是一次重要的思维转变,也契合了“非标准”一贯的研究态度:只有针对真实问题的答案才有意义。



03


从拆房到成书


并不是所有建筑“非标准”都会去拆。赵劲松说“拆房部队”所选的案例大部分都具有相对统一的建筑观,即:“建筑作为城市的器官而存在”。这也是非标准建筑工作室所秉持的建筑观。


这些建筑往往与城市运营密切相关,因此,这类建筑的生成过程本身就是依据对周边环境和各种社会因素的理解和创造性整合而完成的。拆解的过程只是试图去呈现这种关系。

 

每一个案例拆解的周期通常需要一个月,拆房部队会根据搜集来的资料完成1:1的模型重建,通常在复原模型之前还会自己根据任务书先做一个方案来对比思维过程。

 

为什么一定要自己做一个再1:1建模复原?林雅楠说:“很多时候我们眼睛所见到的案例图片,他只会把设计最巧妙,看起来最漂亮的一面展现给你,但事实上建筑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很多看起来非常不起眼的部分,却有可能是建筑很关键的环节。

 

几年间,非标准拆解了400多个案例,有300个在公众号上发布,剩下100个是拆到一半拆不下去,被暂时地搁置起来。

 

“非标准”的拆房系列在网上火了,但他们并不把自己定位成一个媒体,而是一个做设计研究的平台。以赵劲松的话说,“这些拆解都是设计研究的结果,我们会随着自己研究的进行不断把成果分享给大家。如果我们所作的梳理,恰巧能为大家观察这些建筑提供一点参考的线索,我们也很欣慰。

 

目前,拆房系列已经发行两本,还有两本正等待付梓出版。


如果你对《非标准的建筑拆解书》感兴趣,不妨花五分钟的时间去了解,它会打开你一个全新的领域。

 

而如今随着书籍的面世,更多的讨论会随之产生,就像投入湖心的石子,逐渐会激发更多。

 

因为一本书愿意坐下来读一读的人,因为一本书愿意相聚在一起的人,我们期待你的声音也加入这场拆房系列中,引用书中的一句话“你没做错什么,你错在什么都没做”。


ARCHINA 所有平台上发布的项目、招聘、资讯等内容,部分由第三方提供或系统自动收录。资料版权属于第三方,若信息不实或涉及版权问题,需要版权方和第三方沟通,ARCHINA 将配合对接,并在确认无误后删除涉及版权问题的信息,相应的法律责任均由资料提供方承担。


评论


请 [登录] 后评论

资讯概况